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1, 2020

人 永遠是相互的(深度好文)

月桂分享

| 凈靜

人心都是相互的,幸福都是真心換取的


01

你幫我一次,我記你終身

前幾天,在書上看到這麼一句話:

人體上的細胞,每過7年就會全部更新換代一次。

意思是,人都是會變的,每隔7年,就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但其實,這世界上,有些東西是永遠都不會變的。

那些幫助過你的人、對你好的人、給過你溫暖的人,他們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們,也照亮了世界。

即使是多年以後,我們心中依舊會有他們的位置。

每次想起,心裏總會不自覺地給他們亮起一盞燈。

朋友大瑤和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的時候,她家特別窮,每次還沒到莊稼收成的時候,家裏就沒有米下鍋了。

這時候,她爺爺就會去鄰居家借一些大米、麵粉。

等到家裏莊稼收成的時候,就會馬上還給人家。

但每次還的時候,爺爺總會多給上幾斤,或者給鄰居送一些臘腸、蔬菜什麼的。

那時候她覺得很奇怪,借多少還多少不就行了,為啥還要多給一些。

看著她不解的樣子,爺爺解釋道:

受人恩惠,予以回報,這是每個人在社會之中的立身之本,更是做人應有的道義。

若別人待你三分,你定要回人家七分,這是情義的饋贈,更是感情升溫的秘籍。

知恩圖報,是對他們的一種珍惜;懂得回饋,是對真情的一種升華。

後來的日子裏,只要誰家有困難,另一方家裏都會熱情幫助。

幾十年來,兩家的關係,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而大瑤,也將這份為人處世之道傳遞給了她身邊的每個人。

若是找朋友幫了忙,她下次就會回人家一份禮物。

若是朋友請她看電影,她下次就會請人家吃個飯。

人和人相處,就是一場禮尚往來的儲蓄。

你存一些本金,我還一些利息。你有來我有往,才能讓愛感受到愛的流淌。

古語有云:“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你投之以桃,我必報之以李;你雪中送炭,我定仗義相助。

是的,做人,要常懷感恩之心。

你施於別人,別人才會回敬你。

愛是對等的付出,是你來我往的情感饋贈。

愛,是美德的種子,是生活的火焰,充實了生命,精彩了世界。


02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道德經》中有雲: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上天只偏愛一種人,那就是善良的人。

人這一輩子,好事做多了,自然會有很多人幫你。

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輕人因為汽車拋錨被困郊外。

正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一位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這裏。

見此情景,騎馬男子二話沒說,便用自己的馬把克雷斯的汽車拉到了小鎮上。

克雷斯連連表示感謝,並拿出一筆不菲的錢作為酬謝。

這時,男子說了一句話:

“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

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裏,只要誰遇到困難,克雷斯都會主動去幫助。

而當他人給予感謝時,他只是轉述男子對他說的那句話。

多年後的一天,克雷斯被突然暴發的洪水,困在了一個孤島上。

一位勇敢的少年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

當他感謝少年的時候,少年竟然也說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說過無數次的話:

“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克雷斯的胸中頓時湧起了一股暖暖的激流:

“原來,在別人困難的時候,我伸出的援助之手,周轉了無數的人,最後經過少年還給了我。

我一生做的這些好事,全都是為我自己做的!”

是的,世間萬物皆有因果。

你今天付出了愛和善良,總有一天,這份好運又會不經意間播撒到你自己身上。

楊瀾也曾說過:

“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在我們能力範圍內,善意地對別人。

善意就像空氣一樣是會流通的,到時會有正面的能量還給你。”

行善是一種輪回,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人與人永遠是相互的,當善良遇見善良,就會開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03

真心,永遠要用真心換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

“人和人的關係,就像銀行儲蓄。你若真心以待,就是補充收入,你若虛偽算計,就是增加開支。”

確實如此。

感情是一座天平,你若對我好,我亦會對你好。

你若對我真心,我必同樣真心待你。

你若總是處處算計、斤斤計較,我亦會漸漸遠離你。

任何一份好的感情,都是真心換真心。

任何一份好的關係,都是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世間萬物,都是相互的。

你給世界幾分愛,世界會回你幾分愛。

種下感恩,收獲珍惜。

種下善良,收獲福氣。

種下寬容,收獲大氣。

種下理解,收獲信任。

你若想被愛,就要先去愛人;你若想被人尊重,先去尊重別人;

你若想被人理解,就先去理解別人;你若希望快樂,那就去帶給別人快樂。

因為人心都是相互的,幸福都是真心換取的。

願我們,眼裡有愛,心裏有光,將溫暖和善良灑向世界的每個角落。

| 凈靜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