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3, 2020

關刀留千秋 文化傳萬載

西民分享
關刀留千秋   文化傳萬載——人民藝人劉劍昌向“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捐贈劉浩良師傅遺物

周館仁義堂龍獅團是由劉浩良師傅創立於1935年,至今已有85年的歷史,是胡志明市歷史最為悠久的龍獅團之一。

該團現任團長劉劍昌是劉浩良師傅的長子,不但繼承了父親的事業,而且還將仁義堂推上了世界舞臺,獲得了許多國際獎項;他本人也於2019年獲得了國家主席授予“人民藝人”最高榮譽稱號。

日前,為支持“西堤文化陳列室”成立計劃,劉劍昌師傅特將其父親的遺物捐贈出來。

人民藝人劉劍昌師父(中)與內孫劉曉龍(左)把其父親的大關刀交給麒麟。

在越南龍獅武術領域中,“仁義堂”這個堂號對民眾來說也許並不陌生,它陪伴了好幾代人成長。筆者小時候,每年歲暮總期待能到精武體育館觀看仁義堂的舞獅和武術表演,那些年仁義堂的名字成了舞獅武術的代名詞。       

按照劉浩良師傅留下的證件顯示,他是生於1917年,但實際年齡還要大一些。十多歲那年,劉浩良同三個弟弟從廣東九江經香港乘坐“大中華號”到堤岸來。他原來在“唐山”就在周家九江英勇堂(現為周家九江英勇堂上東武術龍獅體育會)習武,來到堤岸後不久與三五志同道合者在三山會館內成立國術研究社,1935年劉浩良師傅成立仁義堂。     

劉浩良師傅擁有強壯的體魄,身高1.9米,在當時的武術界裡有“大隻浩”之稱。仁義堂成立以來,其享譽西堤的不只是舞獅,還有武術,其中以“耍大關刀”與“猴拳”為人所皆知。在當時的華人社會裡,“大隻浩”耍的那套關刀可以說是武術界中的傳奇。一把關刀在手,劉師傅用8分鐘時間把關羽夜讀春秋、號令三軍、沖鋒陷陣、飛馬磨刀、秦城決戰、凱旋榮歸等動作表情演繹得出神入化、威風凜凜。

談到劉浩良師傅耍的這把大關刀,其長子劉劍昌師傅說:“當年先父來到堤岸後不久出了事,他返回香港並在武館習武,主修周家拳,而先父的那套‘耍大關刀’是在此期間由麥展程師兄代師傳藝的。”        
一生醉心習武的劉浩良師傅把周家拳中的小伏虎、四平拳、萬字拳、柴椿、大伏虎、花拳、鷹爪拳、五形拳、十字拳、虎豹拳等拳法,還有四平馬、步半平馬、吊馬、滿馬、弓箭馬,低跪馬、坐馬、半跪馬馬步、刀槍兵器、對拆套路等技術練得爐火純青,從香港返回堤岸後仍然從事武術活動。

劉師傅天天苦練,廣招徒弟,而他對“耍大關刀”卻情有獨鐘,許多表演兵器都是他與門生自己鑄造的,其中包括他長期用於練習與表演的大關刀是老人家親手鑄造的。

該把大關刀是劉師傅鑄於上世紀的60年代初,而鑄造後不久值西貢廣肇學校董事長蔡念恩先生令慈壽辰之喜在學校禮堂設宴,劉師傅與仁義堂應邀到場表演助興,當時他以自鑄的關刀表演了一幕“耍大關刀“,令全場賓主鼓掌稱絕。

劉師傅這把大關刀是他為自己量身而做的,刀長將近。2.5米,刀口以不銹鋼鑄造,蓮花托為銅制,至於刀桿是實心鐵桿,總重量為18公斤;這把大關刀在團中只有他一人能舞得起。劉師傅的這套刀法後期得到其長子劉劍昌與次子劉其昌傳承。

劉師傅於1970年去世,他的大關刀一直被兒子們保管起來。至於他們表演用的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而鑄新刀。1996年,其兒子劉其昌以通心鋼管更換了劉浩良師傅留下的老關刀的實心鐵桿,並從原來的2.5米長降為2米,而刀口雙面刻上飛龍,蓮花托得以完整保留。 

上世紀60年代劉浩良師傅為西貢廣肇學校董事長蔡念恩令慈壽辰宴會表演助興。

劉浩良師傅的“耍大關刀”絕技可以說是得到開枝散葉,其長子劉劍昌師傅將之傳授給兒子劉騰飛,劉騰飛憑這一套路獲得了2006年在德國舉辦的國際武術比賽長兵器項目第二名。如今,劉劍昌師傅更把這套功夫傳授給他現年16歲、身高1.78米的嫡孫(即劉騰飛的兒子)劉曉龍。

談及“耍大關刀”的傳承問題,劉劍昌師傅講述了一段特別有趣的經歷,他說多年前到美國三藩市看望師伯(麥展程)的兒子麥金泉時,他把這套刀法傳回給他們一家三口。

麥金泉是空手道4段教練,在三藩市開有練武場,是次值到三藩市交流之際,由於時間倉促,劉劍昌師傅花了二小時把“耍大關刀”技藝分成三段分別傳給麥金泉夫婦和他兒子,讓他們一家自練並連接成一套完整的刀法。

也就說,“耍大關刀”跨越了山河國界,跨越了世紀,再隔遠重洋,最後隔代相傳,其意義與同門情誼只有當事人才能完全領略到個中的聖神。劉劍昌師傅更把這套刀法傳授給馬來西亞的周館同門。

劉劍昌師傅向陳列室捐贈父親遺物。

仁義堂今年迎來了第85個春天,如此類推,劉浩良師傅移居堤岸至少也有90年的歷史,當年由劉師傅乘船帶來的兩個木櫳還獲其後人保留著,其中一個是用樟木制作的,還散發出淡淡的香味,正因為這股香味所起的防蟲防蛀、驅黴防潮作用,該木櫳如今還相當結實和毫無損壞,只有部分外殼遭老鼠啃咬致損。

另一個是傳統的木櫳,這與之前由第八郡華人街坊周志雄仁兄贈送的木櫳十分相似,此木櫳沒有用上半根鐵釘,全部以木榫連接,是華人木匠量鑿正枘之絕。

劉劍昌師傅表示,他父親當年飄洋過海帶來的東西本來有很多的,但由於日子久遠,時過境遷,許多東西在時代的沖擊中淪為雜物被丟掉了,只有這兩個木櫳他們還一直珍藏著,而且還用於存放東西,畢竟是劉家移居堤岸來的一份紀念,更是仁義堂發展過程的歷史印記,他們十分珍惜。

按照劉劍昌師傅所說,這兩個木櫳有超過100年的歷史,因為當年在唐山時他父親已在用了。 
       
最近得悉筆者在征集老堤岸華人物品以籌備成立“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時,劉劍昌師傅決定把其先父留下的自鑄大關刀、兩個木櫳和仁義堂最原始的“周館”神位等捐贈出來,以實際行動支持筆者提倡的計劃,他的慷慨義行與大愛無邊更能彰顯一位武術師傅、一位跌打醫師、一位人民藝人的民族感情。

這些感人的文物與故事,必將成為“西堤華人文化陳列室”精彩的一部分。

我愛堤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