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3, 2016

人生態度(2)

國成分享
堅強的人:可以承受壓力的品質是包容

【珍惜生命 學會喜歡自己】

假如我們要依賴別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則無疑為別人增添了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系。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欲望不可太強烈要懂得在走不通的路上適時調整】

  人生中太過強烈的願望,也可能是人生至大的坎兒,甚至,堆積起來的願望越多,這個坎兒也越大,終會給不斷堆積它的人以重創。或者一開始就不要主動地創造這個坎兒,或者在緊要關頭學習放棄。事實上,人生中懂得適時在始終走不通,看不到光明的路上選擇及時調整路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


  【勿抱怨寒冬 抓住機遇 趁早抖擻努力上路】

許多成功者之所以在機遇來臨的時候,能夠及時抓住機遇,迅速成功,是他們真正懂得了“努力要趁早”的道理。當失敗者還在喋喋不休地抱怨冬日嚴寒的時候,成功者已經抖擻精神上路了!

【捨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義是愛惜】

佛法之中,最常被世人利用的智慧,就是“隨緣”和“放下”,不過這恰恰也是被誤解最深的道理。正如放開腳步才能往前邁進一樣,佛陀教導我們要捨得、布施,只有捨掉陳舊不堪的執著,才能得到新的觀念、新的思維;能夠放下不切實際的妄想,便會輕鬆上路,你才有機會比別人跑的快,才有體力比別人跑的遠。捨得的真意是珍惜,放下的本義是愛惜。

【常懷歡喜心得到真正快樂的源泉】

  在生命的過程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是很正常的,沒有一個人會一生都如意美滿,重要的是不要使那不如意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主導,而應該讓其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動力,以坎坷來增長我們的智慧,常養我們的悲心,如此,我們就能獲得生命真正快樂的源泉了。

  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俗話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見愛情、友情、親情雖然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離死別時,更是讓人痛苦。因此有人以為,只要將情感斬斷,就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說,眾生都是“有情”,就是因為眾生有愛的緣故。

  煩惱來自無智慧

  生活中的煩惱很多,各種各樣的煩惱障礙著我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煩惱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所以,我們常常說,有智慧就沒有煩惱。佛教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斷除煩惱,如何轉化煩惱乃至開發我們的智慧。因為智慧這個如意寶珠是我們人人都本自具足的。


  【不管面對什麼外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不管面對什麼外境,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恰恰是一個非常樂觀、非常積極、非常可行的人生觀。我們如果落在辯論中,落在非要搞清楚究竟誰對誰錯,非要跟他鬧個明白——你落在這里面,你就落在世間法裡面。落在世間法裡面,就沒完沒了,就苦海無邊。

【莫要折自己的福分】

在行善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善,時時去體諒他人。縱然是惡人,也希望他能回頭改過,而非嗔恨地指責與辱罵,當你認為自己發心是好的,是想讓他好。而去指責甚至打罵有缺點的人時,或者寫匿名信去告發或無限上綱地誹謗他人,但是自己卻認為是在挽救人家時,那不過是你自己的情緒,並非真正有利於對方向善。與此同時,也會折損自己的福報。

【幸福的開關 用心靈對應生活】

  生命的幸福原來不在於人的環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質,而在於人的心靈如何與生活對應。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決定的,貧困者有貧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權貴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裡,人人都是有笑有淚;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與憂惱,這是人間世界真實的相貌。


  【珍惜身邊的一切 機會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珍惜身邊的一切,因為,那些能抓在手中的事物,可能在某個時刻會變成無價的寶物。最好的機會往往就像寶礦一樣,永遠隱藏在其貌不揚的石塊中,等著有心人去發現、去珍惜。所以,把握住每一次機會,絕不輕易放棄。我們要小心翼翼地把機會握在手中,慢慢地發現蘊藏在璞石裡的無價寶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睿智的典型。這種平常心帶來了生活中的和諧和寬容心。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遇到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這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是不要因為小挫折而灰心喪氣,最後影響了你的人生腳步。

【可以出錯 但不要錯過】

  有捨才有得,雖然有時捨了並不一定會得,可是不捨便永遠不會有所得。有太多的人守著眼前利益不忍放手,就像沙漠中的鳥兒守著一棵孤樹,卻沒有勇氣飛出去尋找廣闊的森林。所以,要想開辟一片嶄新的天地,首先要不怕錯,更重要的,是不要錯過機會!

  【美好人生 從心做起】

“心”本來是自然的、清凈的,沒有造作,不染纖塵。而心的這個“本來”,被無明煩惱障蔽後,變得雜亂垢染,念念無常。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在領受和覺知法塵,剎那剎那變化不停。在“心”的變遷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麼生的,惡是怎麼起的,並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於平靜中。

【在人情中從容悠遊】

常聽人言做事難,做人更難。面對複雜的人情世故、人際網絡,然而身為學佛的人,在修行的漫長路程中,當以大家都還是凡夫,尚一路趺跌撞撞來互相體諒,並不斷提醒自己,回到人的本位來看事情,在慈悲柔軟的身心狀態下,時時安定自我的身心,事事以開闊的心量來對待,除了自己從中體會法喜,若能多一分慈悲與智慧對待人事,則能為圍繞身邊的人際網絡理出清明與自在的開闊空間。

【我們活著的終極目標 物質生活的智慧】

  世間的人或者為物所累,追求物質,追求事業的廣大;或者為情所困,忙忙碌碌,但是卻不知道我們活著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什麼。我們往往以為,擁有自己想要的就會快樂。但是沒有想到,正是這些過多的欲望,使我們離快樂越來越遠了。生產力巨大的發展,更加催生了人類更巨大的貪婪,人類的欲望更加地膨脹起來,其實我們離快樂是越來越遠了。


  【心靈的純美讓我們擺脫種種欲望的糾纏】

心靈的純美會讓我們擺脫種種欲望的糾纏,不為外物所累,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種來自心靈純美的和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開功名利祿的紛紛擾擾,讓我們的心靈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馳騁,我們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惟有寬容大度,才能莊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張開我們的第三個眼睛探知從未想象到的境界】

  禪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最不可思議的東西。這就是以前我為什麼認為禪不能加以邏輯分析或理智處理的緣故。通常我們不知道自己握有那許多使自己快樂和互愛所必需的能力。我們在自己周圍所看到的一切掙紮都是來自於這種無知。禪希望我們張開“第三個眼睛”去看那由於自己的無知而從未想象到過的境界。


  【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艱難困苦是必然的過程】

在人生的道路上碰到艱難困苦是必然的過程,生活就像翹翹板,不是上便是下。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夠運用智慧,在煩惱、失敗中,吸取經驗,增長見識,不斷地嘗試,積極開拓自己的人生。《宛陵錄》中,黃檗禪師有所領悟地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抱蠅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心態決定思 想心開路就開】

心態決定思想,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旦你的心門打開了,心態調好了,就能“豪情壯誌盡施展”,就能“珠璣錦繡任揮灑”。“心開,路就開,心死,路就死。”

【人生充滿無常 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

  人生充滿無常,無常即苦。佛法告訴我們,生命的無常是無法回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一說到苦,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總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是悲觀的。其實不然,佛教認為苦是一種客觀存在,世間的一切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


  【忍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許多痛,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忍,有時是環境和機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相逢是前世修來的緣不要計較太多】

人與人之間不總是和諧,但也絕不是永遠對立,那麼為什麼不試著去謀求雙贏?人生苦短,每個人都不容易,有交集才會精彩。相逢是前世修來的緣,大家同坐一條船,擁擠總是難免,立足之地不過尺許,讓他幾分又何妨?縱然是不小心碰著了點,就不能相逢一笑,盡皆釋然?

【活在希望之中不是消極期待而是主動創造】

  人要抱著希望才能活得好。希望是指願意主動實現其生活,讓生活更美好,更健康,更有活力。希望不是消極地期待,而是主動地創造。希望即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而不是野心和貪婪。因此抱著希望的人,總是心懷具體的目標和理想,而非虛幻的空想。他們不斷孕育新的生活,心智不斷成長,因此生命也是蓬勃地發展。


  【知足常樂的人生】

人之所以有煩惱,原因就在“不知足”,例如當你找到一個工作以後,你所想的是要怎樣往上爬,要怎樣才能出人頭地,所謂“這山望到那山高”,當你所想的就是這些的時候,你的煩惱就產生了。如果你能用另一個想法:“這份工作確實得來不易,它是社會上種種的因緣與助力,才讓我得到這個工作的機會。”自然你就會珍惜與尊重這份工作,而且對社會與人群會存著一種“感恩”的心,用這種心態對待工作與工作的夥伴,隨時都會感到愉快與滿足。

【認識人生真諦去除貪欲】

一個真正認真生活的人,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因世俗的虛榮誘惑而喪失自己的品性尊嚴。人生短促,我們應該排除一切困難而工作,並做到圓滿的成功,謀求為人類生活的利益做貢獻,再從自我實際的力量去創造命運。

【打開自己的心眼眼明不如心明】

  人生大部分都在黑暗中摸索,有人眼睛雪亮,但心靈黑暗,有人雖然眼盲卻心地明亮。心盲比眼盲更苦,這樣的人生總在無明中,茫然不知前途,真的是苦難人生。人世間的確需要更多明眼人,來引領“心眼盲瞎”的人走對路,這很重要。我們要把握時間,建設好自己的心,打開自己的心眼,才能去引導“心眼盲瞎”的人。


  【獲得永久的快樂就必須放棄易逝的享樂】

當一個過客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期待安全感或追尋永恒的快樂是極其愚蠢的。人為了一絲快樂而努力工作,忍受苦楚。但如果人想獲得永久的快樂就必須放棄易逝的享樂;若人要結束痛苦,須將私心連根拔除,並學習惜福。

【不攀緣未來 不執著過去安住於當下】

佛法的明燈為我們在漫漫修行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內心需要充滿自在與包容,不攀緣於未來,也不執著於過去,而是安住於當下,把握現在。內心充實、安祥,時時刻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以平常心而為道場,去實踐佛法,去體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以人為鏡超越自我】

  我們太在乎自己了,—切都從“我”出發,一切都以“我見”和“我的感覺如何”為出發點,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如何換個位置,以人為鏡,重新審視自己,才知道原來就是因為自我中心,才導致了這許多的矛盾和誤解。佛陀用“正見”告誡我們,隨時把“我”眼中不順的“別人”當成一面鏡子來觀察“我”,不帶任何扭曲地覺知“我”的真相,那麼這個“我”才會快樂地活在當下。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

收獲大,再艱苦的工作也會變得愜意。收獲可以使人忘卻不快的往事,對前景充滿信心。從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因而獲得最寶貴的經驗,這亦是工作——即勞動帶來的一種收獲。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獲可言。世上收獲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記住: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

【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在於付出一片真誠的心。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奉獻可以得到快樂。讓我們牢牢掌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始終持有一顆真誠清凈學佛向善之心。

【在生活中學會放下】

  人生的諸多煩惱追根溯源就是沒有在生活中學會放下,有時即便明白了煩惱的根源所在卻不能或不肯放下,如此身心必定背負沈重的包袱,而為了這些包袱,就必須付出異常的心血和精力,於是原本可以輕鬆前行的腳步開始變得蹣跚,生活也在重壓之下變得越來越辛苦,越來越累。


  【用奉獻的態度獲得感情才是最崇高】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透過苦的真相 徹底地摧毀他】

  在這世上的一切眾生,除了被苦所折磨外,沒有別的了,只有苦在幹擾心。學習法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摧毀這個苦。如果苦生起,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地認識它,不論我們多麼努力,試圖以意志力、財富和地位來控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假使我們不徹底了解苦和苦的起因,無論我們多麼努力試圖以自己的行為、思想或世間的財富來和它交易,都是沒有辦法的。惟有透過清明的認知和覺醒,透過知道它的真相,苦才會消失。


  【磨練自己的心讓生命能作最有意義的發揮】

  俗話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因此,你們必須要自己從勤勞奮鬥中去創造光明,從勤勞奮發中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們也可以把一切工作,當作磨練自己身心的機會,讓我們的生命能作最有意義的發揮,讓我們的生命能有最充實的內容,雖然人生命的時間才幾十年,但是我們可以利用短暫的生命,來完成具有無限價值的事業。

  虛空包容萬有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點亮心靈的燈光

我們如果要凈化社會,必須要先凈化自己、凈化心靈。凈化心靈就是點亮自己內心的明燈,要把自己的慈心點亮起來,才能凈化。點亮般若智慧的心燈,我們心裡的燈,最光明的就是般若智慧。智慧由心生起,有了般若智慧,就可以把紅塵世界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把人情看得清清楚楚,把事理看得清清楚楚,把宇宙人生都看得清清楚楚,對於自己何去何從,當然就有一個標準。

【開開心心過一生自自在在活到老】

  開心是一種覺悟的境界,是一種寬容、安詳的心態:人能夠活得無憂無愁,沒有煩惱,心無掛礙,你就會感悟到世間上最美麗的表情就是開心微笑,因此人要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用慈悲來升華感情愛的升華就是慈悲】

人類是因為有情愛才生到人間來的,父母如果不相愛,就不可能結為夫婦,子女又怎麼生到人間來呢?所以說:“情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為了情愛,常常苦樂參半,為情所苦,為情煩惱,所以處理情愛一定要有方法。用慈悲來升華感情:愛的升華就是慈悲。一般世俗的情愛是自私的、狹隘的,如果能夠升華為對眾生的慈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就更完美了。

【生活裡有了佛法比擁有金錢更充實】

  一般人的生活無非是金錢,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裡翻滾。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錢,愛情以外在生活裡還要增加一些慈悲,結緣,惜福的觀念,甚至於明理,忍辱的佛法。所以生活裡有了佛法,懂得慈悲,忍耐,惜福,結緣,比擁有金錢,愛情更為充實。


  【無過即功無怨即德】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設法去爭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幫助他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圖報,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報德了。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世間的人,並非都是善於包裝自己的。只要你肯付出,付出真心,你將因此驕傲,因為你擁有了金錢無法替代的寶藏。你會因此而朝氣蓬勃,你的包袱也不會因你的付出而增加。得到的祝福也不再只是虛假。平凡的事物、平凡的思想,將伴隨平凡的心,創造不平凡的生活。縱使有一天青山已老,只要你肯重新出發,相信即使在寒冬,人情的柴火也將令你感到溫暖,體會到存活於世間的真諦。相信最真的微笑,可以融化陌生的面具,而一個破繭而出的人,將更明白生命的意義。

樂樂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