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節的來歷: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 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
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 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除夕的來歷,除夕的由來,除夕之夜的傳說習俗故事。
另一傳說 “除夕”的由來
“除夕”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記載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邪鬼。這就是“除夕”節令。最早提出“除夕”這個名稱的,則是西晉的《風土記》。
民間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深山怪獸叫夕,每到這個時間便出來禍害村民,很有規律。因此,各處的村民們每到這個時間都要齊心協力的使用各種法術和夕獸鬥爭。
有一次又到了該是夕獸出現的夜裏,村民們早早吃了晚飯,在村口點起篝火等待著夕獸的出現,準備齊心協力鬥夕獸。到了午夜夕獸大搖大擺的向村裏走來,村民們急忙拿著各種棍棒和農具沖向夕獸,在村頭的一片竹林裏與夕獸展開了激烈的格鬥,忽然,一陣凜冽的西北風,卷起了村頭的一堆篝火,那篝火的火苗呼呼的落在了村頭的竹林裏,大片的竹子燃著了,一片紅色的火光把天空映的通紅,劈里啪啦的劇烈響聲,是寒冷而寂靜的夜,立刻顯得沸騰起來。不料這一景象,竟然是夕獸哆嗦著逃跑了。
夕獸又在這一時刻出現了,村民們便在村頭紛紛點起竹子架起的篝火,誰知那夕獸一見此狀,又倉惶的逃跑了。就這樣,一年又一年,人們發現夕獸是懼怕紅色和劈里啪啦的竹爆聲。
兩漢民間各村的村民們家家戶戶將門上貼上紅色的紙代替了紅色的火光,把竹子一段一段的編織起來燃放成了爆竹,來驅除夕獸,也還是真靈驗。三國時候,文人輩出,把門上的紅演化成了對聯。到了唐初,有人發現把硝石裝在了竹筒裏,點燃後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而且還可以驅散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對聯也推向高峰。
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便稱為除夕了。
來源:網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