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茜分享
哪種體重最長壽呢?。。。
歐洲科學家調查了許多人,發現體重和死亡率之間其實成了一條U形曲線。
曲線的最低點是死亡率最低的體重值,這個值會隨年齡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體重和死亡率↓↓↓
(點擊可放大查看)
U形死亡曲線模型的分析結果顯示:
▼ 60歲以下標準更長壽: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即BMI介於18.5~24.9為宜),死亡率是較低的。
▼ 60歲後超重更長壽:BMI處於超重範疇(即BMI介於25~29.9之間)的人群死亡率最低,甚至比BMI指數標準(即介於18.4~24.9之間)的人群還要低6%。
為啥60歲後體重超重一些好?
不是體重越標準越好嗎?為什麼60歲稍微超重一些,但不肥胖,死亡率會低一些呢?
專家指出:
一是,稍微超重的人群,營養狀態是比較好的;
二是,60歲以上的人群,罹患各種疾病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而適度超重的體重,更容易扛過疾病的傷害,更容易達到長壽的目的。
所以年紀大了,要註意控制體重,但也不必太苛刻!
那麼,我們該怎麼了解自己的BMI值呢?
算算你的BMI值!
BMI即身體質量指數,是與體內脂肪總量密切相關的指標,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反應身體因超重而面臨心臟病、高血壓等風險。
對於BMI值,世界衛生組織曾定下了全球標準。不過,亞洲人和歐美人屬於不同人種,WHO的標準不是非常適合中國人的情況,為此有了中國參考標準:
BMI分類 |
WHO標準 |
亞洲標準 |
中國參考標準 |
相關疾病危險性 |
偏瘦 |
<18.5 |
<18.5 |
<18.5 |
低,但其它疾病危險性增加 |
正常 |
18.5~24.9 |
18.5~22.9 |
18.5~23.9 |
平均水平 |
超重 |
≥25 |
≥23 |
≥24 |
|
偏胖 |
25.0~29.9 |
23~24.9 |
24~26.9 |
增加 |
肥胖 |
30.0~34.9 |
25~29.9 |
27~29.9 |
中度增加 |
重度肥胖 |
35.0~39.9 |
≥30 |
≥30 |
嚴重增加 |
極重度肥胖 |
≥40.0 |
|
|
非常嚴重增加 |
△表格來源:好大夫在線 張敬東
可以計算下自己的BMI值。
除了BMI,腰圍也不能忽視!
腰圍,其實反應著你的腹部脂肪多少。一大堆的專業研究數據表明,腰圍越大的人,高血壓、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都比正常人要高。
60歲以後稍微超重可以,但是別都是脂肪胖在肚子上!
如果腰臀比男性>0.9,女性比>0.85,專業的說法就叫腹部脂肪堆積。
拿軟尺量一量你全身最窄部位的腰圍和最寬部位的臀圍,精確到1mm,然後算腰、臀比。
男的腰圍大於等於90cm,女的腰圍大於等於85cm,就算肥胖了。
保持長壽體重,做好4點!
▌1.年齡大更要有肌肉
年紀大了,體重可以超點,但肌肉別少太多。
從30歲左右開始,如果不鍛煉肌肉,肌肉纖維就會慢慢丟失,到75歲時就會丟失一半。而人的代謝基本上都是發生在肌肉,吃進去的東西要轉化成糖,最後肌肉活動會把這個糖給燃燒掉。
所以,鍛煉是很有必要的。運動鍛煉一定要堅持,至少每天半個小時以上,一周最好是三天以上,至少要有五天的時間。要有些比較強的運動鍛煉來保證肌肉,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活形態的體能運動最多,而久坐這類靜態運動應該最少,每周要有肌肉訓練、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
▍2.年紀大更要會吃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天食用烹調用油為25-30g,相當於普通的白瓷勺2勺半-3勺左右。但如果家人中有超重或肥胖、血脂異常等症狀時,其攝油量還應適當減少到20克左右。
可以選擇不同的油脂搭配,其中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比例最好達到1:1:1。
一般各種油脂烹飪方式有:
▌3.年紀大更要揉揉腹
中醫認為,經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發熱,不但能讓人體自動調集脂肪來禦寒,還能養元補氣、滋陰培陽。小腹常溫,元氣充實,減肥就會成為一件很容易的事。
而且,不少年紀大的有便秘的困擾,或者消化不好的困擾,而揉腹還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胃部動力。
方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先按逆時針方向揉,後按順時針方向揉。揉的次數最低以36遍起,或36的倍數也可以。力度要適中,如果能把腹部的軟組織帶動起來更好。
▌4.年紀大也要重睡眠
缺乏睡眠會擾亂身體的代謝功能。因為休息時人的部分器官開始工作,經過人體肝臟的血液是平時的7倍。這個時間段是肝臟代謝脂質最高效的時候,要是這時不睡覺,就會導致體內的脂質不能很好的代謝消化。
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建議保障7至8小時的睡眠,其實老年人真正睡眠時間並不比年輕人少,只是夜間的睡眠時間減少了,因此增強睡眠質量是首要。
老年人應保證生活作息的規律、切忌亂吃藥,尤為重要的是保證心態的良好,可多做深呼吸,白天適當活動,有利於促進夜間的睡眠質量。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