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蘭分享
來源:渡蘭ID:dulantea
人們常說,想知道一個瓜的好壞苦甜,要看它的形狀和色澤;
想知道一匹馬的力氣大小,是良驥還是駑駘,要看它的神態與氣息;
人也是如此。
佛家說,相由心生。不無道理。
聽過一段話:
“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可見自我認知。表情裡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歲月。”
臉雖小,意涵大。你的臉,往往能決定你的風水。
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去過一家早餐店,店裡的生意一直不錯,每次路過時總能看到店裡排著長隊,而旁邊的早餐店卻冷冷清清,細問其他客人才知道原因。
原來這家的早餐除了品質好之外,服務態度更受大家喜歡。
顧客來買早餐,老板總是笑臉相迎,和和氣氣地向顧客問好,還會默默地記下熟客的喜好,和顧客打成一片。
餐飲業總是早起貪黑,一天下來,人的精神往往疲憊不堪,還能保持笑臉實屬難得。
對比旁邊的早餐店,店員總愛板著個臉,好像別人欠了他錢,誰看了也不願意走進去。
高下立判,輸在了一個微笑。
俗話說: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是呀,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微笑則是個人形象的名片。
溫馨的“名片”遞出之後,別人會感受到那份真心誠意和平易近人;而一個人如果臉上眉頭緊鎖、神情嚴肅,難免給人一種難以靠近的印象。
一個簡單的微笑,不僅讓自己快樂,也能溫暖別人。
心裡充滿陽光的人,面容看起來往往和善溫厚,無論是做生意,還是為人處事,都更受人們喜歡,人生路自然越走越寬。
人生不過三萬天,何人不懷喜與憂。人生在世,誰人沒有煩惱憂愁,哪個沒經歷過挫折與不順呢?
會生活的高手,從來都是自信滿滿,心情愉悅,臉上常掛著一抹暖暖的微笑。
他們並不是生活上萬事皆如意,而是他們明白:
擊敗苦難的永遠不會是沮喪,樂觀與微笑才是。
即便無法掌控命運中的旦夕禍福,至少臉上的微笑是自己可以決定的。
心中充滿陽光,哪懼前路黑暗。要抓住一切可以微笑的機會,在苦中也要作樂。
做一個開朗的人,做一個溫暖的人,做一個向上的人,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讀書,很大程度影響了臉上的氣質和個人的談吐。
作家三毛也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複記憶,
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這個意思。
聽過一些人高談闊論:
“一直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我從來不讀書,不照樣開跑車嗎?我廠子裡現在三百多號人,隨便一個人的工資都比很多書生高。”
這部分人尤愛炫富,腰有十文錢,必振衣作響。與人見面,必談自家的車、房,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有錢。
同樣是這批人,酷愛談論明星軼聞,誰與誰情變,津津樂道;誰另結新歡,如數家珍。口沫橫飛,臉上的神情、眼裡透露著艷羨之意。
梁實秋先生說:“讀書不讀書,過得是兩種人生。”深以為然。
讀書,能讓一個人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優雅美麗的風骨。
愛讀書的人,不會只從“有沒有用”這樣功利且膚淺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
生活的美,為人的善,都是值得向往的。
讀書的人,臉上有書香的氣質,心靈是充盈的,精神是富足的。
知識的豐盛讓他們感知到更豐富的世界,格局的博大讓他們對生命的壯觀有更深的體悟。
當炫富者發出“讀書無用論”時,他們不會做無謂的爭辯,
一是因為並不羨慕那樣的生活;
二是因為看的越多,讀的越多,就越明白自己的無知,越懂得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去為人處事。
曾國藩在家訓中曾寫道: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讀書,不僅能影響容顏、氣質,也能改變人生的軌跡。
心善而貌美
聽過一句話:
“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容必有婉容。”
一個人的善惡,會由內而外地在臉上展現出來。
正直、善良、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光芒,有親和力,與之交往如沐春風。
而自私、狡猾、愛算計的人,相貌往往不耐看,即使有著姣好容貌,稍多接觸便會發現只是徒有其表,惹人反感。
顏值可以美容,但掩蓋不了本色;氣質可以塑造,但脫離不了本性。心惡則貌醜,心善則貌美。
有一段話說的很對:
若要優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
若要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
若要苗條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給饑餓的人;
若要美麗的秀髮,在於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過它;
若要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只你一個。
生活中總能看到些公眾人物,穿著光鮮,有著一副姣好的面容,卻違法違紀,處處無視於法律規範、社會公德。
做人要表裡如一,不能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容貌是先天的,但精神長相卻是後天形成的。
徒有其表,難成氣質。
唯有內外兼修,才會更美。
歲月雕妝容,有書氣質佳。
修心內自秀,何懼逝年華。
皮囊再美,也砥礪不過時光。
唯有在臉上的微笑、書香的氣質和善良的內心下孕育出的精神長相,才會歷經歲月的磨洗而越發蓬勃與豐盈。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