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6, 2018

為什麽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庾年分享
就是說不能借柴和鞋,那為什麽這兩樣東西不能借?

上溯一個世紀,老輩人們過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所以,生活中並沒有什麽規章制度要遵守,但是,為人處世,都是有矩可循的,那些規矩被一代又一代的先人們給提煉成簡明扼要的俗話、諺語。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有需要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大到一件生活工具,小到一些紙筆小器具。

尤其是在過去的農村,生活艱苦的日子裡,當家裡缺米少鹽的時候,就向關系比較好的鄰居家裡借一點。

就是在這一來二往中,鄰里之間的關系也就拉近了。

但由於傳統文化的濃厚,不少農村地區還保留著一些以前流傳下來的風俗講究。

所以,不是什麽東西都能借。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米衣可以亂借,柴鞋不能借。

這就是老人們常常說的: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就是說不能借柴和鞋,那為什麽這兩樣東西不能借?


借米不借柴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簡單。

就是說在農村,如果有人來你家裡借米,你可以借給他,但是如果來借柴火,是沒有人願意借的。

這是因為,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柴居首位,代表著是生活的基本,沒有柴火,就沒有辦法生火做飯。

所以,木柴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再者,米和柴不一樣,因為米是可以丈量的,但是柴卻不一樣,它是大塊件,不方便去丈量。

借多少米,到時候就可以直接還多少米,但借了柴還多了你會感覺吃虧,還少了對方會感覺吃虧。

所以大家在一開始就心照不宣地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其次,字和和同音,向鄰居家裡借柴,這樣也就意味著把別人家裡的財氣借走了,而古人是很忌諱這些的。

當然了也有人說,這是幫窮不幫懶的道理。

柴火並不是什麽稀罕物,只要去撿就不會缺,可想而知,家裡沒柴的人基本上都是好吃懶做的人。

在農村,人們遵守幫窮不幫懶,對於懶漢,沒有柴也是自找的。


借衣不借鞋

為什麽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別人穿,卻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

農村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會帶來好運。

所以借衣就是借好運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從這句話就看得出來,古人對於鞋子是十分重視的,是要把它看得比自己的棺材還重要的。


首先,在古代,腳是一個非常隱私的部位,鞋子對人來說就相當於貼身的衣物,所以這種東西是不外借的。

在古代,雖然醫學沒現代發達,但是大家還是知道有一種腳氣病容易傳染,而且難以治愈。

把自己的鞋子借給別人穿了以後,那就很可能會因此而感染上腳氣。

另外,鞋被別人穿過之後,在人們看來,就是破鞋,而破鞋有著不好的寓意,所以人們也不願意借出去。

同樣是有關寓意,在很多的地方,字和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這樣寓意不好。

何況,在以前老百姓穿的大多數都是草鞋,勤勞的話可以自己制作,所以說不借也是和不借柴一樣的道理。


其實除了鞋和柴,在一些講究的地方,還有刀也是不能隨便借,或者是借藥罐、拐之後不能還。

比如,農村置辦酒席,廚師過來煮菜幫忙的,都會自己帶著刀。

因為刀不能借,借刀發生點什麽事,借的人也脫不了關係。

當然,到了今天,不管是柴還是鞋,都極少有人再向別人借。

但古人這樣說,就是要提醒我們,在向比人借東西的時候,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所借之物會不會給對方造成麻煩或者是負擔。

又或者是借了之後按時歸還,就像老話說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一借一還雖然只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但在這一借一還的關系中,不僅體現的是道德涵養,也是對所借之人情義的一種回饋。

國學聖賢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