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0, 2016

食療醫藥-諾獎得主沃森:維生素片不僅無益,反而致癌,是個殘酷騙局

漢源分享
諾獎得主沃森就曾在《新科學家》上撰文稱,認為很多研究顯示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反會升高癌症和糖尿病風險。
 
▲最近幾年,將維生素補充劑當作保健品成了國人追逐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在地球另一端,歐美學界最近正掀起一股“討伐”維生素保健品的熱潮。諾獎得主沃森就曾在《新科學家》上撰文稱,認為很多研究顯示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反會升高癌症和糖尿病風險。

導讀 

主流醫學界已經對“維生素熱”有了明確的結論:健康成人服用維生素補充劑不但無益甚至有害。而面對國內仍舊瘋漲的維生素補充劑和保健品市場,也是時候給它降降溫了。

1  歐美權威醫學雜誌認為,“所謂維生素保健熱就是浪費錢”

自誕生之日起,學界對“健康人服用維生素保健”的質疑就從未間斷。時年85歲的諾獎得主沃森就曾在《新科學家》上撰文稱,認為很多研究顯示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反會升高癌症和糖尿病風險,而質疑的聲音並不止於此:

2013 1217日,美國《內科醫學年鑒》又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做“夠了!別在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上浪費錢了(Enough is enough: Stop Wasting Money on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旗幟鮮明的表明了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對健康的、營養均衡的人沒有好處。

事實上,除了少數科學家外,多數科學家並未對維生素補充劑“狂熱”。早在1942年,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者就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發表過一篇題為《維生素用於感冒預防》的論文。作者得出的結論是 “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單一的維生素C 、或者單一的抗組胺藥物、或者維生素C加抗組胺藥物會對上呼吸道感染的持續時間或嚴重程度有任何重要影響。”

2002年,荷蘭研究人員向600多名誌願者提供了複合維生素或安慰劑。還是一樣、沒有差別。在一篇綜述性論文中,發現至少已經有15項研究表明、維生素C無法治療感冒。而無論是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美國兒科科學院、美國醫學協會、美國飲食協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人類營養中心、還是美國衛生與公眾福利部都不建議補充維生素C用於預防或治療感冒。

201312月,美國疾病預防系統回顧了從2005年至2013年共達27個,參與人數超過40萬的,關於維生素補充劑與疾病預防的臨床研究後,得出結論:沒有證據顯示維生素補充劑能降低任何死亡率,也不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或者癌症。

此外,《內科醫學年鑒》的一篇論文還表明,在一項長達12年的研究中,對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男性人群,長期每天使用多種維生素並不能改善認知功能。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健康成人將維生素補充劑當作保健品不但不補身,反而有風險。

時任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尼斯大學內科教授別拉科維奇,就和幾位歐洲的研究人員在《柳葉刀》雜誌發表文章,稱他們對170000名維生素服用者的14次試驗綜合分析後發現,服用維生素的人比不服藥的人,患食道癌的風險要大一些。而如果把1990年至200510月間國際上發表的68項研究分為類,總體上看,長期服用維生素E的人死亡率會增加4%,長期服用β胡蘿蔔素的人死亡率會增加7%,長期服用維生素A的人死亡率會增加16%

2005年,發表於《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的一項研究對通過對服用高劑量維生素E來預防癌癥的9000多人進行評估,發現維生素E服用者比不服用者更容易患上心臟衰竭。2007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觀察了11000人,其中一些人服用複合維生素,另一些未服用。結果發現服用複合維生素的比不服用的死於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高出一倍。

2013年底,《內科醫學年鑒》回顧了目前所有的關於維生素補充劑的大型的雙盲實驗結果,並認為證據已經很充分。絕大多數營養補充劑不能預防疾病或者延遲死亡,沒有值得信服的醫學證據支持普通人群服用維生素補充劑或者礦物質補充劑,尤其是複合維生素。普通人群應該避免服用,因為對他們來說服用的效果弊大於利。

甚至連制藥商輝瑞自己也稱複合維生素的主要目的僅在於幫助人們彌補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不足的情況,而不是為了診斷、治療、治愈或是預防任何疾病。《華爾街日報》文章的標題更是直接發出質問:“維生素熱該結束了。”

2  在不間斷的質疑聲中,維生素補充劑保健又是如何形成熱潮的

維生素補充劑能被視為“健康補品”追捧有其先天優勢。

與很多保健補品常常以傳統當做由頭不同,維生素對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性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而這些科學證據也就成了維生素補充劑保健作用的“理論基礎”:

一方面:維生素為人體必須,對方方面面的生理功能有不小的作用。

顧名思義,維生素就是指那些對維持生命有作用且必需的微量元素。從保護視力的維生素A到維持血紅細胞健康的維生素B12再到能保持骨骼和牙齒健康的維生素D,可以說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方方面面都有維生素的參與。

另一方面:很多種類的維生素人體並不能合成,缺乏可引發嚴重後果。

很多種類的維生素類似必須氨基酸,很多情況下人體不能自主生成。而一旦嚴重缺乏某種維生素,往往還會產生疾病。舉個例子:在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使用蒸汽動力磨坊機加工稻谷,褪去其富含維生素的外殼。白米飯變得越來越普及,一種叫做“腳氣病”的疾病也因此盛行。腳氣病使人的雙腿失去知覺,行走出現困難。

而後,在機緣巧合下,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發現麩皮中含有生命所必須的物質(維生素B1),並對腳氣病有效。他還因這項研究獲得了192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1912年,波蘭出生的化學家Casimir Funk將這種化合物稱為“重要胺”(vital amine),維生素(vitamin)就是由此而來,而其對健康的作用也漸漸得到重視。越來越多的缺乏維生素與疾病的關系也被發現,如缺乏維生素D會導 致佝僂病,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敗血症,而缺乏維生素A會引發夜盲症等等。

最後,由於人體必須維生素種類很多,要在食物中均衡獲取並不輕鬆。

雖然對人體正常生理機能有重要作用,且缺乏會產生嚴重後果,但由於某些特定的維生素往往僅在某一類食物中存量豐富,所以想要均衡獲取維生素並不輕鬆。

來自英國國民衛生服務官方網站(NHS Choices)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章節便比較詳細的羅列了各種維生素及其所富含的食物:維生素A往往存在於綠、黃色蔬菜和乳制品中,B族維生素多存在於肉類和雞蛋中,維生素C更多存在於水果之中,而維生素E則需要從堅果以及種子中獲取。

總結來看,維生素是人體必需卻難以自身合成,想從食物中均衡攝取需要保持食物的豐富性,也並不輕鬆,而這些也成了維生素補充劑能被視為保健品的基礎。

維生素補充劑能在全世界形成“維生素保健熱”還有後天機緣。

1970年代,一位諾獎得主大力吹捧使維生素以“健康補品”的角色為人所知。
維生素補充劑被從治療嚴重營養不均衡或某種疾病的藥物,變成人盡皆知的“補品”這其中的變化絕對繞不開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化學家鮑林(Linus Pauling)。用《大西洋月刊》采訪的費城兒童醫院的傳染病專家保羅·奧菲特(Paul Offit)的話說,如今全球這場全民對維生素補充劑的狂熱迷戀或許都可以追溯到他的身上。

鮑林分別因對化學鍵本質的研究以及蛋白質的結構研究為學界所知。1961年他還出現在《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專輯封面上、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與在化學領域不同,鮑林對維生素的大力推崇卻引發爭議不斷。鮑林於1970年出版了《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一書,提出每天服用維生素1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1979年,鮑林又與他人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維生素C》一書,建議每個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而他自己每天的服用量是12000毫克(最高峰時為18000毫克,為推薦攝入量的數百倍),因為他 “相信這種簡單的方法將十分顯著地改善癌癥治療的結果”。

▲諾獎得主鮑林瘋狂的迷戀大劑量補充維生素

然而鮑林的觀點一直受到質疑。當時美國衛生基金會就告誡公眾:每天服用1000毫克以上維生素C能預防感冒的說法證據不充分。美國醫學協會也發表聲明:維生素C能預防或治療感冒,維生素C抗癌的作用都未經證實。

但盡管如此,鮑林的書還是十分暢銷。平裝版印於1971年與1973年。三年後發行名為《維生素C、普通感冒和流感》的增補版、承諾可以預防正被預警的流感疫情。與此同時維生素C的銷量呈現兩倍、三倍、四倍的飆升。藥房庫存供不應求。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有5000萬美國人聽從了鮑林的建議。維生素生產廠商甚至將其稱為“Linus Pauling(鮑林)效應”,並因此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鮑林並未善罷甘休。緊接著、他聲稱如果將維生素C 和大劑量維生素A25000國際單位)、維生素E4001,600國際單位)以及硒和β-胡蘿蔔素一起服用、則不僅可以預防感冒和治療癌症、還可以治療幾乎所有已知人類疾病。當艾滋病病毒於20世紀70年代出現在美國時,鮑林也聲稱維生素對其有效。

在一些科學家和廠商鼓吹下,維生素補充劑保健最終成了百億美元產業,中國也追隨其中。

199246日,《時代》發表封面文章,封面畫面上滿是五顏六色的藥片和膠囊,文章宣布:“維生素的真正威力:新的研究表明維生素可能有助於對抗癌症、心臟疾病以及衰老的侵襲。”這篇由阿納斯塔西婭·托菲克西斯撰寫的文章與鮑林缺乏根據的、被證實為錯誤的“大劑量維生素奇跡”觀點遙相呼應。托菲克西斯在文中寫道:“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懷疑、傳統醫學對於維生素以及礦物質作用的看法太過局限。遠超通常推薦量的大劑量維生素可以預防諸多疾病、包括先天性缺陷、白內障、心臟疾病和癌症。更加激動人心的是、維生素可以延緩衰老的侵襲、這無異於一道曙光。”

▲美國藝人凱蒂·佩里曬出了自己的“維生素藥丸”餐引發爭議

看到文章後,維生素廠商的遊說團體、國家營養食品協會(NNFA)緊緊抓住了這次機會,他們甚至把《時代》的文章稱為“這個行業的分水嶺事件”。由此,“複合維生素是保健品”這一有少部分科學家和行業拋售給美國人、在主流科學界從未得到任何數據支持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僅在美國,根據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進行的一項全國健康調查顯示,1988年至1994年還只有30%的人服用維生素補充劑,到了2003年至2006年間,這個數字 上升到了39%,所有的營養劑使用人群從42%上升到了53%2010年美國的補充劑(包括維生素以及其它補充劑)市場甚至擴張到了280億美元,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而在全球看,僅維生素產業(不包括其它補充劑)2012年銷售額也達到了234億美元,較2011年提高了3%。複合維生素的銷售額當年更是增長了2.5%,達到142億美元。中國的情況也不例外,中國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補充劑市場在最近幾年一直在增長。根據英敏特的研究,在2007-2012年 間中國維生素和礦物質市場總銷售額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了13.7%,從2007年的113.6億元人民幣飆升到2011年的190億元人民幣。

3  退一步,即便國人營養不均衡,也不該任“維生素補充劑熱”發展

現有的大量研究已經可以證實,對營養攝入均衡的正常人來說,攝入維生素補充劑有害無益,但對營養攝入不均衡的人呢?是不是攝入維生素補充劑更好?
較之很多國家,中國的強化食品並不普及,營養不均衡現象普遍。

在全球看,除少數貧困國家,人們攝取的食物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熱量過剩,營養不足”的現象。以中國來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2012年發表於《營養學報》的《中國成年居民營養素攝入狀況的評價》,目前仍有50%左右的國人硒攝入不足,40%左右鎂攝入不足,80%左右維生素B1B2攝入不足。

▲因極端貧困引發的營養不良才會采用維生素補充療法

而相比之下,美國的情況就要好一些,究其原因,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丹麥等國家,在食物中已強化添加部分微量元素的“強化食品”的普及要遠好於中國。實際上,早在194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根據當時國內患腳氣病和貧血癥者較多的情況,作出在小麥粉中添加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鐵質等的規定。現在美國一般的小麥粉和面包粉都添加強化劑。因此,中國的情況還和歐美有些微的不同。

但即便如此,不分青紅皂白的使用維生素補充劑也不是一個好選擇。

由於強化食品種類少,國人的營養不均衡,特別是部分微量元素攝入不足情況是十分普遍的。但即便如此,對於這些營養不均衡的人來說,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保健品也不是最佳選擇。

因為前面提到了,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過量服用某類維生素會增加健康隱患。對於這類營養不均衡的人來說,咨詢醫生後,有針對性的補充某一類營養素和食物相較於服用維生素保健品、特別是複合維生素保健品,是更劃算且科學的選擇。(比如孕婦針對性的補充葉酸,骨質疏松患者針對性的補充維生素D等等)

在中國,確實有相當比例的人存在營養不均衡,且強化食品種類並不豐富的情況。但維生素補充劑所面臨的問題,更多時候仍然是需要補充的人負擔不起或不了解,而不需要補充的人,過量使不僅無用甚至還有害。

主流醫學界已經對“維生素熱”有了明確的結論:健康成人服用維生素補充劑不但無益甚至有害。而面對國內仍舊瘋漲的維生素補充劑和保健品市場,也是時候給它降降溫了。■

來源:騰訊今日話題

五味學苑
             

1 comment:

  1. 我是一个不很聪明之人,但我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肚子锇找饭吃,袋里设钱找工作,身体缺什庅就补充什庅。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