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最大的秘密是“鬆”. 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鬆”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鬆”?怎麼能鬆得很乾淨,很難講明白。
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那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鬆”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
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鬆”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
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鬆。無論如何,要放鬆。要鬆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裏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槓桿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併來應用。
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鬆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鬆”為第一,這一點是我(鄭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鬆。”
後來羅邦楨先生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鬆’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鬆,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鬆,不鬆難得太極功。”鬆是通行證,鬆是敲門磚。鬆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鬆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
李雅軒先生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他說:“以前有人問楊澄甫老師:未見您用多大勁,何以將人打出去那麼遠,打得那麼脆呢?楊老師答曰:"我是鬆著勁打的。"有人問楊少侯先生,你發勁時看著是很鬆軟的,如這樣子鬆軟還能有力嗎?少侯先生答曰:"就是因為是鬆著勁、軟軟的,打出勁去,才大得很咧。” 所以太極拳的功夫,無論是打拳或是推手,都必須將身勢鬆開才行。
李雅軒先生特別強調練太極拳要鬆,而且要大鬆,要鬆透。鬆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鬆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
身勢鬆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鬆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鬆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盪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佈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
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鬆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鬆,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
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鬆。“鬆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鬆落,將肩井穴張開,降于湧泉穴中。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鬆,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
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他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鬆。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
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鬆。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能平心靜氣,動作才會自然,不勉強,不造作,身勢放鬆神貫頂,湧泉有根腰有主,打拳如坐轎。
知道不知道“鬆”是主觀問題,做到做不到“鬆”是客觀問題。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等於身知,身知勝於心知,所以我們練太極拳要明理,循理漸進,時刻問自己:放鬆了沒有?鬆透了沒有?
※羅邦楨,1927年生,江蘇昆山人。鄭曼青先師高足,美國三藩市市“寰太極拳社”社長,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
1948年赴台,1949年因病在臺北市從名中醫及太極拳名家鄭曼青先生求治,並習太極拳,是鄭師在台最早學員之一。在疾病痊癒的同時,亦得太極拳真諦,並以弘揚太極作為畢生要務。1974年離台赴美,在加州三藩市創辦“寰球太極拳社”,同時巡迴于歐美各地,長期教授太極拳。期間,將鄭師所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太極拳經論要訣》及陳微明著《太極拳問答》與人合譯為英文,暢銷歐美,頗具影響。發表論文多篇,對太極拳原理源流均有深刻研究。與大陸太極拳界多有來往,謙和敦厚,德高望重,受到廣泛讚譽。
參考資料:祝大彤
圖/網路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