Saturday, March 28, 2015

食療醫藥-紅麴(曲)米Red Yeast Rice

南添提供!

紅曲最早發明於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產、應用歷史,是中國及周邊國家特有的大米發酵傳統產品。


紅曲最早發明於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生產、應用歷史,是中國及周邊國家特有的大米發酵傳統產品。 紅曲米異名:紅曲;赤曲;紅米;福米。性質:為棕紅色至紫紅色的米粒。來源:以秈稻、粳稻、糯米等稻米為原料,用紅麴黴菌發酵而成,為棕紅色或紫紅色米粒

一、功能性紅曲米簡介

紅曲米是中國獨特的傳統食品,距今已經有千年歷史,早在明代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就記載紅曲可做為中醫藥材,認為紅曲營養豐富、無毒無害、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淤的特殊功效。歷來被視為安全性高的食品補充劑。它也是我國傳統使用的天然色素之一,主要用於製作紅腐乳和紅香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日本學者遠藤章教授等人從紅曲中分離出一種能降低人體血液膽固醇的有效物質,並且命名為Monacolin-k,從此給功能性紅曲有調節血脂作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二、功能性作用

眾所周知,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威脅中老年人群生命的第一殺手,而患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又是主要病因之一。

人體內積累膽固醇主要通過兩大途徑,飲食(外源性)及肝臟合成(內源性),其中外源性僅佔1/4;大部份膽固醇為內源性,佔3/4


代謝途徑表明,人體自身合成膽固醇需經過一系列代謝過程,其中關鍵就是羥甲基戍二醯輔酶 AHMG-CoA)在其還原酶(HMG-CoA-R)的作用下生成甲羥戊酸,再進一步合成膽固醇。而紅曲中有效成份正是HMG-CoA還原酶的競爭性抑制劑,從而就阻斷了合成膽固醇的通路,起到治療與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作用。

平常用的紅曲粉就是紅曲米磨成的

紅曲的做法及營養知識詳細介紹

別名:紅曲米、紅曲粉、紅米汁、丹曲、福曲 

紅曲知識介紹:

紅曲就是麴黴科真菌紫色紅麴黴,又稱紅麴黴,是用紅麴黴菌在大米中培養發酵而成;紅曲水是用紅曲米染色而成,一般都是把紅曲米製成紅曲水使用,其方法是:將紅曲米50克用石磨或粉碎機碾碎(也可整粒使用),然後放入1升清水中煮沸,改小火續煮5分鐘,然後用紗布過濾去渣,即得紅曲水;紅曲粉是將紅曲米經粉碎後成為紅曲粉。
  
紅曲營養分析:

1. 近代醫學研究報告認為,紅曲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所含紅麴黴素K可阻止生成膽固醇;

2. 紅曲米外皮呈紫紅色,內心紅色,微有酸味,味淡,它對蛋白質有很強的著色力,因此常常作為食品染色色素;

3. 紅曲米與化學合成紅色素相比,具有無毒、安全的優點,而且還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
  
紅曲適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紅曲食療作用:

紅曲味甘性溫,入肝、脾、大腸經

具有活血化淤、健脾暖胃消食等功效;

可用於治產後惡露不凈、淤滯腹痛食積飽脹、赤白下痢跌打損傷等症。《本草求原》認為「凡七情六慾之病於氣以致血澀者,皆宜佐之」。
  
紅曲做法指導:

1. 在烹飪中,紅曲米的應用較為廣泛,可用於燒菜染色,如江蘇名菜櫻桃肉、無錫排骨的製作;

2. 可用於燒臘、醬鹵食品,如廣東叉燒和某些鹵水的製作;

3. 可用於紅腸一類的灌腸上色,以及配製糖醋、西汁等複合味時調色;

4. 粥飯、麵食、腐乳、糕點、糖果、蜜餞等在製作中也經常用到紅曲米。

全美時刻紅曲米膠囊

紅曲在古代稱丹曲,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紅曲是以大米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而成,含有酵母蛋白酶澱粉酶及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存在。在歐美及日本,對紅曲的研究推廣已經相當廣泛,近代的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食用紅曲對人體健康有極高的價值。

眾所周知,心腦血管疾病是當前威脅中老年人群生命的第一殺手,而患高血脂和高膽固醇症又是主要病因之一,長期服用降血脂降血壓的藥物,對身體會有很大副作用,尤其對肝腎等臟器傷害更多。80年代初期,日本學者發現了紅曲中含有天然降血脂降血壓物質——他汀,從自然健康的角度幫助改善體內膽固醇含量,並且不會對身體有任何不良影響以及毒副作用


全美時刻曲米膠囊採用國際先進、獨特技術萃取而成,以10倍濃縮,效果加乘;同時採用了先進地分離技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天然他汀的含量。能幫助調理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等,也有助於改善與血脂異常相關的動脈硬化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腎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肥胖脂肪肝等不良癥狀

產品特點和優勢:

1.不含黴素,是綠色食品,安全可靠;

2.精選紅麴菌種,保證了紅曲成分的純度;

3.工藝先進,保證提取成分的高度活性。

適用人群:

-心腦血管病患者和需要保健預防心腦血管病的人士;

-腦血栓、腦梗塞、中風後遺症

-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

-常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者;

-頸椎病患者;

-體重超重及肥胖者;

- 敬告:孕婦及肝病患者請在營養師指導下服用。

轉載自A+醫學百

以上只供参考,相關問題,視乎個人情況,體質不同;請詢問各自醫師為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