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9, 2016

靜、閒、雅、和—— 夏天是美好的修行

詠新分享
靜、閒、雅、和—— 夏天是美好的修行


靜:養靜氣,去躁氣

《大學》說:'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有心靈達到寧靜、安穩的境界後,

人才能夠洞察萬物之規律,這時

考慮問題才能周詳,處理事情才能完善。

 也正如王陽明所勸誡的:

放鬆你的心,使你充盈的'天理'立刻就會出現在眼前。


心靜,或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幽居獨處時的

一種自然、平和的心態。靜可觀變,靜能製動。

而煩躁則失態,躁動則生亂。

炎熱的夏天,需要靜,心靜了,自然涼。

炎炎夏日,人是很容易急躁的,心裡的怒火是隨時

可以被外界的一點點小事給激發出來的,所以需

要冷靜,也必須冷靜,只有冷靜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浮躁的社會中,可能有許多事都會讓你心煩,但你

得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要隨波逐流。


定而后能静

炎炎夏日,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靜的狀態,實際上

就是一種修煉自我的狀態,是個人品性修養、

意志磨礪與心理能量積累的過程。

天長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寧靜之氣就會越來越多,

浮躁之氣就會越來越少,就能練成排除乾擾、

鬧中取靜的功夫,增強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定力,

做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這樣在大事、急事、難事及各種突發事件來臨之時,

才能夠做到氣定神閒,沉著冷靜,從容不迫,有效應對。


閒:養閒情,自清涼


綠杉蓁蓁蔭酷暑,翠葉榮榮濾燠風。

若得三伏閒情在,便有清涼藏心中。

養閒情自清涼

三伏已至,在古代,人們認為伏日是惡日,不宜

出門做事,所以應該閉門在家,“伏”藏起來。

在整個三伏期間,宜伏不宜動。

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長夏少人事,官閒簾戶深。

”,養生不如養閒真。

在三伏天獲得清涼的最佳選擇就是閒情。

現代人可能缺房、缺車、缺伴侶、缺成功的事業,

但更缺的應該是緩解生存壓力的閒情。

閒情可是與浮躁相對抗的有力武器。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

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

每晚8點到10點之間

這兩個小時的黃金時間段裡你在做什麼呢?

是饒有興趣地陪著家人看冗長的電視連續劇,

是玩著步步升級的電腦遊戲?

是在燈紅酒綠中忙著世俗的吃喝應酬,

還是在和朋友聯絡感情,拓展人脈關係?

是安撫躁動的心,靜坐房中,反省反思,

還是讀書學習,修身養性?


你的選擇和因此而形成的習慣決定著你的命運。

擴展開來,在酷熱煩躁的三伏天,一個人有沒有

閒情雅緻,也決定著你有​​多少清涼在心中。

   
約三兩好友,找一個綠蔭環繞的郊外池塘釣釣魚,

微風中靜心等待魚兒的到來。

或者手搖蒲扇於簷下讀書,一杯粗茶喝到最淡。

再或者去茶館聽聽書、看看戲,清晨或傍晚

的時候遊園、散步,於草木間呼吸新鮮空氣。

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內心安寧都是好時節,更是好修行。


雅:養雅氣,去俗氣

炎炎夏日,吹簫撫琴、吟詩作畫、

品茗聞香、賞花插花、登高遠遊、

對酒當歌,自是清涼,雅趣自得。

培養你的雅氣,

能夠長知識,明事理,修品性,脫俗氣。

眼界變得開闊,思想變得深刻,精神變得崇高,

舉止變得高雅,就會提升整個做人與處事的

層次和魅力,使知識產生出無窮的力量。


和:養和氣,去霸氣

明代洪應明說:“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處事平和,為人一團和氣,不為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

少了閒氣,有更好的人緣和人脈,自然事事順利,容易成功。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氣是一種包容的胸懷,是一種協作的精神,

是一種團隊的意識,是一種和諧的氛圍。

和氣既是一種外在的形態,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

和氣的人才能與人相處,和氣的人才能合作共事,

和氣的人才能事業有成。


和氣的人厚德載物,

雅量容人,推功攬過,能屈能伸。

“原諒失敗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

,處事方圓得體,待人寬嚴得宜。

和氣的人,熱情而不做作,忠誠而不虛偽。

內不見己,外不見人,施恩於人是出於真誠,

而不是利用別人來沽名釣譽,信奉“君子坦蕩盪,

小人長戚戚”,光明磊落,純心做人。

在流火的伏天,只要秉持一種心靈的清淨,

養好靜氣、閒氣、雅氣、和氣,遠離物慾,

擱淺糾結,你會是發現夏天也會這般清涼。

儒風大家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