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涵分享
作者 | 逗號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資你的後半生。。。
一位從教30多年的老教師發聲:教育好孩子,就是投資自己的後半生!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要孩子健康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父母便感到欣慰。
但是期望孩子成才,並不是說在嘴上想在心上,而是要體現在長期行動上。
每一位成功的孩子,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優秀的因子。
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原始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必會在孩子身上有所體現。
所以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明白這4件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影響力永遠大於老師
現在,很多家長都忙於工作,把孩子的教育丟給老師,然後就什麼都不管了。
孩子的好壞都是老師的問題,其實家長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麼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來,而學校複雜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不管學校的好壞,不管多好的老師,都代替不了父母的位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盡管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度過的,但是老師即使再負責,也不能做到以下這幾點:
•老師給不了孩子良好的習慣
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大多都是靠著父母的示範和引導。
想要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父母本身就得有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影響到孩子。
•老師給不了孩子讀書的興趣
孩子愛不愛讀書,其實跟父母的表現有直接關系。
如果家里的書多,父母也經常捧著一本書看,那麼潛移默化下孩子也會愛上讀書。
•老師不能保證孩子良好的教養
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只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有你以為的“沒教養”,讓你暴跳如雷的行為,其實都是家長行為的複制黏貼。
請各位家長明白:老師教給孩子更多的是課本知識,良好的習慣、教養等都要靠父母去培養的。
父母恩愛和睦
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任何教育都是需要投入感情的,家庭教育也不例外。
只有有愛的家庭才能形成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的孩子,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家庭要形成有愛的家庭環境,最關鍵是父母恩愛和睦。
父母恩愛和睦,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知乎上曾有個問答:爸媽感情不好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有人回答說:
“我不敢去衛生間洗澡,害怕他們趁我洗澡時打起來,我沒有穿衣服的時間,我害怕沒有時間拉開他們。”
父母感情不好,會對孩子造成童年創傷。
千萬不要以為大人吵架不關孩子的事,其實孩子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最愛的兩個人互相傷害。
對於孩子而言,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就是父母互相傷害。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很難獲得長久的幸福感。
只有在父母恩愛和睦的家庭環境下,孩子才能感受到愛。
父母愛的言行,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會讓孩子變得勇敢樂觀。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杜江工作回家,他第一件事便是擁抱霍思燕。
在嗯哼睡覺的時候,霍思燕讓嗯哼自己先睡,她要幫杜江收拾行李。
嗯哼躺在床上聽著爸爸媽媽在門外的聲音,說:“這個就叫全家人在一起。”
對於孩子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爸爸媽媽都在自己身邊。
孩子心里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心里有彼此。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更充滿安全感,他知道媽媽愛爸爸,爸爸也愛媽媽,同時他們都愛著自己。他無需為大人的事情煩惱,因為父母彼此可以依靠,他只需要做個快樂的孩子就好。”
父母恩愛,才是最好的言傳身教,才是給孩子最大的保護。
自己變得越好
孩子就會變得越好
很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成長。
生活遵循著安逸原則,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將所有的生活都圍繞著孩子進行,卻感到越來越焦慮。
卻不知道,父母的責任,不應該只對孩子給予溫飽和關愛,還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引導孩子前進,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越來越好,那麼首先父母就必須變得越好。
對於孩子的一切希望,都應該從自身的改變中獲得。
有句話說得好: 最好的親子關系,不是父母看似偉大的自我犧牲,也不是讓孩子獨自起跑,而是你們共同上進,彼此成長。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孩子懂的,父母懂;孩子不懂的,父母也懂,至少,父母要與孩子有交集。
在央視《面對面》采訪專欄中,董卿談起了自己初為人母的那段經歷。
董卿說,孩子出生後,她覺得自己的人生重心好像一下子全改變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首先考慮到孩子。
她的生活圍繞著孩子,日子變得瑣碎平庸。
這時候,她開始迷茫了:到底是一心一意培養孩子,還是繼續追尋自我的成長?
董卿的朋友對她說: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聽了這句話,董卿放棄做全職媽媽,繼續追尋自我成長的機會。
從節目主持人到節目制作人,從《朗讀者》到《詩詞大會》,一路挑戰自己。
孩子不再是她成長道路上的阻力,而是她新的動力。
董卿說:
“我不想放棄自我成長的可能,我不能因為生了孩子就讓自己止步不前。”
“我要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這樣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在他真正懂得的時候,他會對我有愛,也有尊敬。”
唯有當你成長得足夠優秀時,你的孩子才會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上,達到更優秀的層次。
孩子的命運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育,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最後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所以,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父母就得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只有自己變得更優秀,才能激發孩子變得更優秀。
家長支持老師
就是在支持孩子的成長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具有雙向性,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相互配合。
教育好一個孩子,絕對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事,也不僅僅是一個學校的事,而是需要家長和老師更多的配合來完成。
對家長來說,無非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對老師來說,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基本職責,所以對學生高標準高要求,想要引導學生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家長和老師的立場雖然不同,但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這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使命和責任。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保持一致。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說: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果都是悲劇。
父母的重視程度、支持力度,決定了孩子進步的速度。
如果家長不支持老師的工作,不和老師溝通,那麼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就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很難做到因材施教。
所以,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日本知名教育學家多湖輝分享過一個事例:
一位植物學家的兒子拿著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問老師,可是老師不認識。
老師告訴孩子,他父親就是植物學家,可以回家問父親。
第二天,孩子拿著一封信來找老師,說他父親也不認識,還讓他把信交給老師。
老師讀了信,上面寫明了小草的名稱和特性,最後還寫了一句話:希望這個問題由老師來解答,想必更妥當。
這位父親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師,幫助老師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實這也是在支持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求學的道路上,聰明的家長從來都不站在老師的對立面,而是懂得和老師肩並肩。
這一路上,家長和老師的相逢,就一場愛和信任的相遇。
家長支持老師的教育,配合學校的工作,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關系是,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這樣,孩子才能在學校里得到最好的知識教育,也能在家庭里得到最好的人格教育,從而茁壯成長。
點亮 【在看】,讓我們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盡己所能去照亮孩子。
為了成就孩子的優秀,我們務必和孩子同時努力!
* 來源:家庭之窗(ID:edu683),專注於家庭全方位成長的平臺,以獨特的視角剖析親密關系,感知家庭生活,奔向幸福之路。*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