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美分享
有人說,論導演水平,星爺只是一流,不算頂級,論演員水平,星爺是當之無愧的華語喜劇電影大師。
也有人說,沒有了綠葉的星爺,孤掌難鳴,少了吳孟達的星爺,歡樂減半,功夫如果不是元秋,元華,齙牙珍,憑星爺一己之力,怕也是難以鑄就經典,再之後的就只是情懷了,但是情懷並不能無止境的消耗的。
總之,屬於周星馳的時代,屬於無厘頭喜劇的時代,屬於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黃昏夕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落日,世上最美的風景之一。
在那一刻之後,不論山川海洋,還是沙漠草原,都會將面孔隱藏到夜幕之下。
整個電影史上,落日是永恒的主題之一。就拿2018年漫威的兩部作品來說,《複聯3》最後時刻的滅霸雖然贏了戰爭,但望著落日的鏡頭既表達出個體的孤獨,又充滿史詩般的滄桑;《黑豹》中的反派弄到最後也只是為了看一眼家鄉瓦坎達的落日,最後面對落日而亡。
從人生的角度來說,每個生命體都有落日。越是耀眼的生命體,其落日色彩越發絢麗多姿。電影人總是在嘗試著用鏡頭表達生命,其人生落日總有不一樣的味道。
電影大師的人生落日總是獨具特色。只不過那種特色,需要用心去體會。
華語電影史上,電影人如過江之鯽,稱得上電影大師的電影人寥寥無幾。
周星馳算得上華語電影史上的大師。每當人們回憶周氏電影,就會想起大漠戈壁中“春三十娘”的驚鴻一瞥。
現實中的藍潔瑛卻是歷經坎坷,鬱鬱而早終。這種落差正好詮釋人生百味。
《新喜劇之王》後,周星馳開始步入落日餘暉之中。
同時站在那裡的,還有拍過《影》的張藝謀,還有拍過《功夫瑜伽》的成龍,還有監制過《阿麗塔》的卡梅隆。當然卡梅隆倒是還有可能憑借《阿凡達2》走向另一種模式。
風采魅力
《新喜劇之王》口碑不是很好,很多人擔心它會影響對周星馳的印象。畢竟星爺的電影,很多都看過不止一遍,比如《大話西遊》、《少林足球》、《唐伯虎點秋香》、《大內密探零零發》等,因為網評而回避《新喜劇之王》呢?
對於8090後觀眾來說,算是看著周星馳的電影長大的。他們喜歡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張國榮、梁朝偉、周星馳。而這些都是華語電影的豐碑。
過去為什麽喜歡李小龍?
通常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李小龍的功夫,討論他的戰力。其實這有些不太準確,有些被神話的成分。韓非子寫下曠世巨著,不見得就是最出色的政治家。
李小龍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對功夫哲學的思考。
電影只是李小龍展示其功夫哲學的載體。他是華語電影上的第一位宗師級人物,是功夫片風靡世界的原動力,是華語電影在世界上的第一位開拓者。
李小龍那幾部功夫片,以後注定會成為電影人必修的“文言文”。
我喜歡上李小龍,是因為兩千年左右,古惑仔風靡中學校園;小混混們會模仿古惑仔的模樣、染上花花綠綠的毛髮、擺出老子很像小醜的造型,招搖過市。我本人雖然對古惑仔們沒什麼興趣,但發現不論是電影中的古惑仔還是現實中的古惑仔都對李小龍很崇拜。
我就好奇,這李小龍是何方神聖?然後就去學校旁邊的小影吧(八零後應該記得,就是網吧流行之前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租李小龍的光碟看。我記得當時每個碟片大約三塊錢,是一天生活費(早晨兩個包子一碗粥一塊,中午米飯加小菜一塊,晚上麵條一塊),心很痛。但李小龍對功夫的最原始表達,還是深深吸引著我這樣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土老帽。
因為李小龍,喜歡上了成龍和李連傑。成龍把功夫片和喜劇片疊加,走出了自己的風格。李連傑試圖繼承李小龍的硬功夫,猶如科比模仿喬丹,算是比較成功的。其他功夫明星,比如甄子丹、趙文卓,沒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吳京最初也想走類似李連傑的路,不是很成功;從戰狼開始探索自己的風格,後破繭而出,推動了主旋律電影和國產科幻片的發展。如今港片衰落,根源在於無法創新更叠,部分電影人陷入迷茫,部分電影人專注於撈金,部分電影人在撈金中迷茫或迷茫中撈金。
如果老友們感興趣,可以聊一聊電影史,以及電影史上每個明星的位置,也挺有趣。實際上我們中國缺乏一步嚴格意義上的電影史。其實在電影史中,可以比歷史更為完整地表達出人性的多面性。正是這種多面性造就瞭如今站在落日餘暉裡的周星馳。
有多少人,還記得的小影吧,或者租光碟看,在李小龍的功夫電影中度過了青蔥歲月。後來,他不幸離世,還好有成龍、李連傑、甄子丹、吳京接棒,前面三人將中國功夫打到好萊塢,而吳京更是憑著戰狼系列,成為中國最叫賣的電影,沒有之一。
▲2019年9月19日,福建廈門,華僑博物院。李小龍(1940-1973)國際華人功夫明星
長大後,人們發現,主旋律電影重拾輝煌之際,正是港片沒落時代,而香港電影輝煌時代,甚至可以跟好萊塢抗衡,而如今人們只能感嘆,幸好周星馳成名早,否則他的無厘頭喜劇恐怕很難在新時代偉大,更何況現在的他正站在落日餘暉裡的周星馳。
作為演員的周星馳,出道之時正是功夫片的黃金時代,周星馳最初也曾嘗試過功夫路線,和李連傑合拍的《龍在天涯》就是例證。但是很明顯,那風格並不適合他,很快便依靠《一本漫畫闖天涯》找到一種無厘頭的喜劇風格。
其實縱觀周星馳一生,那並不是無厘頭喜劇風格,而是獨具一格的悲喜劇。
什麽是悲喜劇?
就是笑中含淚,淚水中有笑點。如果從更大的格局上看,那種風格類似於莫里哀的喜劇,如同其經典名著《偽君子》之風格。
只不過周星馳用電影的方式演繹罷了。
變幻的人性
至於周星馳電影,很多人最初不是很感冒,覺得中間很多部分明顯過於誇張、愛顯擺,另有一些部分過於荒誕古怪。
“哎呀悟空你也真調皮呀!我叫你不要亂扔東西嘛!亂扔東西是不對的……你看我話還沒說完你怎麽把棍子也扔掉了?月光寶盒是寶物,亂扔會汙染環境的,砸到了小朋友怎麽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後來隨著年齡增長,對周星馳的影片逐漸理解。比如說《少林足球》,就把誇張愛顯擺和荒誕古怪完美結合。
周氏影片中古怪的部分,都在詮釋小人物之不易;打拼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愛拼未必能贏,這個世界對於小人物來說非常不容易。
其中的心酸只有經歷過生活洗禮之後才能明白。當然這也和周星馳的人生閱歷有關。周本人龍套出身,一路走來,看盡人間冷暖,最後終於憑借自身才華而成功。
《喜劇之王》某種意義上相當於周星馳的自傳,而且是最好的那個版本。以後即便周星馳出自傳,也絕不會高於他在《喜劇之王》中的表演。
▲周星馳的巔峰表演和張柏芝的巔峰顏值堪稱天作之合。《新喜劇之王》與之對比,猶如西施學東施。
當然有人會說,如果先看《新喜》,會認為《喜》是東施效顰。還真不是那樣,原因後面解釋。
周氏影片中愛顯擺的部分,恰好表達出基層小人物的夢想或幻想。常言道,英雄不問出身低。但是在成為英雄之前,不被壓垮的根源在於還有一絲夢想或幻想。
正如某位大佬曾經說過,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周星馳用他的電影手法很好很全面地表述出來。他的所有影片,基本上都是小人物的夢想。這話翻譯到周氏電影中就是那句經典臺詞:
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麽區別?
周星馳的這個特征在《功夫》裡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功夫》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
盡管它不能算武俠,卻完整地描述了武俠的精神境界。
它不能算喜劇,卻能讓人歡笑不止。
它不能算悲劇,卻能讓人淚眼婆娑。
——典型的悲喜劇表達手法。
很多細節,讓人忍不住會看。人物塑造,那更是經典無數。
開頭馮小剛飾演的那個囂張的惡棍,情節不多,卻入木三分。
陳國坤飾演的斧頭幫的幫主,雖然很壞很討厭,卻並不膩煩。
元華和元秋扮演的江湖人稱絕世高手“楊過夫婦”的包租公與包租婆,讓人過目不忘,硬生生把神雕俠侶惡搞成另類經典。
曾經的功夫巨星梁小龍演的火雲邪神,反派中的經典。
至於黃聖依飾演的聾啞女,更是一絕,分明就是鬧市小龍女的存在。
因此可以說《功夫》是華語電影界的豐碑,周氏風格的巔峰之作,把小人物逆襲的艱辛與夢想通過獨特的方式演繹得淋漓盡致。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終究是凡人、小人物。能把小人物的艱辛與夢想講明白,就很了不起。所謂的藝術,很大一部分就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電影也不過是藝術的一種。而華語電影史上,周星馳把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彰顯得最為豐富傳神。
手法
周氏電影中塑造的人物,過程是悲劇,基本都經歷了生活的磨礪;但結局是喜劇,最終基本都能根據情節需要實現夢想。
這個過程中,表達出來的善念與執著非常感人。事實上善念和執著,也是周氏作品的兩種精神內核。
尤其是女主角,即便篇幅不長,也可以非常顯著地表達出這兩種特色。
回想一下“星女郎”的成名作,是不是基本都是這樣一個套路?
朱茵在《大話西遊》中演的紫霞仙子▼
莫文蔚在《食神》中飾演的古惑女▼
趙薇在《少林足球》中演繹的光頭女阿梅▼
張雨綺在《長江七號》中出演的女教師▼
張柏芝在《喜劇之王》中扮演的小姐▼
這個套路玩得好,會非常感人,可以直擊人心;但是拿捏不好,就會變得矯揉造作。
而周星馳在絕大多數時間都玩得很好,演繹出一系列經典悲喜劇。
但所有這些經典的塑造,必須和周星馳本人的表演聯系在一起才會相得益彰。
標桿
試著設想一下,如果把那些經典作品中的周星馳換成其他人,效果會如何?
這個問題不需要思索,因為周星馳自己已經給出了答案。
作為導演的周星馳,其實就是在試著把別的演員裝入周氏風格的作品中。
為此周星馳拿文章、鄧超、吳亦凡、王寶強做過實驗,導演出《西遊•降魔篇》、《美人魚》、《西遊•伏魔篇》、《新喜劇之王》這樣幾部作品。
文章、鄧超、王寶強在大陸中生代男演員中,演技和可塑性都算比較強的;吳亦凡是新時代流量小生。至於西遊篇和喜劇之王這些,一看就是經典的周星馳符號,那是一個超大的IP流量。
因為整整一代人,都是看周星馳的電影長大的。前些年街坊間流傳著“欠星爺一張影票”,因此周星馳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美人魚》打破了當時的華語票房紀錄。然而情懷不可能一直被消費。
凡是周星馳導演的電影,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拿主演和作為演員的周星馳進行比較。
這是一種幸運,因為周星馳本人就是電影史上的一個標桿。且不論作品本身如何,就憑周星馳的金字招牌,票房也不會差。
這也是一種不幸,和周星馳對比,西遊降魔篇中的文章,欠缺一些周星馳的表演張力。美人魚裡的鄧超,缺乏一絲周星馳的靈性。
這個新喜劇之王裡的王寶強,缺乏周星馳誇張中的走心。看過兩三部之後,絕大多數觀眾都能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
只有周星馳才能演周星馳的電影。
那一絲差距,叫天才的鴻溝。
那就是出色演員和天才之間的距離。
周星馳的導演之路就到達一個瓶頸:前期依靠周氏風格積累的情懷消費得差不多了,而電影風格還沒有改變,觀眾不樂意再買單。
這就是《新喜劇之王》票房和口碑遇冷的根源所在,也是周星馳步入落日餘暉的根源所在。
換句話說,作為演員的周星馳為一代宗師;但作為導演的周星馳還沒有找到適合他的風格。
作為大師的周星馳走入落日餘暉的根源也在這裡。
當然所有電影人走向落日餘暉的原因大致差不多。
資本事
毫無疑問,《新喜劇之王》還是一部典型的周氏風格作品,首先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經典的《喜劇之王》。
其次,它幾乎囊括了所有的周氏元素,該有的全都有。主人公是打不死的小強,因為心中的理想與善念而顯得有些傻乎乎。
但是仔細看,它沒有周星馳經典電影之精髓,缺乏那種看周星馳電影熟悉的感動。
給人的感覺——,快來看,快來看,周星馳元素全都在,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為什麽會這樣呢?仔細想了下周星馳的身份:演員、導演、商人,忽然明白了《喜劇之王》與《新喜劇之王》的差別。
《喜劇之王》中的演員周星馳是一個結合自身實踐進行創造的藝術家。
《新喜劇之王》中作為導演的周星馳更像一個商人。
《新喜劇之王》是商業手法搞出的速成電影。
根據相關報道,該片拍攝期限只有一兩個月。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熟悉的家鄉菜被做成了快餐。所謂商業速成,本質上就是短平快的資本運作,來快錢的那種。
藝術這東西原本就需要時間打磨,所謂速成、加杠桿增加其金融屬性,只會喪失其靈魂。
電影本是用來欣賞的,正如房子本是用來住的。
但是用來住的房子可以搞成投機的金融產品,用來欣賞的電影自然也能增加金融屬性。
以周星馳的江湖地位,不缺錢、名望、資源,原本可以靜下心做屬於自己的電影,卻選擇玩這種短平快的運作。
即使是周星馳,如果他開始拿電影做資本杠桿時,作為電影人的周星馳已經進入夕陽餘暉中。曾經無限的美好,那也是曾經,之後便是黃昏。
為什麽說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答案就是無論什麽東西都想加杠桿搞金融運作。
當好端端的東西變成金融產品後,那個“好”字也就模糊了。
根據立體史觀,工業文明周期內,任何行業都擋不住資本的侵蝕,無孔不入的資本會尋找每一個可以膨脹的標的。
資本市場上沉浮的電影人當然也不能例外。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