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9, 2021

世間最好的養生:善忘、少怨、不比、寡思

塵悟分享

作者:洞見ciyu

「來源: |洞見 IDDJ00123987

世間最好的養生:善忘、少怨、不比、寡思。。。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

古人常說,“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現代醫學理論也認為,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百病由心生,百病從心治。

世間最好的養生之道,不在於頤養身體,而在於怡神養心。

01

善忘

蘇軾在他的養生篇中寫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張鄂請求蘇軾寫一幅字,內容是關於養生方面的。

蘇軾笑著說:“我得到了一個養生長壽的古方,藥只需四味。今天就贈給你吧。”

說罷,蘇軾在宣紙上就寫道:

一曰無事以當貴

二曰早寑以當富

三曰安步以當車

四曰晚食以當肉

其中的第一味藥“無事以當貴”,便是勸誡人遇事時要放得下,看得開。

常挑一擔愁,容易壓垮身體;心藏一堆事,難以裝下快樂。

舉重若輕地安放往事,身心才能得自在。

楊絳晚年時,她的後輩付研曾說:

“當時楊絳不僅要承受親人離世的痛苦,還要抗衡市儈之徒對錢鐘書名氣的利用。一般人身體恐怕早就被拖垮。”

女兒錢瑗和丈夫錢鐘書相繼去世,雖然悲痛難耐,但楊絳選擇以讀書養性,以寫作遣憂。

她自己稱此為:“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進入超然忘我的境界,把痛苦擱置在歲月皺褶裡,直至105歲,楊絳才告別這人世間。

巴爾紮克曾言:“如果學不會忘記,人生無法再繼續。”

調養精神的秘訣,就在於讓想不開的事隨煙消散,把心中不快的事丟掉。

就如亦舒曾問倪匡:“你家的盆栽養得那麼好,有什麼秘訣嗎?”

倪匡笑著回答:“很簡單,秘訣就是死的丟掉,再買新的。”

養盆栽如此,過日子其實也是這樣。

沉浸在走不出的痛苦,人也會逐漸枯萎。

唯有看淡人生的花謝葉枯,身體才能永遠保持盎然生機。


02

少怨

曾國藩曾說過:“治心以廣大二字為藥。”

凡事忿恨在心中,只會茶飯不思,形容枯槁。

看淡不平事,不怨生活苦,自然會氣順身健。

95歲高齡的齊白石說養生有“七戒”,其一就是“戒悲憤”,他的得意弟子李可染也深得其精髓。

有一天,李可染費了大功夫畫好了一幅畫。

等出趟門回來,就發現這一幅畫被自己的兩歲孩子“塗鴉”了。

李可染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提筆寫上一段文字:

“丁亥端午,余偶不在室中,二歲小可為我亂蓋圖章如此,俟其長大成人再與理論。”

這件事只是李可染一生的縮影。

後來在人生低谷時,無論受到再大的委屈,他都沒怨恨過誰。

他一生中畫過三幅布袋和尚。

彌勒的性情是“無掛無礙,笑看世間”,李可染也希望自己放下執念笑看一切,像彌勒佛一樣逍遙自在。

所以在第三幅笑和尚裡,他如此題款: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顏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一味地怨天尤人,就會陷在負能量的磁場裡。

不抱怨生活的曲折,才能把小日子過好。

中國最後的大儒梁簌溟先生活到95歲。

他一生都懷著這樣的心態:“未來的世界會好,我不對人生的未來持悲觀態度。”

在人生最艱難的時期,梁簌溟住在小紅井胡同,每天早上被罰掃馬路,掃廁所。

但梁簌溟卻對這種生活安之若素。

每天悠然自得地掃完地後,就到護國寺的華清池泡個澡,或是到北海公園打一趟拳。

佛家有言:“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糾自輕鬆。”

一個好心態,就是一味良藥。

人生風雨裡,我們要懂得坦然接納一切的起起落落,當身心寬一丈,疾病自會退一尺。


03

不比

讀《三國演義》時,我們常常感慨於周瑜英年早逝的下場。

周瑜本身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但他凡事都想跟諸葛亮較勁,最終造成了自己悲哀的結局。

作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寫道:“與別人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人比人氣死人,命比命氣出病。

人一旦不快樂,健康又何從談起。

我們要明白,這世間之事,比不完,爭不盡。

與其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不如專注於生活本身。

日本奈良一家醫院,有一位工作了70多年的心理醫生,叫中村恒子。

連續在一個單位工作大半輩子,恒子從來沒有和別人發生過沖突,每天都是淡然從容,輕鬆無憂的樣子。

被問起幸福的秘訣時,她給出的答案只有三個字:不比較

工作以來,恒子從不和人攀比。

比她年輕的醫生被提拔晉升時,她完全不在意。

單位的同事待遇比她好時,她也不會感到不滿。

她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和別人比較讓自己陷入失落、嫉妒中,實在毫無意義,只會消耗精力。”

梅花不與牡丹爭艷,自有暗香浮動,每個人的生活各有其精彩。

有的人一間屋,六尺地,也能過得滿心歡喜;有的人桌當床,衣作被,也能頤養天年。

塵世間幸福終究不是比出來的,而是過出來的。


04

寡思

現代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反芻思維”。

簡而言之,指的是對所煩惱的問題,進行反複、被動地思考。

一旦陷進“反芻思維”,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這剛好印證了《養生要集》裡說的:“多思則神怠,多念則志散。”

一個人,如果心有千千結,病根自會種下。

醫聖張仲景曾為另外一個名醫治病。

這位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一直惆悵無人繼承他的醫術,因為思慮過重,身體抱恙。

醫者難自醫,張仲景一番望聞問切後,確定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藥方,用五谷雜糧面各一斤,做成藥丸,塗上朱砂,讓沈槐食用。

沈槐看見這藥方,覺得好笑,命家人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藥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無論是朋友親戚,還是同行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

“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藥方。誰見過五谷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沈槐才恍然大悟,其實張仲景以五谷雜糧開藥方,一方面是以別出心裁的方式讓他轉移注意力,另外一面是勸他饑來吃飯困來眠,不要想太多。

有時候,不是病痛選擇了人,而是自己因為思慮過度,找上了病痛。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

要求實驗者把未來7天預想的煩惱寫下來,投入“煩惱箱”。

三周後他打開箱子,與實驗者一一核對,發現其中九成的煩惱都沒發生。

接著,他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字條重新投入箱中,等過了三周,再來尋找解決之道。

可是最後發現,那些煩惱,也不再是煩惱了。

馮唐在《萬物生長》中曾說:“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換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只要我們心念通達,做到心中無掛礙,就能活得一身輕鬆。

明朝醫學家龔廷賢說過:“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

養生的最高境界,在於養心。

善忘是為了遺忘悲傷,少怨是為了消除負能量,不比是為了減緩焦慮,寡思是為了清凈寧神。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