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5, 2018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若愚分享
南懷瑾先生的“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如何解釋?何謂“道為骨”?


南懷瑾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其出版代表作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三十多本,並被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總論儒釋道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麺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




論儒家

“儒”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人

“儒”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人,所以在“人”字旁邊加一個需要的“需”字,便成了儒。

我們再看“佛”——“弗人”,不是人,是超人。“仙”——“山人”,有如高山流水。

“需人”則是人類需要他,社會當中不可缺少的人,這就是“儒者”。

《論語》是傳統文化的門戶

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首先必須要了解儒家的學術思想。要講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學術。要講孔子的思想學術,必須先要了解《論語》。

孔學和《論語》的價值

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

當年我讀四書五經,都是要背的。小朋友們要放學了,心裡高興,一邊嘴裡唱著一邊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

這樣讀書,心裡會記住,一輩子忘不了。想起來的時候心裡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講道德的人最可愛

孔子提倡仁,提倡孝,提倡道德,因為大家都用手段。譬如現代人們流行的一句話,常說“你少用手段”,尤其這六七十年來,每論團體或個人的經驗,玩手段的一個比一個高明,誰都玩不過誰,玩到最後還是個笨蛋。

所以還不如規規矩矩、誠懇的好,如果把真正的誠懇當作手段,這個手段還值得玩,這也是最高明的。只有老實人最可愛,講道德的人才是最可愛,最後的成功還是屬於真誠的人,這是千古不移的道理。

身心修養是做一個人的根本

不論你是什麼職業,什麼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為基本修養的。這是中國的教育根本。

《大學》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


孔子為什麼稱“素王”

學術思想的威權,它雖然不像歷史上帝王治權那樣有赫赫事功的寶座,但是它卻在無形之中領導了古今中外歷史的趨向,而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

過去中國的文化界,尊稱孔子為“素王”,也便是內涵有這個觀念。

孔子和孟子絕不迂腐

孔孟思想並不是那麼迂腐複古的!大家一提到了孔孟思想,好像就是複古,所以都是沒有讀通孔孟思想的書!

你翻開《孟子》看看,孔子是“聖之時者也”,他是主張跟著時代走的。孔子在《易經》上說“與時偕行”,要把握時代,也就是跟著時代的腳步走才可以。

孔、孟之教開的藥方,是真對症的

我一生親自看到好幾個白手成家發財成巨富的大老板們,死後的狀況,兒女們停屍不葬,鬧著打官司、爭財產,還背地罵爸罵娘的多著呢!

因為我看得太多了,更相信孔、孟之教開的藥方,是真對症的。可惜我國我民不肯吃藥,所以長在病中,只有莫奈他何之嘆了!

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

今後的中國文化,要學儒家的品性,我們做人做事不能不學儒家的道理。

中國文化的十六字心法

現在我們討論《孟子》最後一章《盡心》,這是孟子整個學術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孔孟心傳,是構成中國文化中心思想之一。

這一貫的中心思想,絕對是中國的,是遠從五千年前,一直流傳到現在的,沒有絲毫外來的學說思想成分。

所以後世特別提出,中國聖人之道就是“內聖外王”之道的心傳。歷史上有根據的記載,是在《尚書大禹謨》上,其中有帝舜傳給大禹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一兩千年之後,到了唐宋的階段,就有所謂的“傳心法要”;這是佛學進入中國之前的一千多年,儒道兩家還沒有分開時的思想。當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因為得道;那時所謂道的中心,就是“心法”。

內聖外王之道

中國道統,是人道與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與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開。

出世是內聖之道,入世是外用,能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具體的事功貢獻於社會人類,這就是聖人之用。

所以上古的聖人伏羲、神農、黃帝,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共祖,他們一路下來,都是走的“內聖外王”之道。

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譬如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麼辦?前途怎麼樣?沒有錢怎麼辦?沒車子坐怎麼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論道家

“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


名和利都是假的

世界上的人,就是為了名與利。我們仔細研究人生,從哲學的觀點看,有時候覺得人生非常可笑,很多非常虛假的東西。

像名叫張三或李四的,只是一個代號,可是他名叫張三以後,你要罵一聲“張三混蛋”,那他非要與你打架不可。

事實上,那個虛名,與他本身毫不相干,連人的身體也是不相干的,人最後死的時候,身體也不會跟著走啊!

利也同樣是假的,不過一般人不了解,只想到沒有錢如何吃飯!拿這個理由來孜孜為利。古人有兩句名詩:“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拋。”名利在世界上是最嚴重的,世界上能有幾個人拋去不顧呢?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

老子講“無為之治”,“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為”是包含一切,“無形無象”,靜態達到天下太平,是這個“無為”。

所以“無為”也包括一切的“有為”。老子五千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生活,能慢一步蠻好的

生命的原則若是合乎“動之徐生”,那將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為,能慢一步蠻好的。

我們的壽命,欲想保持長久,在年紀大的人來說,就不能過“盈”過“滿”。對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訴他們,應該少講究一點營養,“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該適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過了頭,那麼保證你適得其反。


如何做大事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經常引用曾國藩的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因為曾國藩深懂老子的道理,深懂道家。

也有的人說只看大處,不必斤斤於小處;當然做事不能斤斤計較於小的地方,要顧全大局。

但小處也要注意到,因為“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小的、不相干的事,常常會產生大批漏。甚至於養生之道,也是如此。

正統的道家是不出不入、也出也入。

出世之學站在超越物理時空之外,道家是兩面都通的,他始終站在中間,在中國的文化與政治中起著很大作用。

當時代、社會、國家出問題的時候,他出手了,所以救時代、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把亂世變成太平,把走邪門歪道的撥回來變成正道。

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叫“高士”,他們“別走一路”,有“高士”的傳記。宋朝以後變個名稱叫“處士”,“處士”是不出來的,隱在旁邊,也就是“隱士”。

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讀書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到清朝為止二十六部歷史,這種人物並不少,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影響。這一點同老子《道德經》有絕對的關系。

道隱於小成

道,本來是天下的公道,無所不在,到處都存在,無古今,無中外,無來去,無生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但是既然這個道存在,我怎麼不能悟道呢?因為“道隱於小成”之故。一般人智慧小,度量又小,心想那個道啊,一定打坐起來,頭頂像電燈泡一樣放光,或者身上會搖起來,再不然會跳起來,再不然有天眼通,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小玩意來了,大道反而隱了。

道隱於小成,所以你永遠不能了解大道。

逍遙,就是超然於物外

在道家的觀念裡,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只不過是裡面的“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個能“化”,能“化”的是誰呢?把那個東西抓到了就得道了,就可以逍遙了,不然我們終是被“化”的,受變化而變化,做不了變化之主,造化之主。

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夠超然於物外,超出了萬物的範圍以外,所以莊子告訴我們‘物化”的自在。

靜為什麼重要

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

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就是恢複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

心境要空

修道有成的人,腦子是非常清明空靈的。如同山谷一樣,空空洞洞,到山谷裡一叫,就有回聲,反應很靈敏。為什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反應會那麼靈敏?因為他的心境永遠保持在空靈無著之中。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莊子所說:“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整個心都被蓬茅塞死了,等於現在罵人的話:“你的腦子是水泥做的,怎麼那樣不通竅。”

整天迷迷糊糊,莫名其妙,豈不糟糕!心中不應被蓬茅堵住,而應海闊天空,空曠得纖塵不染。道家講“清虛”,佛家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這時候的智慧自然高遠,反應也就靈敏。


人生最大的也是最後的問題 
 
生死問題是人類根本問題,沒有人不懷疑它,沒有人不怕它。

我們明了“道”的現象、“道”的作用,就知道我們本身的生命也是“道”所生,死亡也是回歸到“道”的懷抱裡去,那麼我們就對生死往來的現象無所謂了。這個稱為出世。

生之與死,為生命之一變遷耳。言其整體,則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生命變遷,如波分水合。

故稱生死者,為分段式之變遷也。然當此生命旋轉不停於輪回之間,誰為之主宰歟?曰:無主宰,非自然,乃因緣之所生。

 “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修道想成神仙,沒有另外一個法子,只要一切煩惱痛苦都丟掉放開,永遠高興,這樣才會修成神仙。會不會成為神仙不管,至少可以冒充神仙,活得很快活。對啊!這一笑就好了。


心如止水

莊子借孔子的嘴講出來,“人莫鑒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

“而鑒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

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

我們人的思想的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


論佛家

真正的佛學在中國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


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據,佛學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國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確的。

佛法最基本的四句話

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每次念到這四句話,我個人都會感到慚愧,能夠做到多少,實在是沒把握。

諸惡莫作’已經太難了,這還是消極地行善;‘眾善奉行’是積極地行善,真菩薩行一定要做到。


佛家只說兩個字——無常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遠貪求永恒,想永遠保持存在,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

所以佛告訴你,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合會終須別離……那是必然的道理,這是大原則。

成佛的境界

成佛是什麼境界?無取無證”,學佛很難吧!你還以為真有所得呀!一般世間凡夫學佛修道都是以有所得之心在修,那麼,不修行不做功夫行嗎?搞不好落入畜生、地獄之中。

《心經》也告訴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你修了一萬年,不增,沒有多一點;你不修它,它少了沒有?沒有,不減。

上天堂,它沒有變成純凈一點;下地獄,它也沒有變得汙穢一點;不垢不凈。下地獄受苦,誰在受苦?自性曉得在受苦;上天堂享福,誰在享福?也是自性知道在享福。

我們一般人都在苦、樂、憂、喜的感受中,苦、樂是屬於生理的感受,憂、喜是屬於心理的感受。捨,都把它空掉,若能把苦、樂、憂、喜的感受都空掉,那就是不苦不樂,就是極樂。


《金剛經》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佛教、佛學、佛法

佛教、佛學、佛法這三個範圍不同,我佩服的、皈依的、信仰的,是佛法。佛教是個宗教,到廟上修個佛像,拜拜,這是宗教。

真正的佛教反對拜偶像,佛反對拜偶像,是後世把他供起來的……你問我信仰什麼,我信仰睡覺。就像剛才第一位先生問的“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不受拘束。


學佛就是為了破除魔障

學佛就是為了破除魔障,人生到處是魔,開眼閉眼都是魔。羅漢在中文的意義是殺煩惱賊,翻成殺賊不是太高明,所以還是用羅漢。

人生有四種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第一個煩惱魔我們就解脫不了。

可是要注意,佛學說人生是煩惱的,煩惱不是痛苦,比痛苦輕,討厭就是煩,覺得頭痛就是惱。

人生隨時隨地有煩惱,這是個魔障。魔字在古代是用磨,就是磨練之意,到了隋唐以後把磨字下面換成了鬼字,這下子糟了,磨變成了紅眉毛綠眼睛的魔了。

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

而佛法在哪裡呢?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所以轉煩惱就成菩提。你求沒有煩惱,那就不能作佛事。


佛法的標記是蓮花,天主教的標記是十字架(其實是卍字拆開來的,也是個圓圈拆開的),回教的標記是半個月亮。

蓮花的特性是它不長在亁凈的地方,那泥巴越臟,蓮花長得越好。它另一個特性是花果同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花一開就有蓮蓬,蓬中就有蓮子。

學佛的人常想走清高的路線,但是清高是不能成道業的。所以菩薩要入世,進入煩惱圈子去鍛煉自己,才是佛道。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最平凡

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學、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密;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這也等於老子說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極點,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偉大。

世間法就是佛法

因為佛講這個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學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

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成佛的那個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並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這一點要特別了解,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會一下蹦出來開悟,很多人都有這個錯誤的觀念。

佛告訴你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一切世間的學問、智慧、思想,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啊!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這樣才可以學佛。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羨慕他人。

真正的佛學講因果報應並不是迷信的話,而是一句很科學的話。你昨天罵了人家,當時人家對你笑笑,心裡已經有了仇恨,有機會他一定會報答你的,不會客氣。這就是因果,這就叫做孽。


佛眼看世間,一切眾生皆在病中

病從何來?病從孽生。每個人的因果報應不同,身體健康情況都不同,有些人天生身體健康,到了七八十歲,還步履輕便,精神奕奕;有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在病中即愁中;

另有些孽力重的人,沒病還自認為有病,到處求神問蔔找藥吃。孽從哪裡來?孽由心造。換句話說,要如何才能身心無病呢?很簡單,發清凈心,就可以遠離諸病。

精選國學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