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28, 2014

拆掉心中的牆──成語「化干戈為玉帛」

蘭悠提供!
作者﹕許如心

「化干戈為玉帛」是生活中很常聽到的一句話。干戈是兵器,是攻擊別人的東西;而玉帛則是玉器、絲稠等貴重物品。大家都希望自己有個美好、快樂的生活,每個 人都希望得到禮物,每天都是好事。沒有人喜歡被別人攻擊,爭來鬥去,每天過著心情不好的日子。

如果我們能「化干戈為玉帛」,把不好的事物都變成好的東西,每天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多好!

那要怎麼「化干戈為玉帛」呢?很多時候,只是一念之間,在於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事物。如果我們面對事物,都以善意為出發點,事情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們要做的只是退後一步,放下自己的防衛與武器,等待我們的是美好的果實。下面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看這個牧場的主人如何「化干戈為玉帛」?

從前,有個牧場的主人養了很多羊,這些羊由一隻牧羊犬負責看管。牧羊犬每天帶著羊群們在廣闊的草原上吃草,管理得井然有序。牧場主人每天也都很勤勞工作,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但好景不常。有一天,隔壁搬來了一個獵人,養了一大群生性慓悍的獵犬。獵犬們每天吵吵鬧鬧,好像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牧場主人恬靜的生活被打亂了,他極力忍耐著,總希望可以和鄰居好好相處。

而,就在他快要忍無可忍的時候,更糟的事情發生了。到了冬天,獵物減少了,獵犬們用不完的精力無處發洩,於是看上了溫馴好玩的羊群。牠們常常竄進羊群中,追逐攻擊羊群。牧羊犬寡不敵眾,慢慢也失去管理和保護羊群的能力。牠現在跟牧場主人一樣,被搞得很混亂。有貴族之風自律甚高的牧羊犬也開始會亂發脾氣。

牧場主人幾次拜訪獵人鄰居,希望獵人可以把狗關好。獵人也就隨便應付答應了,可是因為自己沒遭到什麼損失,加上那群羊確實可以讓戰鬥性極強的獵犬在打獵之餘,還能磨磨牙,所以也就做做樣子,對獵犬的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沒過幾天,獵犬又咬傷了好幾隻小羊。

牧場主人很生氣,心想好言相勸不聽,別怪我去找村裡的長老來評評理,要求損失賠償!

他到村裡跟負責解決糾紛的長老說了這件事情。智慧的長老聽了,點點頭,完全了解牧場主人的處境和感受。

「我可以幫你做個公正的裁決,讓獵人賠償你的損失,也可以強制他把狗鎖起來。但這樣你就要天天跟敵人生活在一起。你希望跟朋友生活在一起,還是跟敵人?」
「當然是朋友!」牧場主人不假思索的回答。

「那好,你回去就照我說的做。」於是長老告訴了牧場主人一條妙計。

牧場主人歡天喜地的回家了。一回到家,他馬上選了三隻可愛的小羊,抱到隔壁獵人家送給獵人的三個兒子。那三個孩子擁有可愛溫馴的小羊,高興極了,每天空閒時間都在草原上和小羊玩。

而獵人這邊呢,因為怕兇猛的獵犬傷害到兒子的小羊,就把牠們緊緊的關在柴房裡,用大鐵鍊把門鎖起來。從此,牧場主人的羊再也沒受到獵犬攻擊,小孩也不會因為害怕獵犬躲起來。現在已經跟獵人兒子玩在一起,成了好朋友。

鬥性很強的獵人跟鄰居這樣和平相處後,才知道和平與禮讓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看到孩子們過著快樂的生活,他很感謝牧場主人不計前嫌的胸懷大度,也開始送很多珍貴的獵物給牧場主人,牧場主人也回送給他很多羊奶和羊毛。兩人從此「化干戈為玉帛」,變成了互相幫助的好朋友。

看完了這個故事,我們更能體會到:凡事只要退一步,不只是海闊天空,還能「化干戈為玉帛」。那麼,「化干戈為玉帛」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這個成語來源遠溯於四千多年前,發生在夏禹身上的事。

禹的父親鯀在當夏族領袖時,建造了一個三仞(古代一仞是八尺,就是現在的二點四公尺)高的城池來保護自己,城牆外面還作了一圈護城河。諸侯看到了,都很想背叛鯀。其他族群看到鯀失去人心,全部都想攻打夏部落,把夏併吞掉。後來鯀因為治水沒成功,被舜處死。大禹繼承鯀成為夏族領袖。

禹看到了鯀建造高城來保護自己,失去了諸侯的信任與民心。所以他當上領袖之後,不但把城牆拆掉,把護城河填起來,還把財產分給大家,並毀掉兵器。他用道德教化人民,並以身作則,為了人民,日夜辛苦,三過家門而不入。

為禹大公無的作為,海內外所有人民的心都向著他。大禹治下的人民,全部道德高尚,努力工作,盡職盡責,不貪心也不偷盜。夏部族自然變得強盛富裕。別的部落看到夏族人民過得這麼和平快樂,也都很想來當大禹的臣民。所以,大禹在塗山開領袖大會時,有上萬個國家帶著玉帛珍寶來進獻大禹。

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領袖,大公無私,重德行善,是那個國家富裕和平的根本。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明朝的一個地方首長,怎麼樣因為他的大公無私、勇敢無畏,而「化干戈為玉帛」。他化解了一場戰爭,救了整個地方人民的性命,換來長久的和平。

明孝宗弘治年間(西元1488-1505),有一名太守叫孔鏞。有一次,孔鏞被派到田州當知府。他剛到田州上任,就遇到了一件危急的事情,關係到了整個州城的存亡。

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是他上任的時候,正好田州的軍隊都被調到外地去執行任務,田州突然變成了沒有任何防守能力的州城。因為以前田州的官員,總認為鄰近的峒族是外族,生性凶悍,只會來搶劫漢族。所以經常用軍隊鎮壓他們,希望把他們消滅掉,以絕後患。所以峒族早就對田州漢人很不滿,正值田州內部空虛,他們就想趁機侵略田州,搶劫財物。於是,大家聚集起來,手拿著兵器,聲勢浩大的準備進攻田州州城。

田州情況緊急,孔鏞的手下忙著商量對策。大家議論紛紛,有人提議:

「我們趕快緊閉城門,死守州城。」也有人說:

「我們趕快跟鄰近的州城借兵,鎮壓叛亂分子。」

大家都很緊張,想出的點子都是怎樣保護自己、攻打別人。孔鏞聽了這些建議,冷靜分析了一下他們的處境後說:

「目前這裡是一座孤城,現在內部空虛,守城無法持久;如果要到鄰州請求救兵,恐怕遠水救不了近火。不如我親自去和他們的首領談談,也許他們會自己解散離開。」

不帶一兵一卒的走入凶悍的峒族軍營中?那不是羊入狼群,自己去送死嗎?大家心裡這樣想。但知府都這樣說了,也只好這樣做,而且也沒有別的辦法。

於是孔鏞就自己一個人,獨自打開城門,向峒族軍營走去。

對方看到他只有一個人,也沒帶任何兵器,就沒攔下他,讓他直接走到峒城的大本營中。孔鏞到了屋裡,在峒族首領面前坐了下來。峒族首領大聲喝道:

「你是什麼人?來這裡幹什麼?」孔鏞回答:

「我是田州新上任的太守孔鏞。我知道你們原本是善良的百姓,只是因為沒東西吃,無法生活,才被迫聚在一起搶劫財物。你們有你們的難處,是上任知府沒有為你們著想,只想就用軍隊鎮壓,把你們趕盡殺絕,一勞永逸。所以我能理解你們為什麼要造反。

「我現在奉朝廷的命令來此地當知府,就是你們的父母官。既然是父母官,我就把你們看成是自己的子侄輩,絕對不會用軍隊鎮壓你們──哪裡有父母殺害子女的道理?所以,如果你們真的能聽從我的話,我會原諒你們犯的過錯。

「你們把我送回州府,我回去就把糧食、布匹發給你們。這樣你們以後就不用出來搶劫了。如果你們不聽我的勸告,把我殺掉,那麼,很快就有軍隊來圍勦你們,那後果如何,你們自己應該知道。」

當時有很多人在那裡,都聽到了孔鏞講的這番話。大家都很佩服新任太守的胸襟膽量和仁義理智。峒族首領對太守說:

「如果真的像您說的那樣,能考慮到我們的難處,處處為我們著想,那在您擔任太守期間,我們峒族人民真是有福了!我們當然絕不會再做犯法的事情。」孔鏞說:「我講出的話一定做到,請你們相信我的誠意!」

大家聽了,很高興的一起拜謝孔鏞。

孔鏞在那裏住了一夜,和他們作了誠心的交談。第二天,他回到州城,送給峒族人民許多糧食和布匹。峒族人民再三道謝後就解散回去了。從此以後,他們安居樂業,不再侵略田州人民。

孔鏞大公無私的精神,體現出無畏的勇氣與誠信的風範,贏得了蠻夷民族的信任與擁戴。在面對衝突時,能先想到別人,而不是急於保護自己,即使是最野蠻的敵人,也會變成最和善的朋友。

看了以上這兩個領袖的故事,我們知道只有寬大的肚量,仁義的胸懷,真心的為別人著想,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與快樂。也唯有一顆仁厚的心,一個大公無私的胸懷,才能成為一個最好的領導者,一個真正的成功者。

叮嚀小語: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也都有一座城堡。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和傷害。如果我們像鯀一樣,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會樹立更多的敵人。

如果我們不懂得接受挫折與失敗,讓自己的心胸在考驗中變得越來越寬闊,那麼,隨著我們越長越大,城牆也就越建越高,護城河也越拓越深越寬了。孤獨和空虛也就越來越頻繁了。甚至跟我們最愛的家人、最喜歡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都無法真正敞開胸懷,沒辦法避開那種空虛感。

看了古代聖人的故事,我們是否問問自己:我們有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和魄力,把長久以來建立的高牆拆掉,把外圍的護城河填平?凡事先為別人著想,對每個人友好。這樣,即使原本是你的敵人,也會變成欽佩信任你的好朋友。

釋義:

【化干戈為玉帛】「干戈」是兵器的意思,代表戰爭;「玉帛」是玉器、絲稠之類的貴重物品,也代表友好與和平。
「化干戈為玉帛」就是把戰爭變成和平;把爭鬥變為友好;也可以說把壞事變成好事。

文章轉載自《維德》雙月刊
                                                                                   底下點擊  Older Posts  看前一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