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論語》中的許多名言警語讀過後大都忘記了,惟獨孔聖人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仍然銘記於我心。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君子與小人是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這兩個關鍵詞就像兩個極為重要的符號,一直被人們用來評價不同人品的兩類人群,前者代表着至真至善至美,後者代表着至偽至惡至醜。然而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則很難用一句話為這兩種不同的人格體系下一個定義。
《論語・顏淵》中說:“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當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向孔子詢問君子之道時,孔子答曰:“君子無懼無憂。”當時司馬牛聽后覺得這個道理很簡單。於是又問,只要沒有憂愁,也沒有恐懼,這就是君子嗎?言外之意,做君子就這麼簡單嗎?孔子說:做君子是不容易的,要隨時反省自己,心中完全沒有愧歉內疚,內心只有光明磊落,一片清凈祥和。在中國古代,仁人君子都有物外寂中的修養,凡事盡人力而聽天命,所有事情都儘力予以妥善解決,解決不了的事情,也都能坦然面對,內心不憂不懼。細思之,君子內省而不感到有愧於天地,無憂無懼,這其實是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
關於君子與小人,在中國的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精闢的論述。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懷德,小人懷惠。” 還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又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然而最為大眾廣泛傳誦的還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無所憂慮;小人則經常憂愁哀戚。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又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在君子之道中,除了無憂無懼之外,又增加了明辨正邪、明慧不惑的內涵。君子仁而不憂就是說君子堅守仁義,行事公正無私,問心無愧,樂天知命又不計較利害得失,故能無憂;君子智而不惑則是說君子真正有高度的智慧,任何事情都洞察於心。能明辨是非,識別真假,故無論面對何事都不會有疑惑;君子勇而不懼則是說君子心胸昭然坦蕩,仰俯無愧,內省無疚,勇於承擔,仗義行事,理直氣壯,故遇任何事都能無所畏懼。為君子者,仁、智、勇俱全,無憂、無惑、無懼方能稱真君子。
世間真君子,都是人世間的得道之士。行走天地間,心胸坦蕩蕩。俗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是一種生命的坦然。但是一個人如果不時時刻刻修心養性,內省不止,永遠也無法達到胸襟坦蕩、無憂無懼的精神境界。胸懷正信的人命繫於天,凡事隨遇而安,故而無憂;明晰宇宙的真理,看淡生死,超脫世俗,故而無俱。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着喜悅的光芒?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 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一般人往往難以理解修鍊人的精神狀態,那是由於精神境界的層次不同所致。君子無憂無懼,得失從容,神聖而逍遙,那是得道之士才能達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作者:貫明 轉載看中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