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湘分享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第一位著筆者。有管有教,孩子才能成才。
好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的路》一書中說:
“真正的愛,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01
適當的拒絕
人都會有欲望,孩子也會有。
糖果適當的吃,叫需求,無節制的吃,就是欲望;
買玩具,叫需求,看到玩具就想買,就是欲望;
看動畫片,叫需求,想要一直看,就是欲望。
我們都知道,糖果吃多了會壞牙,看到玩具就想買會造成浪費,動畫片一直看會影響孩子的視力。
但是孩子不知道,他只知道他喜歡,他想要,甚至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父母滿足自己的欲望。
因為他分不清需求和欲望,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學會拒絕孩子的欲望。
愛孩子可以,但是要有底線,無節制的滿足孩子,這不是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並不能達到目的,再喜歡的東西,也要學會節制。
02
及時的讚美
教育家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一個自小被打擊的孩子和一個自小被讚美的孩子,內在的力量是完全不一樣的。
父母要以欣賞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當孩子做好了某件事,要及時給予讚美,讓孩子有動力去做得更好。
孩子需要肯定,來自父母的肯定會讓孩子信心十足,優秀的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但是,讚美孩子不是無腦地誇孩子“聰明”“棒”,讚美也是有講究的。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很嚴肅地提到:
贊美孩子的天賦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選擇,會慢性地扼殺他的成長型思維。
天賦是無法改變的,一味讚美孩子的天賦反而會讓孩子被天賦困住。
父母要讚美孩子的努力、讚美孩子的堅韌、讚美孩子的創意、讚美孩子的態度。
這樣,孩子才會越來越優秀。
03
得體的批評
孩子都會犯錯,一般父母都會採取批評的方式教育孩子。
但批評不是粗暴的大吼大叫,不是諷刺、羞辱孩子,更不是發泄自己的情緒,摧毀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
“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首先,孩子犯錯,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但卻應該注意一點,別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
父母應該找一個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地方,指出孩子的錯誤,再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孩子會更願意接受批評,教育的效果也比較好。
其次,對事不對人,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是這件事做錯了,而不是說明他就是一個壞孩子。
做錯了,及時改正彌補就好了,沒必要一直糾結。
最後,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嚴肅甚至嚴厲,但是不要把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批評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04
恰當的爭論
有爭論才有言論自由,家庭之中也是如此。
父母和孩子之間,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當只有一種聲音時,說明教育出了問題。
父母要會反駁孩子,孩子說錯了做錯了,要認真提出,而不是一味的附和孩子的言論,不管孩子說什麼都是“好好好”,“對對對”無論對錯。
這其實是一種溺愛,讓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家唯我獨尊,在外也總是要求他人。
同時,父母也要允許孩子反駁自己,溺愛縱容的另一個極端,是父母的無法抑制的控制欲。
父母如果只會去要求、去強迫、去建議、去主宰孩子,這其實是對孩子人生的剝奪。
和諧的家庭,不只有一種聲音,父母和孩子總是能夠互相提要求,然後一起成長。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思想、有主見,也能謙虛的傾聽他人的聲音。
05
必要的鼓勵
當年一部《家有兒女》,承包了一代人的童年,當我們再一次重溫這部劇時,依舊感慨萬千。
特別是夏東海的教育方式,在現在看來都是值得我們父母學習的。
一次吃飯時,劉梅埋怨劉星功課差勁、排名倒數,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
夏東海卻看到了劉星的數學和物理考得不錯。
除了學習成績,夏東海還表示很欣賞劉星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
在他的鼓勵下,原本被媽媽打擊的垂頭喪氣的劉星,也恢複了自信。
好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改造。
其實,每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父母的嘴裡。
父母越是貶低孩子,孩子就越不自信;
父母學會鼓勵孩子的時候,才能喚醒孩子心中的自我認同感,他才會向你期待中的方向前進。
06
溫柔的安慰
當孩子委屈時、難過時、羞愧時,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溫柔的安慰的親人,而不是嚴厲的老師、冷漠的路人甲、嚇人的狼外婆,更不是一個兇巴巴的看守。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一個護蛋環節,因為“張小馬”被打碎,不想讓爸爸傷心的天天選擇了對張亮說謊,稱被打碎的不是爸爸的雞蛋。
後來在張亮的循循善誘下,天天承認了自己騙人,嘴裡說著“對不起,打我吧”,並且傷心大哭。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天天的哭泣,張亮並未阻止,而是安慰道:“給村長解釋一下吧,沒關係,好不好?”
在爸爸溫柔的安慰下,天天很快停止了哭泣,還帶淚微笑著安慰爸爸。
孩子有負面情緒,這是很正常,父母要做的,不是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強行要求孩子“笑”,而是允許孩子發泄,耐心的安撫孩子。
被父母接納情緒的孩子,內心才會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
07
有效的敦促
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總分730分,創下廣西理科最高分的歷史紀錄,可謂是學神,那麼這麼優秀的孩子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呢?
楊媽媽在談到教育孩子經驗時說:
“一定要在孩子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監督他養成習慣。
這個過程很痛苦,你得時時刻刻監督著他,留意著他。給他定型以後,後面的路就好走了。”
再聰明的孩子,家長不督促,也難成大器。
在教育孩子這條道路上,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因為每個自覺的孩子都是父母從小嚴格監督的結果。
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怕苦怕累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天性,讓他成為更自律、更上進的人。
父母要做的,就是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選擇放棄之前,適當地逼孩子一把。
因為不逼孩子一把,他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孩子是你的孩子,所以你需要為他的未來籌謀,用心把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以你只能引導他,卻不能帶領他,你只能教給他辨別和選擇的能力,卻不能控制他的人生。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難,最重要的,是始終不忘初心,始終明白:教育是為了孩子,而不是為了我們自己。
作者:蜉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