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8, 2021

真正過得舒服的人,都在拒絕“心理內耗”

毅華分享

真正過得舒服的人,都在拒絕“心理內耗”

生活中,我們總有這樣的感覺:

明明什麼都沒做,卻感覺累得不行;

不敢表達,總覺得身邊的人不喜歡自己;

做事之前不停預設,最後卻不了了之,覺得自己很失敗……

這樣的心理活動,在旁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想太多”、“戲太足”。

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陷入了“心理內耗”。

心理學上有種相關的解釋:

人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當資源不足時,便會處於一種內耗狀態。

當我們把太多精力放在“內心戲”上,沒辦法好好度過當下,就會產生心理內耗。

長期的消耗會讓人疲憊、壓力山大……感覺自己活得很累,即使什麼也沒幹。

停止“心理內耗”,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今天,有書君將總結的“心理內耗”的常見成因和應對的方法分享給大家,相信我們對症下藥,一定會早日“擺脫束縛”。

心理內耗的成因,一般有以下3種:

01 心理資源浪費過多,無法正視生活

盧桑斯教授在《心理資本》中說:

“心理資源,指人腦處理信息時所消耗的資源。”

簡單說來,可以把人比作一塊能量恒定的電池:

日常的體力活動、腦力勞動會消耗一部分能量;而內耗會讓你在什麼都不做的狀態下,持續地消耗能量。

陷入內耗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或是猶豫不決,或是害怕選擇……

深入了解,你會發現,他們只是藏著一顆高度敏感的心,導致心理資源浪費過多:

別人一個不經意間的表情,就會反複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明明完成一件事只需要幾分鐘,卻在反複糾結中浪費了幾小時……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為什麼有的人心理內耗特別嚴重?”

網友@喏三的回答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因為內心戲豐富到你無法想象:

公交快到站了不敢和司機說要下車;

聚會上有人打招呼,楞半天也不敢回話;

微信消息對方一會兒不回,就在想是不是得罪了TA……

腦子裡像有部投影儀,一直不間斷地‘放電影’。”

一點兒小事就能牽動神經,只會徒勞地消耗心理資源。

當心理資源不足,日常行為也會慢慢陷入困境,影響正常生活。


02 對自我排斥,總覺得自己很差

TED演講中,一期名為《成為真正的自己》中有這麼一個問題:

“當你注視著鏡中的自己時,除了年齡、民族、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你還認識自己嗎?”

生活中,總能看到有人在分享美好生活:美味的飯菜、歡樂的旅行……

我們也經常會陷入“焦慮的怪圈”:容貌焦慮、身材焦慮、工作焦慮……

好像所有人都在過著我們夢寐以求的生活,只有自己一無是處。

對自我的排斥,讓我們徒增很多煩惱。

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因為有一顆想要變好的心,才會有思慮的情緒。

但是當我們追逐生活時,如果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樣子,很容易也會忘記為什麼而出發。

文藝複興時期,米開朗琪羅被問及如何從一塊大理石中創造出震撼世人的“大衛”時,他回答說:

“我知道他就在裡面,只是等待有人放他出來。”

人生海海,我們只需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果你連自我的存在都不敢確認,始終裹挾於生活的腳步,受困於自我的情緒,只會陷入心理內耗,不斷消耗自己。

03 太關注外界,無法過好當下

古人說:

“人是三截草,不知哪節好。”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時區,沒有誰的生活值得羨慕。

我們是單獨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小宇宙。

有些人看似走在前面,有些人看似落在後面,其實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長規律。

做人最怕的,就是用別人的尺子丈量自己。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談美》中分享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

朱光潛的寓所後面有一條小河,他每天晚上都會去河邊散步。

每次都是沿著東岸去,過了橋再沿著西岸回。

他說:

“走東岸時,我覺得西岸的景色比東岸美;走西岸時,又覺得東岸的景色更美。”

我們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被外界所迷惑,而忘記自己真實的美好。

一個人的不幸,是從羨慕別人開始的。

拿別人的成功,動搖自己的信心,只會走向“我不行”的邏輯死角。

時間久了,難免陷入頻繁的心理內耗,逐漸喪失對生活的期待。



遠離心理內耗,活出輕鬆人生

詩人賀拉斯說:

“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就是勝利的契機。”

面對心理內耗,從了解到重視,再對症下藥地解決,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01 切斷內耗來源

電影《刺猬的優雅》中有句臺詞:

“從外表看,她滿身是刺,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堅不摧的堡壘。”

片中的獨居門房荷妮,覺得全世界都不會對自己好。

她將自己關在小屋里,整天胡思亂想:

當有人過來敲門,她糾結懷疑,只好愛答不理;當愛情到來時,她猶豫徘徊,不敢相信……

荷妮困在自我建立的牢籠裡,每天和敏感的內心做鬥爭,始終不敢邁出房門一步。

後來,新搬來的紳士小津打開了荷妮的心門。

他對荷妮說:“我們能做朋友,甚至是我們希望的任何關係。”

荷妮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才發現一切的苦悶都是“自找的”。

曾聽一位老人說過:

“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無關的思緒,是心理內耗的來源。

切斷它們最好的方式,就是打開心門,做真實的自己。

當你開始擁抱世界時,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本來就很美好。

02 學會思維聚焦

心理學上,有一個“撓癢定律”:

本來並不覺得癢,但是閑來無事撓了一下,結果就越來越癢。

情緒也是如此。

當注意力處於鬆散狀態,很多繁雜的思緒就會不斷湧上來。

當瑣碎佔據了整個的思考空間,人就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心理內耗。

飽和注意力,是治愈內耗的一劑良藥。

小說《奇跡》中的小男主奧吉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他覺得自己長相不好,喜歡戴著頭盔上學。

因為他不同尋常的行為,同學們不免多看他一眼。

結果大家的議論,反而加劇了奧吉的煩亂思緒:他越來越不敢摘下頭盔。

後來,奧吉在媽媽的鼓勵下,勇敢摘掉頭盔,他才發現原來大家絲毫不在意他的長相,很樂意和他交朋友。

有句話說得好:

“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因為我們不善於過濾。”

生活從來都是大江橫流,太關注外界的影響,會逐漸失去自我。

專註於自我發展,將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想做的事情上,才能收獲真正的成長。


03 降低過高期待

期待越高,遺憾越多。

很多苦惱其實都是因為天不遂人願,事不從人心。

但是生活自有波瀾,沒有誰會一直順心。

與其庸人自擾,不如降低過高的期待。

看過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

一天,上帝答應分給兩個窮人一人一塊地。

上帝給他們一天的時間,能用步子圈多大地,就都屬於自己。

兩人很高興,天一亮就出發,一刻也不敢耽擱。

到了中午,眼看著時間已經過半,一個人怕趕不回去,趕緊回頭。

但另一個人一心期待著走得越遠,圈的地就越多,於是一直向前。

結果可想而知,後來他拼命往回跑,也沒有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

期待過高,終至一事無成。

把眼光放得太遠,很容易忽略當下的步伐。

生活需要我們做的是設置具體而可實現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穩步向前。

正如作家安妮寶貝所說:

“真實的生活,是認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內的事情,不索取目前與你無關的愛與願景,不糾纏於多余的情緒和評斷。”

當我們把眼光拉回當下,認真做好分內事,降低對未知的過高期待,跳出心理內耗的漩渦,所有的美好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聽說過一句話:

“每個人在本質上過的是一樣的日子,不一樣的是你的心在感受什麼。”

聰明的人,懂得把時間、精力專注在重要的事上;心理內耗嚴重的人,才會把時間用來糾結、焦慮。

願我們都能專注自身,減少內耗,擁抱自己,走出低迷,活出輕鬆人生。

來源:有書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