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膳食需求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隨之而來的便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日益龐大,並且呈現低齡化的趨勢。我們普遍認為三高是吃出來的病,並將之稱為「富貴病」。近些年來,許多營養學家開始琢磨重新定義什麼是「吃得好」,他們認為這個好字不應該只體現於豐盛上,更應該體現在膳食平衡上。
三高屬於慢性病的範疇,慢性病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病因複雜,所以,單純從飲食方面找原因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遺傳、抽菸、飲酒、活動不足、甚至社會經濟狀況等都是三高的危險因素。
我們都知道,一旦患病,這些疾病就會表現出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的狀態,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是長久且巨大的負擔。
《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說道: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句話就是說普通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較好的醫生治療快要發生的疾病,而最高明的醫生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已經警覺,並能阻止它發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所以,不論其病因有多麼複雜、危害有多麼大,我們都應該去認識它、了解它,防患於未然才是上上策。
一、高血壓
高血壓的指征主要是血壓的升高,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和)舒張壓高於90mmHg,可伴隨心、腦、腎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質性損害。高血壓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主要隨著原發病的相關癥狀和體徵而發生變化,高血壓僅是其中一個方面的癥狀。
高血壓的病因學十分複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飲食生活習慣、精神、環境等,此外還有其它相關疾病帶來的繼發性血壓升高,包括腎臟疾病、肥胖等。
高血壓所帶來的危害嚴重程度不一,這可能和每個人身上集中的病因不同、個人體質不同、身體反應不同有關。
在高血壓早期,常見的臨床癥狀有頭暈、頭痛、乏力、噁心、嘔吐、心悸、胸悶、肢體麻木、失眠、耳鳴等。若是急進型高血壓,在上述癥狀都加劇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抽搐、神志不清等癥狀。如果在早期身體已經表現出相關的臨床癥狀,並且有常規體檢,日常血壓監測習慣的人群,會及時地得到醫療救治。
這部分人群在日常醫治和照料下,同時擯棄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能夠較好地控制血壓,並預防或者延緩高血壓所帶來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但是,還有一部分人群在早期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僅表現為體力勞動後,情緒激動時的頭暈、頭痛、心悸,在得到充分的休息及營養補充之後會逐漸緩解,恢復正常。正因為如此,在出現這類癥狀時這部分人群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等到病程延長,血壓持續升高,逐步出現各類臨床癥狀時才會就醫,並遵醫囑長期治療。
但是極端的病例也並不少見,甚至有患者直接在家中或者工作場所中昏厥送醫,發展到因高血壓所導致的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後才被發現,包括中風、心梗、腎衰等,這種情況下所帶來的突發性後果可能是無法挽回的。
隨著病程的發展,到了高血壓後期,由於血壓的升高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心臟需要更「努力」地做功才能使得血液在全身循環,長期高負荷下會導致患者心室肥大,心肌受損,再發展下去,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若損害到腦血管,則會出現腦卒中,腦動脈瘤等;若損害到腎臟,會出現多尿,尿血,尿蛋白,腎功能衰竭;若損害到動脈血管,會出現血栓,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堵塞狹窄,血流受阻導致內臟等靶器官供血不足,還會影響器官的正常運轉。
除了了解其臨床表現和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我們最關心的就是經過相關治療之後,它的預後如何。首先要知道,一旦患有高血壓疾病,就只能夠採取措施進行終生控制,無法治癒。目前採取藥物治療和生活行為干預聯合的治療方法,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最終達到顯著降低相關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二、高血脂
高血脂即臨床上所說的高脂血癥,也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高脂血癥主要與遺傳有關,較為少見,我們平時所關註的能夠得到預防的都是繼發性高脂血癥,顧名思義,高脂血癥主要的指征就是血脂過高。它的病因學也十分複雜,主要與遺傳,年齡,性別,飲食生活習慣,體力活動,還有某些代謝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肥胖,腎臟疾病等)有關。
高脂血癥主要是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和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硬化,前者的發生率不高,後者的發生發展又比較緩慢,所以,高脂血癥起病隱匿,臨床表現不明顯,早期難以及時發現。
由於脂質沉積在血管內的情況更為普遍,還會逐漸形成全身動脈粥樣硬化,所以總體來說它帶來的後果更為嚴重,試想一下,正常的血液內脂質日益增多,勢必會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加大血流的阻力,進而增加心臟和血管的壓力,危害心肌和冠狀動脈,如果脂質凝聚到足夠大並附著在血管壁上,間接使得血管通路變窄,導致下遊臟器供血不足,會引起臟器的功能性和器質性的損壞,造成脂肪肝,肝硬化,膽結石,高尿酸血癥等疾病的發生。若形成的粥樣斑塊鬆動,隨血流到達關鍵臟器或者血管內,完全堵塞血流,比如腦,冠狀動脈等,後果可想而知。
因此,高脂血癥是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等。高脂血癥可以通過脂毒性導致糖耐量受損並發糖尿病,通過增加血管內的阻力等途徑導致血壓升高並發高血壓,此外還與多種代謝性疾病,關節病變,急性胰腺炎等有關。
高脂血癥和高血壓一樣需要長期採取措施進行控制,使用藥物治療和生活行為幹預聯合的治療方法控制血脂含量,致力於降低臟器損壞,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幾率,儘可能保證往後壽命的生命質量。
三、高血糖
高血糖的病人由於腎臟不能有效濾過掉葡萄糖,因此尿液中含糖,根據癥狀稱之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它的主要指征就是血糖升高,典型的臨床特徵就是三高一低,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輕。糖尿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胰島素相關的基因突變),年齡,性別,環境因素的飲食生活習慣,發熱,免疫相關疾病等。
糖尿病主要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或者胰島素受體出現障礙(胰島素抵抗),使得胰島素無法發揮作用而引起的,臨床上將之分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胰島素的主要作用就是降血糖)。
在疾病早期,暫時還沒有出現三高一低的典型臨床癥狀之前,部分患者可能只有頭暈,乏力這樣輕微的癥狀,甚至沒有任何表現,所以難以及早發現。但是在急性發病的時候會出現噁心,嘔吐,多尿,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的現象。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患者本人的精神狀態會非常不好,表現出消瘦,疲乏,虛弱,面容憔悴等。
對於糖尿病而言,較為嚴重的就是併發癥對患者所帶來的影響,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多種致死致殘的嚴重併發癥,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神經病變,反覆感染導致的小腿和足部的瘙癢潰爛,嚴重的情況下要截肢治療,還有泌尿系統感染,肺結核的迅速發展等。
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把控血糖,這就意味著膳食的管理十分嚴格,對於患者而言是十分痛苦難熬的,但是為了遠離糖尿病併發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醫療人員,患者和家屬都應該遵守原則,長期堅守藥物、飲食和運動結合的治療方法。
四、三種疾病哪種危害最大
上述對三種疾病的基本知識進行了介紹,事實上三種疾病的危害是各不相同的,我認為三種疾病中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也最為嚴重。
臨床上,高血糖的人部分伴有高血脂和高血壓,而高血壓的病人相對疾病比較單一。事實上,高血脂不能單一稱之為疾病,它只是一種癥狀或者狀態,而高血脂會導致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等疾病。高血糖基本對人體各個臟器都有損害,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其中糖尿病足晚期需要截肢、糖尿病眼病晚期會失明,相對來說糖尿病也不是那麼容易控制血糖的。
五、預防
對於病因複雜、病程教程的慢性病,我們應該重視預防,預防三高需要個人、社會、國家整體努力,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 宣傳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另外疾控,醫院,社區都應該進行宣傳教育,提高三高相關基本知識和所帶來危害的知曉率,相關疾病的治療率和控制率。
• 體檢與自我監測:由於慢性病在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和體徵,無法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往往發展到較為嚴重的併發癥時才引起注意,所以定期體檢很重要,另外家裡配備血糖血脂血壓儀,固定時間進行測量並做好記錄,這些都是早期預防的有效措施。
• 改變高鹽高脂的飲食習慣:由於高鹽、高脂的攝入與多種慢性病都具有相關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對於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人群來說,每日食鹽不超過5g,所以在日常烹飪的時候要將低鹽低脂的準則放在首位,另外加以優質蛋白質,充足的微量元素和豐富的膳食纖維,同時還要嚴格控制每天的能量攝入。
• 戒菸戒酒: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大家都知道菸酒的危害,它們是多種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能夠影響到包括三高在內的多種慢性病的發展,所以應該嚴格控煙戒酒。
• 適當鍛鍊:體育鍛鍊因人而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所患有的疾病不同等都應該選擇不同種類,不同強度的鍛鍊方式。比如年齡過大的人群要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選擇快走,太極,散步等方式就足夠了,並且要避免過大的陽光直曬,時間也不宜過久。
• 勞逸結合,放鬆心情:三高的預防要趁早,年輕時就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應該為了聚會或者工作長久地缺乏充足休息與睡眠。當遭遇過大壓力的時候,要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排解,不要鬱結於心。
• 控制體重:由於三高可繼發於其他疾病,例如肥胖,腎臟疾病等,所以對這些相關疾病進行治療與控制,也能夠起到預防的作用。
• 若是本身就已經患有三高這樣的慢性病,為了預防它們日後帶來更為嚴重的其他疾病,應該踐行藥物和行為生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積極配合,儘可能地提高往後的生命質量。
總結:這三種疾病同樣都是慢性病,起病隱匿,病因複雜,病程長,一旦得病就是一場持久戰,長時間地影響身體機能,造成不良健康結局。由於三高之間往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所以應該一同防治。
希望各位朋友可以轉發一下,讓更多的人了解三高知識,預防三高,身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