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7, 2021

17個讓你醍醐灌頂的人生真理

競強分享

17個讓你醍醐灌頂的人生真理。。。


1

世事大體分為四類:

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利人利己,利人損己。

告密,屬於第二類:損人不利已。

智力稍微正常一點的人,不會幹這種事。

表面看是壞,實際上是蠢。

今天你告別人的密,明天別人告你的密。

所以,告密者,不會有好下場。


2

人類是立場動物,他們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他們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

舉例說,假如有一天,耶穌降臨在天空,向世人證明,基督教正確,伊斯蘭教錯誤。

那麼這個時候,穆斯林即使在充分的證據面前,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信仰,他們會謀劃:殺死耶穌。


3

稍微需要一點知識含量的事物,大眾的觀點,通常都是錯的。

這也正是他們淪為大眾的原因。

同時,大眾反感學習新鮮知識,因為那樣很燒腦,不舒適。

這也正是他們終其一生都是大眾的原因。


4

如果你喜歡種植鮮花,那麼你的身旁,全是鮮花,你將得到一生的芬芳。

如果你喜歡種植荊棘,那麼你的身邊,全是荊棘,你這一生,必將寸步難行。

做好人,對人厚道,最終福澤自己。

做惡人,對人刻薄兇狠,最終禍害的,也是自己。


5

“讀書讀成了書呆子”,這句話是不成立的。

事實的真相是:原本就是呆子,所以,讀書沒能把人讀聰明。

真正的聰明人,可以從書裡讀(提煉)出很多寶貝,越讀越聰明。

同理,人們說,有的人“越老越壞”,其實也是個錯覺,事實上,不是人老了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


6

在交際場合,少說話,多聆聽,有兩個很明顯的好處:

好處之一:讓對方充分發言,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充分滿足對方的表現欲。

好處之二: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從對方的口中,獲取資訊。

所以,少說,多聽,才是聰明人。


7

“盛名之下無庸人”,你要曉得這個道理。

那些網絡大咖、文化名人,無論你喜歡的,還是討厭的,人家都各有各的過人之處。

甚至你很憎惡、且被你認為很“壞”的某些網絡大咖,人家也有過人之處,否則,他不會成為名人並且紅了那麼長時間。

老馮的這段話,可能不中聽,但是你仔細想想,真是這樣。


8

你在網上搜索公眾對一個名人的評價,通常是不準確的。

道理是這樣的:

認同此人的,不會上網發文贊揚。

但是,不認同此人的,則滿肚子的負能量,會上網各種吐槽。

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這也就是為什麼,你上網去搜一個名人的公眾評價,通常是負面的多。

舉個例子,我所知道的一個網友,此人加入方某子的粉絲群,因為不遵守群規,在粉絲群裡發色情圖片,因此被方某子踢出了群,事實上方某子並沒有做錯,但是,這人被踢出群之後,懷恨在心,上網發表了很多關於方舟子的壞話,但事實上,他的那些吐槽和壞話,夾帶了私怨,是不可信的。

同理,喜歡老馮的人,不會四處唱贊歌,但是討厭老馮的人,則會四處吐槽,因為只有那樣,才能發泄他們心中的憎惡。


9

什麼是生命?生命就是時間。你的生命,就是你的時間。

假設你活80歲,那麼,你的生命就是700800小時,700800小時就是你全部的生命。

每個人的財富,都是犧牲了某一段生命(時間)而掙來的,例如,小春用了800小時跑快遞,掙到2萬元,那麼,其實這2萬元,就是小春800小時的生命。

因此,如果你找小春借2萬元,賴賬不還,其實就等於你“殺死”了小春800小時的生命,這和殺人,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說,謀財和害命,其實是一回事。


10

“講多錯多”、“言多必失”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是這樣的:

人類任何的話語,只要說出了口,就存在被人誤解的概率。

因此,你說的越多,被人誤解的概率就越高。

因為啊,你說出去的意思,和別人理解的意思,有時候不是同一個意思。

所以,我們平時說話,要小心,要麼不說,要麼務必表達清楚。

總之,言多必失,就是這個理。


11

人生有一個定律,叫做“沉錨效應”,又叫“錨定效應”,說的是一個人以“曾經擁有”為標準,來設定未來一切的目標。

例如說一個漂亮女孩子在20歲的時候,被一個90分的男孩子追求,她不珍惜,誤以為自己配得上98分的,她拒絕了這個90分的男孩。

可是,她要找98分的男孩子,找呀找,一直找不到,就算遇見,別人也看不上她,所以她一直耽擱到28歲,急了,回去找當年那個90分的男孩,人家當然不理她。

可是由於“沉錨效應”(錨定效應)的心理,她真不甘心屈就、去將就80分的男孩子,所以繼續耽擱,一直耽擱到32歲,人老珠黃了,索性就做剩女了。當然了,其實單身也挺好。

同理,有的男人曾經拿90萬年薪,但是在40歲的時候遭遇中年危機,公司解散了,他被迫失業了,於是重新找工作。

可是,他錨定以前的“90萬年薪”標準,發現其實並不好找,因為自己40歲了,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已經遠不如20多歲、30多歲的人,由於他一直錨定90萬年薪,結果很長時間,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錨定效應”。


12

“損失厭惡”定律,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令人更難受。

心理學家有一個共識: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舉個例子:你中了一千萬大獎,很開心,你的“開心值”是40,可是第二天,一千萬被人偷了,你很痛苦,此時你的“痛苦值”是402.5倍,也就是說,痛苦值是100。同樣是一千萬,拿到手你只有40分高興,但是丟失了,痛苦是100分。

同理,你追到夢中女神,開心,此時你的幸福值只有40,但是一旦你被她甩了,那麼你的痛苦值就是100,簡直是煉獄。

所以,人生幸福是罕見的,而痛苦則是常見的。

幸福的烈度,往往較低,痛苦的烈度,往往很高,這才是人生的真相。

佛說“苦才是人生”,就是這個道理。


13

通常你遇到的問題,多數都有人成功地解決過。

所以,你要找到那個人,讓他教你如何解決,就可以了。


14

你在生活中看到“有機會贏取大獎”七個字的時候,把“有機會”三個字理解成“沒有機會”,會更加接近真相。


15

你對人和事,一旦產生了強烈的正面期待,其實就等於往自己的前路,挖了一個痛苦的陷阱。

凡事降低期望,你的痛苦會少很多。

例如說,不對異性抱有正面的指望,做到這一點,你可以免去情場中90%的痛苦。

翻譯成人話,說得再露骨一些:你要推定你認識的異性都不愛你,都不會對你好,都不講理,都不忠貞,先抱有這個心態,然後再進入情場,那麼你也就百毒不侵,不會受傷了。

很多人是反過來,在青少年時期讀了大量的瓊瑤,推定異性是忠貞的、深情的、溫柔的、對我矢誌不渝的,抱有這種童話心態,進入情場,結果,遭受現實的猛烈打擊,受傷嚴重。

對人沒有期待,你的生活可以減少很多的痛苦。

說得更明白一些,不指望任何人對你好,你的生活,就沒有失望,傷心事會少很多。


16

“條件越好的人,找對象的選擇越多”,這是我們對世界的一個巨大誤解。

事實的真相是:條件越好的人,找對象的選擇範圍越窄。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因為條件越好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評分,因此,越容易把目標錨定為綜合評分比自己高的人,所以,其實TA擇偶的範圍,比普通人更窄。

舉個例子:

美女小丹,真實評分80,但她身邊都是逢迎的人、拍馬屁的人,沒有人對她講真話,所以她一直誤以為自己的綜合分是90,所以,她一直把對象的要求,錨定為95分。

但問題是,95分的男子又只會錨定98分的女子,所以事實上,小丹找對象的範圍非常窄,所以大概率長期找不到,最後到了2729歲之間,由於最佳生育年齡緊迫,小丹會降低要求,草草找個人結婚。很多人的故事版本,都是這樣的。

老馮我上大學的時候,校花就很可憐,因為她知道自己優秀,所以把異性的標準錨定得老高,全校一千多男生,她一個都看不上,畢業後去了上海,一直拖到26歲才找到讓她滿意的男朋友,是一個美國華裔,不過結婚幾年,生了娃,又離了。


17

我們討論問題的正確順序,應當是這樣的:

先判斷事實。再判斷是非。然後才是判斷道德。

很多朋友連事實都沒弄清楚,就開始評判對錯和道德,那是不對的。

舉例說,潘金蓮毒死武大郎一案:

應該先判斷事實:潘金蓮是財主家的丫鬟,她是被財主送給武大郎的,她是被迫嫁給武大郎的,這是一場強迫婚姻。

然後再判斷是非:潘金蓮在可以逃亡的情況下,選擇毒死武大郎,防衛不當,有罪,但是因為武大郎有錯在先,所以,潘金蓮罪不至死,她這個案件放在今天,很可能判死緩。

最後才是判斷道德:武大郎不道德。財主不道德。潘金蓮防衛不當,也不道德。西門慶,王婆,密謀殺人,也不道德。

是的,你沒有看錯,小說《金瓶梅》裡,沒有一個是好人。。。

來源: 讀書人馮學榮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