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0, 2021

淺水喧譁,深水沉默(深刻)

秉轅分享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

詩人雪萊曾說過一句話:「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

人也是如此。

一個人越淺薄,越喜歡誇誇其談,用言語來虛張聲勢。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沉默寡言,守拙示弱。

01

淺水多先爭

清朝有一位大才子李調元,有一次應邀去參加一個宴會。

宴會上,許多才子都在炫耀自己的才華,大家互相吹捧抬舉,並藉此機會結交。

但他因為深居簡出,眾人只聽聞其名,未見其人,所以都沒有認出他來。

席中,有一個人為了抬高自己,竟揚言說自己的才華,在大才子李調元之上,甚至對其百般嘲諷。

在場的李調元只默默聽著,並未多言。

後來,主辦官員請眾人以包廂里的「大塊」、「玉珠」為首,作一副對聯,上下聯的末尾,必須帶上「起」字和「來」字。

剛剛那些還在自誇自己才能的人,一時之間,竟無人站出來。

李調元走了出來,揮筆寫下了一副對聯:

大塊投河,方知文從胡說起;

玉珠擊鼓,始信詩由放屁來。

原來「大塊投河」取撲通之意,「玉珠擊鼓」取不通之意,這是在嘲笑眾才子徒有虛名。

這個時候,眾人才認出這位正是李調元,剛剛那位還在炫耀自己才華在李調元之上的人,更是尷尬地低下了頭。

有一句話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個人見識越有限,越容易自滿。

越愛爭高下的人,越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宋代有一位名士,自認學識淵博,天下沒人能勝過他。

後來,他聽說詩人楊萬里學問比他還大,非常不服,便寫信說,要和他比試。

楊萬里看完信後,並沒有放狠話,只回道:「聽說你家鄉的配鹽幽菽非常有名,請您來時順便捎點來。」

這個名士看完信後愣住了,他從未聽說過這種東西,最後兩手空空地來見楊萬里。

兩人見面後,他不好意思地問:「您信中提到的配鹽幽菽是什麼東西?」

楊萬里聽後,默默拿起一本《韻略》翻開,只見上面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這位名士看了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普普通通的豆豉,他羞愧得無地自容。

有一句俗語說:「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

高山不語,也削減不了它的巍峨;流水不爭,也隱匿不了它的深幽。

半桶水的人,才會叮噹作響。

有真才實學的人,低調謙遜,不爭風頭。


02

深水不自辯

有一句古訓寫道:「上水無言,不語大德。」

真正成熟的人,就像水一樣,在遭遇誹謗和誤解時,不會去做無謂的解釋,也不費力去辯駁。

有一天,北宋大儒程頤去拜訪卸任的宰相范純仁。

他們一邊喝茶,一邊聊天。

當他們談起往事時,程頤直言不諱地批評說:「當年你有很多事處理得欠妥。」

范純仁不知程頤所為何事,便說:「您不妨直言。」

程頤說:「在你任宰相的第二年,蘇州一帶發生了暴民搶糧事件,你本應該在皇上面前據理直言的,可你卻什麼也沒說,導致許多無辜百姓受到傷害。」

范純仁連忙低頭道歉:「是啊!我是應該替百姓說話的。」

程頤又說:「在你任宰相的第三年,吳中一帶發生了天災,那裡的老百姓只能以草根樹皮充飢,地方官員匯報了多次,你卻置之不理。」

范純仁愧疚無比地說:「這的確是我的失職!」

隨後,程頤又責怪他了好幾件事,范純仁都坦誠認錯。

時隔多年,皇帝召見程頤問政。

程頤向皇帝暢談了一番治國安邦之策,皇帝聽後感慨地說:「你大有當年范相的風範啊!」

程頤忍不住問:「難道範純仁也曾向皇上進言過?」

皇帝命人抬來一個箱子,指著說:「這裡面全是范相當年進言的奏摺。」

程頤半信半疑地打開那些奏摺,才發現自己前些天指責范純仁的那些事情,范純仁早已向皇帝進言過了,只是由於某些原因沒有得到很好地實施罷了。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他人的誤解。

很多時候,你越去解釋,越像掩飾,越急于澄清,反而越說不清。

與其靠言語來證明自己,不如保持沉默。

有些誤會,在時間的沉澱下,終會水落石出;

有些非議,在真相的考驗下,自然不辯自明。

做人做事,問心無愧,清者自清。


03

俗話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水流得越深,越不會發出聲音;人行得越穩,就越不會輕易言論。

在《三國演義》中,謀士楊儀是諸葛亮身邊最得力的幹將。

當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軍中,是他帶領蜀漢的主力軍回了漢中,也是他平定了魏延的叛亂。

可諸葛亮去世後,楊儀並沒有得到重用,只被任命為中軍師。

心懷不滿的他,不僅四處宣揚自己的功績,還向蜀漢大臣費禕抱怨,如果自己當初舉兵投靠魏國,今日也不會落到如此地步。

沒想到這番話被費禕當作把柄,傳給了後主劉禪。

他因此被貶為庶民並流放,後來又因怕被朝廷處罰,自殺身亡。

當初諸葛亮不予重任,是因為他的居功自傲,他最後的慘澹結局,也恰恰因他的出言不遜。

《易經》裡有一句話:「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愛張揚的人,只會給自己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和禍患。

東漢名將馮異,當初協助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名聲顯赫。

他雖手握重權,卻十分謙卑。

平日裡,在路上遇到其他將領時,無論對方職位高低,他都會讓人將自己的馬車駛開避讓,等對方走遠後再上路。

每次帶兵打完仗,軍官們都在一起自述戰功,炫耀功勞,向劉秀討賞。

但馮異卻躲在樹下乘涼,反思戰鬥中的得失,隻字不提自己的付出。

後來,有大臣因嫉妒馮異,屢屢向劉秀彈劾他。

即便如此,劉秀也並沒有懷疑他,反而因為馮異平日裡的低調,加深了對他的信任。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

事只管埋頭去做,但功不必去邀。

有些東西,不求也是你的,他人也拿不走。

越去討,反倒連最後的好感都會被徹底抹掉。

不爭功,才是最大的功。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炫耀,不張揚。

古語說:「水的德行,人的修行。」

做人如水,靜水流深,深潭無波。

不去爭高下,是格局;不辯對錯,是胸襟;不言功過,更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當你的見識廣了,心量大了,能干擾和攪動你心緒的東西,自然就少了。

當你越來越成熟,就越會懂得沉默。

來源:洞見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