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14, 2022

心若豐盈,命裡就有福(讀完醒悟)

塵悟分享

作者:田心

來源:慈懷讀書會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煉自己內心的過程。

「生命這齣戲,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因而要珍惜與他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種種緣起。而我們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戲,又不妨礙他人演戲?」

這是希阿榮博在《生命這齣戲》中提出的一個問題。

生命可貴,我們每個人只活一次,我們也都希望自己活在快樂中。可現實是,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常常讓我們感到痛苦。

那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快樂,讓這無法重來的一生更有價值和意義呢?

希阿榮博是當今具有影響力的精神導師之一。幼年即跟隨家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二十一歲進入喇榮五明佛學院,二十四歲獲得堪布學位。

他認為:佛法,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聯結的,也是為了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

他在書中討論了人生問題和生活中尋常的事物,引導我們如何錘鍊一顆離苦得樂,隨緣自在的心。

就像讀者說的:「娓娓道來的深入淺出的道理,飽含著慈悲和智慧,洗滌著人們的心靈。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讓我們發現怎樣才能使生命真正有意義。」

今天,讓我們在人心浮躁、欲望膨脹的社會裡,跟隨希阿榮博學習一種快樂生活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發現內心的善良與慈悲,做到從容把握和過好當下的人生。


01

幸福不在外界物質,而在豐盈的內心。

生活中,很多人一味追求物質享受,結果是,由物質帶來的幸福感往往隨著時間推移而漸漸消失,或者我們因為更大的物質欲望暫時得不到滿足而感到痛苦。

希阿榮博告訴我們:

過分追逐名利,並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無關乎物質的,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在我看來,人類對物質的貪婪是無止境的,太過於沉迷,反而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真正的幸福,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追逐精神領域的滿足,找到內心的愛、自由與平和。

就像《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他曾經做過老師,做過記者,甚至還做過生意,雖然名利雙收,但這些物質滿足反而讓他變得浮躁。

於是,他選擇離開嘈雜的城市,一個人在瓦爾登湖邊住了兩年。

在這裡,他親手搭建小木屋,開墾荒地,春種秋收;他與湖水森林對話,在船上吹笛,在湖邊垂釣;他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兩隻螞蟻爭鬥。

甚至發出一聲感嘆「誰都沒有自由欣賞遼闊地平線的人幸福」。

希阿榮博還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都不得不為生存奔忙,如果有可能的話,周末讓自己不再圍著衣食旋轉吧,讓身心在一本書、一段靜坐、與友人的交談、春寒裡的散步中逗留,安靜下來去了解自己或另一個人的思想和心靈。

我覺得,我們為了物質生活的富裕而奔波忙碌,讓自己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無法體味生命的美好。那些回歸生命本質,注重內在豐盈的人,才能獲得穩固而長久的幸福。

多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學會滋養自己的內心,學會利用閒暇時間享受生活,才是生命價值和意義所在。


02

消除內心執念,才能萬般自在。

希阿榮博告訴我們:正因為我們對自己過往的經歷遭遇太在意了,才更容易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

我覺得,生活裡有很多求而不得的遺憾,對遺憾耿耿於懷,只能讓自己鬱鬱寡歡。

就像電視劇《您好!母親大人》中的丁碧雲,她當初一意孤行嫁給丈夫付強,得知對方在婚後出軌,一氣之下,兩人離了婚,丁碧雲獨自帶著孩子生活。

因為對前夫懷恨在心,丁碧雲與前夫劃清界限,甚至不允許前夫看望孩子。

她一個人帶孩子,生活非常辛苦,加上常年心情壓抑,最後患上了乳腺癌,離開了人世。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丁碧雲,對過往的傷害,遲遲不肯忘記和放下,活在仇恨的執念裡,最終傷了自己。

我覺得,和自己較勁,最終傷害的、折磨的是自己。不過分地執著,懂得適時放手,內心才不會痛苦。

看到一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覺得很痛苦,找到禪師,希望禪師幫助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禪師不語,轉身拿起一個茶杯,放在了年輕人的手中。

年輕人不解,還是順勢拿起了茶杯。

禪師不停地往茶杯中倒熱水,直到水溢了出來,年輕人被燙到,趕緊鬆開了手。

這時禪師笑著說道:「你看,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生活中,我們對得不到的人、做不到的事都耿耿於懷,仿佛只有得到了、做成了,那些經歷和付出才有意義。

但就像希阿榮博告訴我們的:執著使我們以笨拙的方式表達著對人與事的珍惜,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拼命想抓住,越是想抓住,越抓不住,就會產生痛苦。

其實,生活裡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

走不通的路,繞個道;得不到的人,放一邊;做不到的事,就不做。

佛曰:執著於一念,將困於一念,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放下執念,笑看人生得失,內心才能平靜安寧、恬淡自在。


03

學會寬恕他人,才能得到愉悅。

生活中,在很多人看來,別人說了不好聽的話、做了不友好的事,仿佛只有還擊回去,自己心裡才能感到舒服些。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了一腳,有的人氣勢洶洶,咒罵對方,這樣只會讓自己沉浸在怨恨中。而有的人會心平氣和地說沒關係,放過了別人,也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

在希阿榮博看來,每個人都渴望幸福,都希望被人友好對待。從這點出發,與人交往少些冷漠和對峙,多些理解和寬容,才能友好相處。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法師和弟子正要開門出去,突然闖進來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狠狠地撞在了法師身上,撞碎了他的眼鏡,還將他的眼眶撞青了。

這位大漢並沒有羞愧之色,還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戴眼鏡的?」

徒弟忍不住了,想沖大漢發脾氣,卻被法師攔住。

徒弟忍不住問法師「為何不生氣呢?」

只見法師笑了笑,平靜地說道:「為何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復原,又不會讓臉上的淤青消失。生氣也不能解決事情,如果對方對你破口大罵或者打鬥,只能擴大事端。」

說完,法師和弟子就離開了。

過了很久,法師收到一大袋銀子,是大漢寄來的。

原來,大漢用敵對眼光看世界,經常與人發生口角。經歷這件事後,大漢在生活中遇到被人惡意對待時,就想起法師說的話,都笑著原諒,再也沒有給自己惹來禍患。

為了表示感謝,才特意給法師寄去銀子。

希阿榮博告訴我們:我們懷著一顆寬容之心,不僅能更好地處理問題,還能和別人和諧愉快地相處,也能換來別人的寬容對待。

我覺得,原諒別人,自己首先會感到舒服。從這個角度來看,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道德經》中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學會將心比心,站在他人角度考慮問題,多些包容和諒解,才能在生命中收穫更多溫柔和友善。


04

不必太在意一時得失,生活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希阿榮博告訴我們:很多時候,麻煩、擔憂、焦慮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在閉塞、狹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會變成無法承受的大困境。

在我看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或是感覺吃了一點虧,就開始沮喪懊惱,這就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心越來越枯澀,生活的路也會越走越窄。

而心懷大格局的人,不會被眼前的問題所困擾。當一個人不計較眼前的得失,才能集中精力繼續趕路,才能成就大業。

前段時間,樊振東第一次獲得世乒賽冠軍,這個冠軍來之不易,源自他在面對暫時挫折時的樂觀心態。

2017年,在第三次世乒賽場上,這是他離冠軍最近的一次,他奮力拼搏,還是輸給了馬龍,在採訪後很沮喪。

2019年,本以為能在賽場重新找回自信。可是,在第四次世乒賽場上,因為急於求成,心態不是很好,止步16強。

至此,整個比賽生涯達到谷底,內心的煎熬和挫敗可想而知。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從技術、勇氣到心態全面得到錘鍊。

終於在兩年後,從谷底回到巔峰,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也成為國乒領軍人物。

希阿榮博告訴我們:世間人事都在因緣聚散無常變化中,順逆、榮辱皆不會長久,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一時的得失。

我覺得,聰明的人,學會用因果關係去看待問題。得到的也不必高興,失去的也不必懊悔。暫時失去,未來可能會得到;在這方面失去,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會得到。

當我們面臨生活的不幸和變故,保持內心的平衡和平靜,想辦法贏得轉機,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當一個人不再執拗於眼前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長遠,人生的幸福感、滿足感就會提升,生活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煉自己內心的過程。

同樣的世界,看到的是糟糕、痛苦,還是溫柔、美好,完全取決於我們內心的感受。

就像希阿榮博在書中告訴我們的:「一顆受過訓練的心,才更容易感受到安樂。」

當我們不再輕易陷入憎惡、憤怒、失望等狹隘極端的情緒中,當我們學會用理解、寬容、悲憫的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就友好多了。

時光不會倒流,人生無法重來,放下那些遺憾和執念,學會用寬容和原諒的心態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珍惜此時此刻的美好,人生不必糾結,想開就是晴天。

餘生,做個溫柔、友善、陽光的人,照亮自己,也溫暖別人。

作者:田心,一生兩個追求,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有趣的事,新書《別高估人際關系、別低估人性規則》正在熱銷中。來源:慈懷讀書會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