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明分享
金子般的六句話,終身受用。。。
1
示弱而不逞強,
示拙而不逞。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
“略帶三分拙,兼存一線癡,微聾與暫啞,均是壽身資。”
懂得示弱、不隨意逞能的人,不是愚笨,而是懂得為人處世的智慧。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故事。
彼時的劉備還在曹操手下做事,為了減輕曹操的猜疑,每日只是種菜養花。
一日,曹操邀請劉備喝酒,兩人討論起當世的英雄人物,劉備點評之後,曹操心生不滿,指著他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此話一出,劉備驚訝的筷子掉落到了地上。正巧此時天空打雷,劉備便聲稱自己是害怕雷聲才使筷子掉落。
曹操聽後大笑,說:“大丈夫也害怕打雷嗎?”
以此,放下對劉備的警惕,劉備便也保全了自己。
藏三分拙,示弱而不逞強,懂得進退適宜,這才是大智慧。
2
不懂裝懂是聰明,
懂裝不懂真智慧。
古語有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意思是說太過於精明的人難得有朋友。
晉代有一個叫郭璞的名士,學問極好。一日,宰相王敦請他吃飯,想用自己的權勢威脅郭璞屈服於他。
用飯之後,王敦就問郭璞:“郭先生你的陰陽五行是很靈的,請你算算我的命好嗎?”
郭璞明白,王敦這句話是問他是否能當皇帝。於是,郭璞就勸解王敦,王敦聽後很不高興。又問郭璞,說:“那麼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
郭璞笑著說:“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了,因為你要殺我。”
王敦說,我正是這個意思,於是就把郭璞殺了。
人生在世,該糊塗時就糊塗,學著做個聰明的糊塗人,方能處處順遂。
3
忍人所不能忍,
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
《燕山夜話•涵養》中說,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忍”不是怯懦,不是退縮,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沉穩。
司馬懿的一輩子幾乎都處於隱忍之中。曹操說他是“狼顧之相”,他在曹操手下辦事也十分小心謹慎;與諸葛亮對陣之時,任由諸葛亮辱罵依舊不為所動;後來曹爽專權,將他排擠出朝廷,他也默默忍受,繳兵卸任。
可後來,他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誅滅曹爽,掌握了曹魏大權。這時的他,已經70歲,23歲入朝為官,隱忍47年,絕非常人能比。
但也是這份隱忍,讓他有所為。
佛家有言,“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長時苦行,方成佛果。”
能在忍中有所成的人必定有大智慧。
4
身做好事,言說好話,
心存好念。
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人活一世,一定心中有善,存好心,做好人,行好事。
《了凡四訓》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人時常用米粉做米團分給窮人吃,只要有人願意吃,她立馬就會給,從不曾計較這裡面的得失。
一日,一位仙人化身成一位道士,每天早晨都會向老人討要六七個粉團,一連三年。三年的時間,老人依舊每日照常給他粉團,仙人也曉得她做善事的誠心。
於是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是時候報答你了,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定會有官爵。”
後來老人去世,她的兒子按照仙人的指示將老人安葬於那塊地內。林家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常言道,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身做好事,言說好話,心存好念,必有善果。
5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
大喜無聲。
古語有云: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人,要有顆平常心,淡看人生得失,淡看世事紛紜。
從前,在一個寺院裡住著一位遊方化緣的和尚,這個寺院的香火十分旺盛,經常有人來上供一些貴重之物。
於是,這個和尚就把這些東西當掉,換成銀錢,積攢了很多。可自從有了這些錢之後,和尚就變得疑神疑鬼,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他都要看守著這些錢,不敢有一絲鬆懈,生怕別人偷走他的錢。
每日每夜的亂想,擾的他心神不寧,痛苦不堪,最終,和尚憂鬱而死。
俗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得即是失,失又何嘗不是一種得。
身懷一顆平常心,抱一種平常心態,坦然面對人生,淡泊看待榮辱得失,才是人世間的至高境界。
6
君子相交,隨方就圓,
無處不自在。
孔子曰:“君子就好像水一樣,能屈能伸,隨遇而安,到任何地方都可以適應當地的環境,選擇一個合適的人白頭偕老,選擇一座城市過完一生。”
做人當如水,相交就要隨方就圓。
三國時期,曹操身邊有一謀士叫荀攸。
他十分得曹操信賴,官渡之戰時,為曹操獻上了諸多妙計,有勇有謀。可官渡之戰結束之後,他立馬恢複成了一個老實人,以憨厚的模樣示人。
但也正因為他能夠隨方就圓,才使得他能夠在暗潮湧動的朝堂上屹立不倒。
曹操曾這樣稱贊荀攸:“荀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
小人相交,該方卻圓,該圓卻方;君子相交,隨方就圓,順其自願,才為自在。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