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慧分享
前段時間,小博被同事“安利”了一檔節目《超腦少年團》。在看節目的時候,被一位爸爸暖到了。
節目中,小男孩高培淇年紀最小,實力卻非常強,是個有著超級大腦般的“別人家孩子”。雖然他一路過關斬將,但最後還是輸掉了比賽,男孩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這時候,暖心的高爸爸上線了,“培淇,我覺得這次來已經很開心了。在家裡咱們也常說,勝利就像糖果,吃多了牙會壞的。失敗呢,就像藥,能治好你的病。加油吧!”說著,高爸爸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高爸爸的一番舉動,讓主持人感慨萬分:“中國幾千年,一直在說嚴父慈母。我看現在的爸爸們,一個比一個溫柔,遞紙巾的、流淚的,一般都是爸爸。媽媽們卻一個比一個剛毅。”
“嚴父慈母”是中國傳統教育方式對父親和母親的家庭角色定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主張父親扮“黑臉”,母親扮“紅臉”。
而如今,這種角色定位在很多家庭中似乎已經發生了調換,媽媽成為了嚴格約束孩子行為的“嚴母”,而父親則越來越開明和寬容,成為了“慈父”。
為什麼“嚴母慈父”越來越多?▶
看到這裡,可能家長們也想知道,為什麼“嚴母慈父”越來越多。在專家看來,這主要和很多爸爸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孩子有很大關系。
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認為,“嚴母慈父”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01
由於各種原因,多數家庭教育、撫養下一代的任務落在了母親肩上,女性也就不得不板起面孔成了“嚴母”,而沒時間管孩子、在媽媽責罵時心疼孩子的爸爸便成了“慈父”。
02
男性勇敢、獨擋一面的精神削弱了,“因為看到丈夫強硬不起來,妻子就必須狠下心腸。再加上女性的心思大多比較細膩,對孩子的要求較嚴格、期望值也高,所以不知不覺就成了嚴母。”
但同時,沃建中認為,這並非好事。
“嚴母慈父的教育對性別特征的形成有負面影響,既不利於男孩培養男性魄力,也不利於女孩認知男性的陽剛與理性……所以,現代社會仍需要強調嚴父慈母,由男性扮演家庭權威的角色。”
此外,在“嚴”和“慈”之間,父母還要多溝通,達成一致,不能一個單嚴,一個單慈。
比如 ▶
有的孩子晚上貪玩不肯睡覺,他發現求爸爸可以晚些睡,求媽媽沒用,長久如此,孩子就知道“爸爸會滿足自己”。孩子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時間久了,父母的教育威信就會逐漸被孩子對利益的權衡所取代。
若孩子說不想早睡,那媽媽最好問一下“你爸爸的意見是什麼”。同時,無論誰扮演“和事佬”,不僅要安撫孩子,還要告訴他為什麼,解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嚴≠粗暴 慈≠溺愛 ▶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
“嚴”,並不是非要用打、罵的粗暴方式對待孩子,而是指態度和要求的嚴格。給孩子一個底線原則,不能碰;
“慈”,並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給孩子愛的教育。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盡情綻放。
不管誰嚴誰慈,兩者管教的側重點也不相同:
嚴格型的母親通常在學業上和行為上要求比較嚴格且細致。
嚴格型的父親通常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原則性很強,會抓大放小。
嚴父慈母 VS 嚴母慈父
專家這麼說
01
▶ 李玫瑾教授
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說,在現代社會中,父母教育孩子建議采用嚴母慈父的方式。
媽媽做一個“嚴”母。建議媽媽們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放手,要學會“和善而堅定”的教育方法,要有自己的原則。
爸爸做一個“慈”父。第一,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爸爸可以教孩子一些方法;第二,爸爸有力量,但是爸爸不亂用自己的力量;第三,爸爸非常理性,有原則。
02
▶ 潘綏銘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潘綏銘教授指出,孩子,尤其是男孩,從很小起就容易崇拜父親的形象、能力和權威。因此,由父親來主導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自立能力,比較符合孩子的心理基礎。
從孩子一生下來,母親就日夜陪伴和照顧,他們已經習慣於從母親那里獲得關懷,由母親來主要負責培養孩子的豐富情感、道德意識和心理調節能力更合適。
嚴父慈母 VS 嚴母慈父
網友這麼說
網友“教主”:慈母多敗兒,父慈子孝。這就是答案!
網友“洋里”:所謂要做到嚴母慈父,只是與傳統父母教育方式(嚴父慈母)對比之下,得出的結果。無所謂父親母親,最重要的是兩方都要做到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原則、講道理、有耐心等。
網友“Kevin”: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媽媽很強勢的家庭,大部分的小孩都有很多的問題!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內心都比較自卑,不自信!當然我說這句話不是絕對,是大概率的現實!
網友“窮媽育兒”: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不存在刻意的誰要嚴格,誰要做慈祥角色。真正的育兒應該是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陪伴孩子,了解孩子本來的樣子。
網友“重心出發”:教育孩子必須父母步調一致,該嚴格的地方,大家都要嚴格,該寬容的就都寬容。如不一致,孩子就會鉆空子了。
那麼,各位家長,
你們贊成哪一種教育方式?
是“嚴父慈母”
還是“嚴母慈父”
歡迎評論區留言
說出你的看法吧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