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掃地掃心地,不掃心地掃何地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請跟隨我們先做一個有趣的測試。
環顧一下你的居室,如果你不在家,請回想一下不久前你離開家時房間的樣子:
地板上有沒有積滿灰塵,
沙發上是否有堆積如山的過期雜誌,
衣櫃裡是否淩亂不堪,
廚房灶臺上是不是油漬斑駁,
如果是這樣,那麼小心了,你的人生可能危機四伏。
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來源於席卷全球的生活哲學:掃除力。
-01-
你的房間就像你自己
哈佛商學院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一個現象:
“幸福感強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環境十分乾凈整潔。而不幸的人們,通常生活在淩亂骯臟中。”
由小家及大家,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幾凈。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骯臟的角落。
於是摸索出這樣一個結論:
“你所居住的房間正是你自身的折射,你的人生其實就像你的房間。”
此語一出,舉世嘩然,有不置可否的,有跌足頓悟的。
但越來越多的人,從公司總裁到家庭主婦,紛紛成為“掃除力”的擁躉。
一位天天以淚洗面的失戀女孩,一邊讀著《掃除力》,一邊把衣櫥中的東西整理出14袋垃圾一口氣丟掉。
令她驚訝的是,隨著密不透風的衣櫥恢複整潔,她積鬱的心情似乎明快許多。
京瓷公司曾經一度經營不善,員工紛紛離職。總裁稻盛先生非常困惑,閑極無聊,於是每天在工廠裡獨自做清潔、刷廁所、割雜草…
一段時間之後,他突然頓悟了企業存在的意義,並且改變了經營理念,從而令京瓷蓬勃發展起來。
-02-
房間淩亂的家庭,很難教出孩子的靈性
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是雜亂無章、灰塵飛絮的,那麼我們經常會因為一些事在孩子面前急躁發怒,由於過多關注於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對他們歸類整理能力的培養。
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力,他們會在無意中模仿父母的做法,如果你經常把家裡收拾的非常乾凈,那麼在這種環境下,他也會很快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反之,如果家裡雜亂無章,那麼他的生活狀態和心情也都是雜亂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
一個人的房間裡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更藏著孩子的未來。
掃除力真有這麼大的魔力?
的確,掃除看似一場簡單的體力勞作,實則內蘊深沈的人生智慧。
通過打掃,我們可以放下高傲,學會謙卑,在忘我的工作中發現自己。
在中國,打掃的智慧源遠流長。譬如“婦”字的繁體字,便是女人手持一把苕帚。
直到今天,在許多地方,端午節的風俗依然是為小孩子們縫荷包,紮彩線,並且把一把小苕帚,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勞動和有條理的心。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小小的“掃”字,甚至可以成為打天下的寄托與期冀。
打掃的過程,就是處理、選擇、揚棄的過程,是你與環境的互動。整潔的環境明顯顯示你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03-
財神爺喜歡住乾凈明亮的家
你去旅遊,有2個朋友熱情邀請你住她家。
一個朋友的家乾凈、明亮、整潔。一個朋友的家臟、亂、臭。
你選擇住誰家?肯定是選乾凈、明亮、整潔的。
而神和你一樣的智慧,神也喜歡住在這樣乾凈明亮的家,想財神常常光顧你家,行動起來打掃吧!
無論是小家還是企業,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窗明幾凈;反之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一定有一個骯臟的角落。
-04-
清理家就是增長智慧
每當有煩的事和情緒時,請整理家吧!
我們外在的環境是內在的投射!那些臟亂臭代表的是內在的負能量及情緒堆積。動手:一周一小清理、一月一大清理。
讓環境變清爽、人住裡面自然舒適,幸福感自然增加,幸福感增加將帶來成功。
而那些不幸的人,通常生活在淩亂臟亂的環境中。
家裡的臟亂也帶來思想的混亂,清理家就等同於清理大腦中的垃圾,智慧自然會增長。
-05-
清理家就是丟掉病菌
我們路過垃圾場,習慣掩住鼻子快走。
長期呆在臟亂的家,如垃圾場:“久入蘭室不聞其香,久住臟屋不覺其亂”。
在垃圾場般的家住久,外在的臟亂容易引發身體的疾病,清理家就等同於清理病病菌,身體自然更健康。
我有一個學員有8年的過敏,我到她家去,她的衣櫃放著18年前不穿的衣服,我只是讓她把那些衣服丟掉,皮膚過敏一周後全部消失。
-06-
清理家就是提升正能量
電視劇中鬼屋都是長滿蜘蛛網、灰暗,而天堂則是光亮、富麗堂皇,所以灰暗的家吸引不好的能量,能量不好,財運自然不好。
而光亮的家吸引好的能量、正的能量,能量好,財運自然好。
一個人走路非常輕鬆,可是如果讓你背上很多的東西,你一定走不動。
家裡的東西塞的太滿,就會導致家裡的能量非常笨重,無法正常的運作,更不可能帶來美好的感覺。
而將那些多餘的清理掉之後,所帶來的是非常輕鬆輕爽的正能量。
-07-
清理家就是清理心靈
我們的家通常堆放很多閑置的物品、衣服,這些的能量非常負面。
當你不斷清理家,你內在堵塞的地方,就會越來越通暢了,順溜了,輕鬆了,愛和感恩就流進來了。
人生如同一場旅程,有山窮水複的困頓,亦有柳暗花明的驚奇。
從常常的一生看來,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只是對生命的浪費,中國人說“得意是淡然,失意時坦然”,這不是中庸,卻是紮紮實實的生活態度。
所以,懂得及時清空心靈裡的負面情緒,才能享受人生的每一處風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