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9, 2014

[轉載]:中國與越南兩千年的恩怨情仇

鎮強提供!
作者:徐焰

1949 年後的近30年間,中共出於維護同志加兄弟的外交需要,在出版的史書中避而不談歷史上兩國的戰爭,越南卻在講友好時也在史書中大講兩千年反對北方侵略史。結果雙方關係一旦出現不正常,中國人因缺乏心理準備而普遍對彼方的忘恩負義感到意外且難以理解。許多越南人卻多能迅速實現反目成仇的角色轉換。

《兵器知識》雜誌2013年刊登中共軍事歷史學家、中共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文章,詳細講述了歷史上的中越關係中不愉快的一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文並沒有提及從1979年到1989年,十年間打打停停的中越陸上海上邊境衝突。


友誼關為中越邊境重要關口。明初置鎮南關,中共建政後於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改友誼關。

史學界有句名言:歷史沒有垃圾箱。個人在生活中可以把不如意的東西當成垃圾扔掉,人類每一段歷史不論多麼不愉快卻都不能拋棄。回顧中國同越南的歷史關係,友好相處是主體,不過戰爭和衝突也不可迴避。過去許多中國人總願意顯示一種天朝的寬宏態度,不大計較同鄰居以往的衝突,對方卻常常以一種怨者心態理解歷史,以不正常的心理處理相互關係。因此,客觀地回顧以往的歷史恩怨,以史為鏡啟迪今人,才有利於促進國家間保持正常關係。

華夏文化開化了山越部落,越人進入中原王朝治下的郡縣時期

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應該從其自身的國家結構形成、並有準確文字記載算起。例如中國古代有過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傳說,這只 是原始社會中尚無文字時的口頭神話描述,嚴肅的史學家都是從4000年前王朝國家建立的夏代作為中華民族國家的開端。我國周邊有些國家卻出於特殊的心理, 總希望把自己的歷史拉長,於是把民間傳說和神話也當成了歷史依據。

從文字記載來看,如今越南地區的歷史只有2200餘年,最早的記載還出於漢朝學者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統一華夏之前,如今五嶺以南的山越 還處於原始部落狀態,既無文字也無政權。近代越南編著的史書《大越史記》,卻認為越南人祖先為炎神農氏之後裔徑陽王,其父帝為炎帝三世之孫。這全系民間神話傳說而沒有任何史料依據,就如同中國古代神話女媧補天一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將其祖先說成炎帝三世孫,又顯示出一種認為與北方的炎黃子孫有並肩地位的好勝心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地區,隨後50萬秦軍和隨軍民夫進入五嶺以南的山越部落區,順利地控制當地並建立了郡縣政權。後來越南史書上曾描述出有什麼甌雒國安陽王進行抗秦戰鬥,這又是後來用於服務政治宣傳。

當時山越地區只是各原始部落散居,既無文字也無政權,哪裡有什麼”?當地部落不習慣和不願歸順外來軍隊,確實有一些抵抗,不過談不上是國與國的戰爭。

統一嶺南的秦軍將領是河北人趙佗,在秦朝滅亡後才在當地建立了南越國並自立為王。不久漢朝建立,他表示臣服中原,此後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區在長達 1000多年時間內都成為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漢代稱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稱為千年郡縣時期。不過越南現代史書將此期間說成延續一千 多年的亡國時期,則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的曲解,因為此前嶺南山越地區根本沒有建立國家,何談亡國”?

中原文明對邊遠地區帶去的文明開化是主流。自秦朝、漢朝起,中原王朝控制嶺南、交趾一帶後,帶去漢字和儒學,才使當地有了文化教育。從那時起的一千多年問,當地知識分子一直用漢字,只有不識字的下層百姓才說當地方言--越語,不過也摻雜有大量北方的外來辭彙,連現代越南史書也承認其最早的語系是 越語系。越南史學家也承認,正是秦漢時期中原人帶來了鐵制工具,使交趾地區農耕水平有了一個大發展。可以說,以漢字為代表的文明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南傳,才使當地有了最早的文明進步,由原始部落邁入了封建社會。

越人反對中原王朝統治有過暴動,二征夫人被樹為典型

從漢朝至唐朝末年,中原王朝對交趾地區即如今越南北部的統治確有封建盤剝的一面,激起過當地民眾的不滿。這種官逼民反的現象在中原其實也很普遍,在少數民族地區更容易引發自立政權。東漢初的公元37年,交趾太守蘇定實施暴政,引發了當地民眾反抗。兩個女首領征側、征式姐妹乘機聚眾造反,陸續攻克六十多座城池。

據後來的越南史書稱:山西一帶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說,二征夫人的母親叫謾善,本是雄王的外曾孫女,早就有獨立建國的心思。公元403月,征側和妹妹征式舉兵後,當地許多人紛紛響應,攻打東漢在交趾的統治首府贏僂令越南河北省順城,交趾、九真、日南和合浦在如今中國廣東省內四個郡也相繼爆發了暴動。據稱暴動者一度佔領了65個縣城,征側被推祟為征王,在兩年時間自立建國。

嶺南地區的暴動,驚動了東漢王朝。東漢光武帝劉秀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軍2萬南征,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平定嶺南,征側、征式於公元43年兵敗自殺。

在中國史籍里,馬援是平亂英雄,可是後來越南史書卻把二征夫人寫成了使民族獨立重新得到了恢復和建國的民族英雄。如今河內的二征 是重要名勝,從越南阮氏王朝的帝王到後來越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都到此祭拜。稱二征是越南的開國之主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服務於鼓動民族情緒,並把建國史拉長到漢朝。

如何看待二征的暴動呢中國古代史籍中將這兩人稱為女賊首,在「新中國」成立後頌揚反封建王朝起義的史學思潮影響下,又有人將其看成起義領袖。周恩來總理訪問越南時,曾由留學法國時便相交的胡志明陪同遊覽河內市區,看到許多民眾向一個廟進香非常擁擠熱鬧,便詢問是什麼地方。身邊的那位當年的革命老大哥有些為難地說明了這是二征廟,然後想迴避這一話題,周恩來卻說也可以代我表示一下祭祀。在中越關係惡化時,越南有人曲解這一舉動,說成是為侵略道歉。其實周恩來的舉動表現的是當時中國國內的一種思潮,只是稱讚反對封建王朝的起義者。

二征暴動該怎樣評價呢按不同的歷史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稱謂,或說成反賊,或稱為起義領袖,馬援平定她們也可冠以平亂鎮壓起義的不同定義。不過無可爭辯的事實是,當時交趾地區畢竟是漢朝的行政管轄區,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的軍事行動畢竟是處理國內問題,這與越南史書中所說的侵略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在三國的吳國、南北朝和隋朝統治交趾(後稱交州)期間,越族人一再發生暴動,唐朝重新平定當地並改名安南,此名在後來千年間成為當地稱呼。唐末藩鎮割據後,公元906年唐朝任命安南豪強曲承裕成為節度使,朝廷實際上對其已不能控制,越南史書又將此人稱為民族獨立的奠基人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安南節度使曲氏集團也割據當地,不過又一度被立都廣州的南漢國控制。不久,安南節度使吳權指揮當地軍隊在白藤江上打敗了南漢國軍隊。取得這個白藤江大捷後,938年,吳權廢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節度使職務,自稱為王。

公元968年,吳朝被大瞿越國”(也稱丁朝)取代。丁朝對北方只稱萬勝王,在內部卻已經稱皇帝,等於宣告了越南正式獨立。

古代越南實行北守南攻戰略,千年間國土擴大四倍

唐朝滅亡後獨立的越國,其疆域只佔如今越南國土的四分之一,即位於河內為中心的紅河流域。越國脫離中國版圖後,在千年內持續採取了北守南攻戰略,即對力量遠比自己強大的北方天朝盡量緩和關係,對南邊的占城、真臘(柬埔寨前身)和西邊的寮國則是柿子揀軟的捏,從宋代至清代不斷向其征伐拓 土,發動戰爭數十次,擴張的領土面積達到獨立時的四倍。

古代的征服和領土變遷,自然不能按現代人的是非標準要求,而現代越南史學家為強調民族自強精神,總是宣傳所謂兩千年反侵略鬥爭史,若按此邏輯,它自己獨立後也有一千年侵略他人史。有的西方史學家研究越南史後,稱該國為東方普魯士,恰恰說明其自古就有征戰擴張傳統。

越南獨立後,難免引起中原王朝不快,宋、明兩朝都曾想恢復對那裡的郡縣管轄,越南也曾乘宋朝衰弱多次出兵掠邊。蒙元征服亞洲之際和清朝中葉,蒙古軍、清軍也曾出兵越南。從總體上看,越南因國力比北方強鄰要弱得多,難以向北擴展勢力,因而多採取守勢,以保障其向南擴張時能有後方安全。

從軍事地理上看,越南北部易守難攻。其邊境一帶山高坡陡林密,只有少數山口可以通過,易於扼守。山嶽叢林地帶又便於守軍隱蔽部隊,伺機實施游擊襲擾。南進的軍隊即便越過幾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又會遇到數條湍急的河流,再向前還要進入紅河平原水田地帶,步騎兵都會困難於行進而感到困窘。

越南特有的氣候,往往是北方軍隊的剋星。那裡異常潮濕,半年是雨季,還有外來人難於抗禦的疫病,千年間被中原人稱為瘴癘之地。在當地進兵作戰,一般都要選擇旱季(11月至翌年5),一旦到了雨季便會河流泛濫,許多道路會被淹沒成為汪洋。從歷史上的戰事看,北方軍隊一般只能選擇旱季到此作戰,如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把戰事拖到雨季,往往就會因患病眾多、供應困難而被迫撤退。

公元10世紀後期宋朝統一華夏時,滅掉立都廣州的南漢國,越國的丁朝國王丁璉也上表稱臣,被封為交趾郡王。不久丁朝權臣黎桓篡權自立。宋太宗為維護藩屬原來的王位而發兵征討,於981年春以水陸兩路進兵安南。

宋軍深入陌生之地後,在白藤江水戰不利,進入山嶽地帶陷入伏擊,前鋒被擊敗,後續部隊又供應困難。安南丁朝見戰爭陷入僵持,便派使求和願意稱臣。宋朝進軍不得,在北方又受遼國、西夏牽制,無奈之下只好封黎桓為交趾郡王。

宋朝曾同越南進行過多次戰爭,深深領會到那裡的作戰條件惡劣。來自北方的軍人一旦深入便感到水土不服,戰爭~拖延便陷入困境。安南王朝畢竟國力弱小,也難以持續對抗,挫頓對手後馬上又表示願意進貢和尊奉中原皇帝正朔,甘居於藩屬地位以求得自保。

安南也曾大舉北犯,遭宋朝反擊後又稱臣求得息兵

回顧中越之間的古代戰爭史,並非只是北方南征,越南封建王朝也曾向北進犯,只是因其兵力不足採取了取巧的襲擊方式。

1075年,李朝太尉李常傑利用宋朝因王安石變法出現內部不穩,率10萬軍隊分三路大舉進攻兩廣,攻陷欽州、廉州、邕州等地,屠殺軍民數十萬,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州大屠殺。尤其是在進攻邕州(今中國廣西南寧)時,由於知州蘇緘不願降服而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李常傑便在城內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常傑等俘虜三州人而還。邕城光復後,宋神宗追贈蘇緘為奉國節度使並溢號忠勇。邕城人民敬仰他一家崇高品德而在 原州署衙門廢址建起一座蘇忠勇祠紀念。1920年,當地人在他一家殉難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宋蘇忠勇公成仁處的大石碑,蘇緘殉難遺址於2002年還被南寧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安南主動進犯的作戰和屠殺,顯然不是什麼抵抗北方入侵。越南史家卻一直將主持這些行動的李常傑稱為民族英雄1974年西沙海戰時南越還有一艘軍艦為李常傑號。越南民主共和國編寫的現代史,雖然也承認是李常傑主動向北進攻,卻說什麼宋軍的侵略陰謀已暴露無遺。邊界那邊,以邕州城為中心的敵人的許多侵略基地,正像許多把尖刀指向我們民族的軀體。李常傑認為:不能被動地等待宋軍的侵略,而是要先發制人主動進攻由李常傑主動、靈活地部署的這次襲擊深刻地體現了積極的戰略指導思想--為了自衛,先發制人。依照這種邏輯,進入別國都可說成自衛

李常傑組織的這次犯邊,自然引起宋朝震怒,隨後便調集數十萬軍隊和民夫反攻,大敗李朝軍並進逼升龍(今河內)附近。不過戰事進行了三個月拖到雨季之後,宋軍半數患病。且因洪水泛濫而糧道中斷,李朝軍又不斷進行襲擾,戰局陷入僵持。此時李常傑也明白以本國的力量難以對抗宋朝,認為應乘機議和,毋需勞累將士,避免流血犧牲,而又能保全宗廟。於是,當李朝仁宗表示願對宋納款稱臣後,宋軍就於1077年撤兵。

經過這一次大戰,安南再不敢北犯,在軍事上以保守著稱的宋朝也不願南征。安南國見宋朝只求保全面子,便長期採取兩面政策。對北方中原王朝自稱國王而處在臣服地位,在國內關起門又自稱皇帝。當時中國鄰國的稱臣納貢,對自己也有很大好處,天朝的慣例是按貢品的價值加倍賞賜以顯示恩德。 在此後近千年問,越南以楠木和其它土特產按一年一貢的方式送到中國的封建王朝,換得綢緞和其它工藝品的賞賜,等於是進行著對己有利的貿易。

三次挫敗強悍的蒙古軍,受明朝統治後又復國自立

公元13世紀內,蒙古軍在狂飈般地橫掃亞洲大陸時征服了南宋、南詔,建立了元朝,卻在進攻安南時三次受挫。

後來明朝雖佔領安南一段時間,面對反抗又被迫撤出,表現出當地確實是兵家忌憚之地。

12581月,忽必烈率蒙古軍首次南征時,用弓箭把交趾李朝的象隊射亂,使其反奔踐踏而大敗,越國皇族逃入海島,京城升龍即今天的河內被占。不過蒙古軍進入空空如也的京城駐紮了九天,就因找不到糧食處於困境。加上蒙古軍隊水土不服,患病和病死者眾多,只得迅速撤退,在撤退途中還遇到越國大將陳興道此人後來也被越南稱為民族英雄伏擊,兵員損失不小。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派使臣要越南臣服,陳朝表示願稱臣卻不肯接受實際統治。12851月元軍再伐越南,並想掃蕩流亡到當地的南宋遺臣。安南國又實行焦土抗戰,清空京都,君臣率軍逃入山林。蒙古騎兵在水田無法發揮特長,又陷入游擊戰困擾,進入雨季的6月後只好撤退。

強悍的蒙古軍在越南連連無功而返,元朝統治者也惱羞成怒。1287年,元軍從三個方向南征,陸路從廣西、雲南以步兵和騎兵夫攻,還以一支水軍從海路沿著白藤江進犯。2月間元軍攻佔京城升龍,陳朝君臣逃入山林而採取堅壁清野,並分散兵力于山林中襲擊元軍,使進攻的蒙古軍因戰鬥和疾病死亡過半。實力弱小的安南連遭進攻也損失不小,在戰事拖了一年多之後向元朝稱臣納貢。元軍得到面子,也就此撤退,放棄了在安南建省的計劃。

明朝建立後,成祖朱棣時兵力最強,曾在越國出現內亂時南征獲勝,平定了整個交趾並設立郡縣,越南史書將此間稱為亡國期。不過以黎利為首的反抗軍仍退入山林,持續同明軍進行游擊戰。明成祖死後,仁、宣兩帝都無法鎮壓或安撫,明宣宗便同意封黎利為王,將明軍撤回。隨後越南的後黎朝建立,中原王朝最後 一次嘗試恢復在交趾的郡縣制的努力也就此告終。

1788年清朝曾派兵入越,主要是應黎朝求救派兵去協助鎮壓反叛的西山軍。渚軍初戰獲勝,卻在歡慶過年時被西山軍偷襲,受挫後退入鎮南關。西山軍阮氏奪得統治權後,害怕清兵再來報復,又急忙上表稱臣並納貢,清廷也順勢下台階,承認了阮氏為王。

1802年阮福映登上國王寶座後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為國名。嘉慶皇帝對此類問題非常敏感,認為南越之名包羅甚廣,於是冊封該國為越南,這一國名也就此沿用至今。

中越歷史上和平交往是主線,戰爭的消極影響也不可忽視

古代封建王朝內部或相互之間的戰爭,不能用現代民族國家才形成的侵略反侵略一類概念來解釋。我國的一些周邊鄰國歪曲性地渲染這些戰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借古諷今,煽動民族情緒。以中越之間千年的關係來看,發生過的幾次戰爭其時間相加也不過幾十年,絕大多數時間是和平相處,文化、經濟交流又是主要內容。由於中原文明處於強勢和優越地位,越南及其前身山越部落在交流中受益更多,某些意義上說這促進了其文明進化。

在秦漢之交、東漢末年、晉室南遷以及宋亡、明亡時,無數中國大陸人士也湧向越南,為當地文化、經濟、土地開發等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獨立的越南為了形成本民族的特定意識,創造了其國字”--“字哺。不過在法國統治越南和實行拼音文字之前,越南從皇室到民間教育仍普遍使用漢字,其服飾、禮義也都模仿中原王朝。如今作為古迹存留的順化皇宮,也是仿照北京故宮。當然,越南古代一些文化和物質成果,也影響到中原地區。例如明朝修筑北京皇宮即今天的故宮時,不僅大量選用安南進貢的楠木,也採用其工藝師的設計。

雖然古代的中越之間的和平交往是主線,但確實存在不平等的宗藩關係,不過今天的人們也無法苛求古人要有國家間的平等思想。對華處於弱勢的越南在千年間向南方採取擴張之勢,對中原王朝在臣服的同時又當成防範重點。不過因其實力遠不能與北方相比,一般是在顯示自身強硬不好對付之後,又要儘快在表面上臣服以取得實際利益。這種歷史基因,後來長期傳承到越南的上層人物的觀念之中,也嚴重影響了後來的兩國關係。

古代歷史上的宗藩關係,也包括天朝要幫助藩屬的一面。19世紀中葉法國入侵越南時,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中國還為此從1884年至1885年同法國打了一場中法戰爭。在戰爭期間,中國付出了數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沿海還受到不小損失,越南國王卻率先屈服,當著法使的面焚燒與中國的藩屬文書,甘心投靠法國充當傀儡。雖說這是因為法國勢力強大,越南上層對華傳統中不良的一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後來法國統治越南期間,大力進行去中國化教育,故意大修二征廟,把越南人的仇恨心理轉移到北方,這又在當地心理上留下了不小的影響。

仔細了解古代越南同中國的恩怨史之後,人們往往會感慨,過去眾多中國人看待自己那個南鄰往往過於浮淺,關係好時便視為同志加兄弟,關係惡化時便簡單地罵其忘恩負義。歷史基因的傳承,卻使越南人很了解中國,特別是其上層對中國又經常有著兩重心理。越南的一些人還認為,入侵過自己的法國、美國都遠隔萬里,將其驅走後便不足多慮,而永遠是鄰居的北方強國才需要全力對待。近年來,飽受過美國蹂躪的越南人又歡迎美艦來訪,這使許多人感到奇怪,不過若是看看越南的對外關係史特別是對華關係史,也就可以理解。

溫故知新,鑒古警今。近現代特殊的國情,使許多中國人在研究對外關係時看重美、俄、日等強國,對越南這樣的弱鄰居卻始終缺少深入的研究,遇事便感到意外。現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理性化,處理國際關係時要體現出理性,恰恰要注重研究歷史。看待現在的中越關係同樣要回顧古代的恩恩怨怨,才能使人保持清醒冷靜頭腦,並以符合現代思維的態度處理好對外事務。

                                     底下點擊  Older Posts  看前一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