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分享
來源:百度文庫 作者郭培耘
第一個層次:活著
這是一般層面上的生活或者生存。這種活著,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終日為滿足吃穿用度而忙碌奔波。
贍養老人,撫養孩子,養家糊口,每日擔心衣食之累,純粹為了存活下去而算計而忙碌。
忙碌的結果是勉強果腹,甚至溫飽是一種追求和奢望,小康就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了。
就國情而言,處於這種境況的是我國的基本群體。
他們不是改革的受益者,而是犧牲者。在企業的轉型改制的過程中,他們下崗了,買斷了,失業了,自謀職業了。
別無長項,只能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沒有怨言也不敢有怨言,不去反抗甚至不懂反抗,他們擁有極強的生命力。
“活著”的這個群體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他們處於金字塔底部,所占比例最大。
他們如工蜂如螞蟻如棋子,茫茫無數,辛勤耕耘,默默無聞,任人擺布。
他們不是“人才”而是“人力”,不是“勞心者”而是“勞力者”。
在社會結構上,他們往往有沒有都一樣,不為人注意,也不想為人注意。
他們極其容易被遺忘。
但是,他們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沒有他們,整個社會便會陷入癱瘓,甚至滅亡。
第二種情況是不為生計擔憂忙碌,甚至可以說物質生活優越。
但他們只是生理上的活著,或只是一種事實存在。
活的是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什麼愛好都沒有,什麼都不感興趣,無所事事,無所追求。
這些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混一天是一天,活一天賺一天,今天不問明天事;他們茍延殘喘,沒心沒肺,什麼都不關心,什麼都無謂。
這些人往往自詡為“新潮”“前衛”“與世界接軌”,他們之中有些人極其容易淪為生事的根源,家庭的拖累,社會的渣滓。
第二個層次:體面地活著
體面是什麼?體面是光榮,光彩,榮耀;
體面是不卑不亢,得體大方,氣質高貴。
體面是不邋遢,不寒磣,不寒酸,不丟人,不尷尬,不委瑣。
體面不是衣著光鮮,不是雍容富貴,不是虛榮浮華,不是物質層面的東西。
體面是一種感覺,一種能引發自尊並為此愜意的感覺。
體面不是“裝酷”,不是張揚,不是炫耀,而是一種自信,一種從容,一種高貴氣質,是尊嚴的一種外在表現及自然流露。
體面地活著,是莊重的活著,尊嚴地活著,有價值地活著,受人尊重的活著,遵守規則地活著。
最起碼是有尊嚴,不懇求,不巴結,不累贅,不依附,能夠獨立地活著,不需要別人憐憫和同情,不需要別人特別的關心和照顧,更不需要別人的施捨與救濟。
做官是體面,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衣錦還鄉。但是體面不體面,不在於做官不做官。
換句話說,做官不等於體面,不做官也不等於不體面。
常見有些官員,臺上講的一套,背地做的一套;在位時威風凜凜,貪得無厭,風光無限,但聯想到他將來被雙規時的落魄模樣,這還體面麼?
有人做了官,整天趾高氣揚或處於前呼後擁之中,好像是很“體面”了。
但如果見了上司,就跟在上司的屁股後面,脅肩諂笑,搖尾乞憐,像寵物見了主人一般,恐怕也不夠體面。
如果不做官,但能做好自己的事,而且比別人做得更好。
或者在某一個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因而被人表揚,贊賞,羨慕,擁戴,甚至由於他的耀眼他的“風光”使得他的一舉一動引人注目,或經常成為熱議的對象和妒忌的焦點,當然也很體面。
如果對別人對社會有所奉獻,他存在得有了價值,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則更為體面了。
體面與金錢有關系。但是體面不體面,根本上不在於有多少錢。
換句話說,有很多錢不等於擁有體面,沒有很多錢也不等於不體面。
常見報道,我國“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他們一擲千金,驕橫跋扈,在國內國外的諸多令人齒冷令人汗顏令人作嘔的種種表現,表明他們並不體面。
一學生家長,夫妻雙雙下崗,靠打工、采山野菜、拾荒賺錢,供養孩子上大學,這行為恰恰體面。
一個三輪車夫朋友是我的學生家長,每天起早貪晚出工,風霜雨雪不誤,供孩子念書到了大學,而且不求救助,當然也是體面!
網上見一老婦,已經淪為乞丐,但她仍然將一元紙幣放到路邊的一個盲人乞丐的紙盒中。
那放錢的動作她感動了我,感動了所有的網民,那一瞬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
我感到了她的體面在於品德在於氣質在於精神,不在於身材相貌是否偉岸美麗動人,甚至不在於肢體的健全與否。
一句話,體面不體面,與身份高低無關,與光鮮華美無關,與錢多錢少無關,與形體相貌無關。
富而不驕體面,官而不傲體面,貧而不卑也體面,殘疾而不淪落也體面。
體面是高貴的。我相信,只要是正常人,誰都不會厭惡體面,拒絕體面,都想體面地活著。
然而,活得是不是體面,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要考別人來評判。
我想我們都能約束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活得體面的人。
第三個層次:明白地活著
明白地活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活著。就是有信仰有追求地活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活著。
明白自己是誰,明白自己為何而生,明白自己的處境,明白自己活著的目的,明明白白地知道如何對待今天和今天與明天的關系,明白自己的最終歸宿,不混混噩噩混日子。
人總得有點信仰,總得有點追求。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沒有信仰的人心靈肯定是空虛脆弱的,就像缺了鋼筋的水凝土。
有了信仰才能活得高尚,有意義有價值。
幾天前看紀錄片《茶馬古道》,當看到那些藏民為了到拉薩覲佛而單程七個月,數千公里磕長頭的景象,我為他們的那種虔誠深深地震撼了——他們是真真正正的明白地活著。
正是因為活得明白,所以在那樣的惡劣的環境中,藏民們顯示出了極其旺盛的生命力。
資料表明,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信仰程度至今在1%,最高不過5%。由於缺乏信仰,國人在人生旅途中普遍心靈空虛,情感麻木,精神失落孤獨迷茫,缺乏歸屬感。
明白地活著就是有追求地活著。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有事業。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業和安排,並為此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奮鬥。
他們精神生活豐富,不浪費時間,不浪費精力,每天都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業。
當然,除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人士外,古今還有那麼多的古今先賢仁人志士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各種高尚的“主義”的信仰者們——革命先烈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孫中山,鄧演達,廖仲愷,何香凝……都曾明白地活著。
還有,陶淵明活得明白,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憤而“歸去來兮”;
蘇武活得明白,他寧死不屈情願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投降匈奴;
李白活得明白,他寧可“即騎訪名山”也不“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活得明白,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高尚的情懷!
文天祥活得明白,他深深懂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魯迅活得明白,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值得永遠景仰!還有許多許多……
這些人,他們的骨氣,志節,人格,不喪失追求的精神,即使再過千年萬年,不,只要人類存在,就永遠流傳,化為人類的靈魂。
要想明白地活著,就要弄清楚“明白”的是什麼。“明白”的是什麼呢?
歸根結底,人生有兩個根本的問題——“怎麼活”,“怎麼死”須要參透。
參透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才能活得明白活出檔次。
古今中外活得明白的人當中,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無一例外,他們都有一雙慧眼,都將這兩個問題弄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並躬身實踐。
生命是神聖的,不可褻瀆的,不可揮霍荒廢的。
明白地活著就能“流芳百世”,不明不白地活著就可能“遺臭萬年”,混混噩噩朦朦朧朧地活著就要默默無聞湮沒在茫茫空間而不留痕跡。
我們好不容易活了一回,總得珍惜生命,活得明白一點。
中華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