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韓劇中看到,一家三代或四代同堂,老人的禮儀地位非常高。所有人在進門的時,首先要跟老人打招呼,其次是長輩、平輩,都要一一鞠躬問候。家庭裡的瑣事,盡管是長媳說了算,可基本上也要請示公婆,哪怕他們給不了任何意見,但禮數不能少。
在公眾場合,大家對陌生的老人都很有禮貌,停下來讓其先行,很小的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地說一句“奶奶慢走”之類尊敬的話。尤其是他們那句“斯密達”,時常掛在嘴邊,敬語處處說,鞠躬隨時見。回家時,一句清脆溫婉的“我回來了”,是禮儀深入孩子骨髓的最基本體現。
可在中國,這些禮儀基本不複存在。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緹縈救父,沈香救母等等,早已傳成千古佳話。“溫、良、恭、儉、讓”五德,是我們老祖宗沿襲下來不可丟的禮俗,如今卻斷了層,難以被繼承。
博士“魔術師”蔡笑晚老先生曾經出過一本書叫《我的事業是“父親”》,感動了幾代人。他有六個兒女,在物質貧乏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位普通而單薄的父親,用一己之力,培養出五位世界名校的博士和一位碩士,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但從蔡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蘊中,又可窺見,這奇跡不足為奇。蔡老受父親蔡勛的影響,從小特別崇拜古代先賢。他自取外號“孔老二”,孩子們一個個出生,小名兒全帶“子”。大兒子叫孟子,後面全是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給兒子取名,分別是孫子、荀子、潤子、曾子,最後一個是女孩,就叫西子。之所以這樣起名,就是想讓兒女們以先賢為榜樣,做知書達禮之人。
蔡笑晚自己也是個不怨天尤人的孝子賢兄。他家出身不好,父親曾擔任國民黨的法醫,打成了右派,連累他被學校除名。父親很內疚,蔡笑晚卻毫不在意,他用短短一年時間把高中的課程全部修完,並參加了高考,成績雖名列前茅,大學仍不收他。父親更加自責,蔡笑晚不停地安慰父親,路是人踩出來的,此路不通另尋他路,父母能給是福氣,不能給要靠自己的志氣。
蔡笑晚進小學當了一名教師,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評上先進青年。在學校推薦下,加上自己成績出色,終於有機會進入杭州大學物理系。而此刻,父親卻鬱鬱而終。身為長子,蔡笑晚義不容辭地終止學業,扛起養家的責任。
父母健在的時候,蔡笑晚從來都是晨昏定省,雙手奉茶。他也教育兒女們每天早晨起來先問候父母,晚上去睡的時候互道晚安。
有一次,年幼的兒子用小勺在面前的盤子裡撿自己愛吃的菜,蔡笑晚一筷子打在他的手背上,很嚴厲地訓斥。他告訴孩子們,吃飯的時候,筷子不準伸到盤子裡挑來揀去的,別人夾菜時你的筷子不能跨過對方的筷子或胳膊,更不能看見哪個菜特別喜歡吃,就乾脆端到自己面前吃個夠,那都是沒家教,不懂禮的表現。孩子們從小恪守家訓,直到長大後,身在大洋彼岸,不同的國家,每隔幾天都要輪流寫信或打電話向父母報個平安,讓老人放心。
“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哲學,就連軟件大亨比爾·蓋茨都這樣認為。在一次采訪中,記者問他:“你認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麽?”蓋茨的答案讓所有吃驚,不是機會,更不是賺錢,而是“孝敬父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