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閣 |
德的涵義
“德”是一個很古老的字,甲骨文“德”字中的雙立人,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明德不是一個人的事。或者也可以表示道路,右旁的符號表示用眼睛直視前方。兩形會意,表示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金文的“德”字在“直”下又添加了一個“心”的象形圖案,強調了不僅要目光直視,而且要按通暢的大路的準則去“行”,並且必須這樣去“想”。“德”的字面,含有正直、公開以及去行、心想四層涵義。因此“德”字的結構,已經包含了“不去想、不去做,不行小道”的禁忌。
建在“德”上的中華文明
回首看看中華五千年文明,燦爛的基點是建立在“德”的基礎上。所以古時,從民間到皇宮,德就像一條主線貫穿著整個社稷的運行。古時,人們以德來衡量是非曲直,講究“四維八德”、“九德之行”。儘管現代人淡忘了“德”的意義,但人們常會聽到積德、缺德等詞。
但把德作為衡量一切人一切言行標準的,在歷史上也唯有中國。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可見德的重要。那麼它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和威力?人們可以從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中的幾個例子,領略到帝王眼中所見的“德”的威力。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
《庭訓格言》中,康熙帝講到:“大清的軍隊平定四川時,在保寧打敗了反賊王平藩,俘獲苗人三千多,後來把他們全都放了,讓其回家。等到大清軍隊進軍雲南中部時,吳世璠走投無路,就只好派人煽動苗族人支援他的軍隊,以抗拒天朝大軍。但苗族人不肯依從,他們說:‘天朝讓我們活命,恩德之厚深重如山,我們怎麼忍心用兵刃對待他們,作為報答?苗族人生性獷悍,不能用禮義來馴服他們,這就像天性使然。但他們一旦懷德感恩,就不忍心輕易背叛主上。連大陸的士人、百姓一般都很難做到的事,而苗族人反而做得很好,這是可取的。孟子不是曾說:‘用武力征服他人,他人並不心服,而是怪自己的力量不夠;只有用德去感化他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在康熙帝的眼中,德施展的威力,遠比強悍的武力更大更有效。
教化普遍,懷柔遠人
在康熙帝眾多的仁政中,有一條就是教化普遍,懷柔遠人。他對皇子說:“你們常見我往新滿洲派去的使者高達數百人,可不要小看了這件事。過去,太祖、 太宗在位時,能得到東三省歸順的一兩個人,就視為珍寶,十分愛惜,並給予特別的眷養。自我登基以來,新滿洲等地的首領各自帶著他們的佐領官,或全族百姓前來歸順大清。太皇太后聽說後,對我說:‘這雖是你的祖上留下的福分,也是由於你安撫邊遠,德行教化遍及各地,才使眾人傾心歸順。’”康熙帝時期,中國出現了空前的大一統,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這絕非偶然,與康熙帝以德善化、仁政愛民有著密切的關係。
康熙帝的細節修養
康熙帝的聖德,巨大到可以不分遠近安撫人心,平定天下安邦治國;同時也細微細緻到體恤百姓民聲。從《庭訓格言》中留下的一些細節,比如康熙帝對粗俗的人不嫌棄,如果沒有文化的僕人講出的話很在理,他也會牢記在心;康熙帝不會執拗的與人辯論,也從不對低下的僕人口出污言穢語;甚至閑居閑談時,他也告訓皇子,應該多說一些古人的善行和良言,並認為“事之美,豈有逾此者乎!”意思是:有什麼還能超過這樣的好事!
己所不能,嘉彼所能
康熙帝曾三次出師征剿噶爾丹,不過他最佩服的就是敢于越城作戰的勇將。他留下的“己所不能,嘉彼所能”訓言中,康熙帝很謙遜公開的說:“我從小到大不曾攀登過一次高牆,每次從高崖頂上往下看,就會頭暈目眩。像我這樣的人,碰上那麼高的城牆,怎麼能夠登上去?”所以“每次見到那些登城作戰的勇將,心必憐惜,並且更佩服他們。”
康熙帝在這些細節修養的體現上,當然還不只是這些。不過人們足以從中看到康熙帝的胸襟和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對“德”的深刻理解,他就不會表現出過人的涵養和境界,並以一生的恪守勤政,遵守著“德”的系列準則。這些記載的實例,一方面見證康熙帝以仁治國,以德善化社稷民風;一方面也見證“德”的威力,不僅開創了清平盛世,也書寫了東方歷史中最偉岸的一頁。
這幾則簡短的庭訓說明,“德”雖然傳統,但也有他的韌性和活力,能在古色古香的溫文爾雅中,展現出他的力度和寬容。康熙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也正是在他追求“盛德”,“精進永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遠撫人心,國泰民安,浩浩盛世一派清明,這些表現正是“德”的所化,展現的威力所在。
阿波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