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9, 2017

BBC 全程記錄他的安樂死:一個漸凍人,從清醒到死亡的短短七分鐘

樹材分享
我們該不該讓自己擁有選擇死亡的權力

BBC 全程記錄他的安樂死視頻:一個漸凍人,從清醒到死亡的短短七分鐘


「安樂死」(euthansia)其源於希臘語,即安然死去或無痛苦死亡之意,在現在依舊是各國爭論不休的話題。

現在,醫療不再是以「活著」為最高指導原則。從安樂死(Euthanasia)、 醫師協助自殺(physician assisted suicide)、 醫師協助臨終(physician assisted dying)到加拿大的《醫療協助臨終》(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以及瑞士、美國奧瑞岡的《尊嚴死亡法》(Death with Dignity Act) 都已在此方面有所進展。

而安樂死可分為主動安樂死及被動安樂死兩種。前者為醫務人員、其他人負責採取措施以縮短病人的性命。在這行為當中,醫師將足以令病人致死的藥物準備好,只剩下最後的啟動步驟,交由病人自己執行。

後者是中止維持病人生命的醫治措施,任病人「自生自滅」、順其自然、自行死亡的行為。在過程中,醫師做的只是中止治療,看起來的動機不像主動安樂死一樣明顯,所以一般社會大眾比較能接受。

目前多數人認為被動安樂死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主動安樂死讓病人的死因是由醫師的作為所導致的,和「他殺」、「謀殺」沒有差別。

但人究竟有沒有死亡權?多清明的意志才夠資格選擇自己的死亡?

空想也沒用,我們可以來看英國作家 Terry Pratchett 主持的一個節目。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erry Pratchett 生前寫過 65 本書,其中的「碟形世界」The Discworld系列更讓他得「英國最佳幻想小說獎」。然而,在 2007 年時,他宣布自己得了阿爾茲海默氏症。這對一個作家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知道終究有一天他將能再與文字為伍,進一步,他開始思考當他不能提筆時,還會不會想活下去?

於是,《Choosing to Die》這個節目出現了,內容是不少英國人前往瑞士選擇安樂死的故事,而 Terry 就是負責穿針引線,走訪很多選擇安樂死的病人和家庭,甚至陪伴他們到最後一刻。

Terry 去拜訪了 Peter Smedley,一位集團的百萬富翁卻罹患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動作不能自如,生活無法料理,走路、起身都需要別人攙扶。Peter 家裡應有盡有,他們過的是衣食無虞的生活,從鏡頭帶過家裡擺設,不難看出他選擇安樂死絕非一時頭腦發熱的衝動。

Peter 臨走的那天,穿戴非常乾淨,精神也很好,好像是要去遠行。是的,是遠行,一場不能回頭的旅行。

他在過程中也被問很多次「確定嗎?」、「真的要不要死?」,從他不停點頭回答來看,他冷靜得就像在茶會裡聊天一樣。

「我想冥冥之中沒什麼選擇。」

「我太太很知道要怎麼搓揉我的手幫我入睡。」

最後要離開的 Peter 很平靜,對他的愛妻溫柔地說:「親愛的,你要堅強啊。」然後喝下特別的藥物後,就像在家裡看電視打呼一樣地安然入睡。

一切是那麼平靜。

直到最後關懷人員跟 Peter 的夫人說:「你現在可以哭了。」這則故事才緩緩落幕。

七分鐘的短片,我想多數人都不敢置信,自己竟然親眼目睹一個人從清醒到死亡。Terry 眼匡泛淚說著:「這是他所求的,他已經準備好要離開了。」

這個紀錄片一播出來,BBC 飽受英國抨擊,認為他們根本就是鼓勵自殺的啦啦隊,但其實節目一開始,Terry 就提醒大家接下來要看的,是一個難以接受卻無比重要的議題,攸關人活著與死亡時的人權與尊嚴。

當全世界的社會均已逐步走向老化,這不該再是一個被道德束縛而避諱不談的話題,人皆會死。如何死得優雅、有尊嚴。

死亡的選擇權隨著時代進步已經落在我們身上,作為一個公民討論這個涉及醫學、倫理及社會的多角度議題,或者不幸地,我們成為一個被命運揀選的病人,抉擇要不要放棄治療自尋死路,是你的話,會如何選擇?

編按:Terry 於前年 3 月去世,他最後沒有選擇安樂死。

(本文歡迎合作夥伴轉載。)
Buzzorange橘報 



生命有時候就是這樣讓人無奈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