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兵頭
「兵頭」是英國殖民時期港人對港督的稱呼,因為香港開埠初期,港督是兼領兵的,所以乃兵隊之首,就叫「兵頭」。中環的動植物公園俗稱「兵頭花園」,因為它面向著當時的港督府。
蘇蝦
「蘇蝦」的本字是「臊孲」(讀作蘇鴉) , 「臊」是指初生嬰孩身上的那種氣味;「孲」在《集韻》的解釋是「赤子」,意思為嬰孩。後人以為「臊孲」是指嬰孩蜷伏如「初生之細蝦」,故讀作「蝦」,「臊孲」亦因而誤寫為「蘇蝦」。
空心老倌
意指金玉其外、外強中乾的人。「空心」其實是指外表富貴卻沒有錢,一般都是騙子。「老倌」一般指裝模作樣的男人。
事頭婆
從前要做一件「事」或一筆生意,必須由老闆帶「頭」做起,所以男老闆通常被稱為「事頭」,是東主的意思。而男老闆的老婆或女老闆便被簡稱為事頭婆,意指能作出最終決定及擁有話事權的女老闆。
壽星公
壽星是一個可以令人長壽的神仙,因為壽星和長命有關,所以以前中國人會經常稱呼年齡大的老人家做壽星。後來演變成稱呼當天生日的小朋友做壽星女、壽星仔,壽星公則泛指當天生日的人。
包租婆
源於廣東話,是指出租自己的房子或住宅單位來獲得報酬的女性,是租賃户對女房東的稱呼,於2004年周星馳電影《功夫》上映之後再度流行。
西裝友
這個詞字面翻譯為「穿西裝的男子」。20年代香港,只有洋貨買辦、留學生、英文書院教師和公務員才會穿西裝。那時造一套西裝價錢昂貴,由百多元至幾百元,但其時藍領工人每月只賺幾十元。隨著「先敬羅衣後敬人」的觀念於香港盛行,不少人就算窮到身無分文都要穿西裝。
【飲食】
白粥、油炸鬼
白粥配油炸鬼是傳統的廣東早餐。有些行內人習慣稱白粥為「靚女」,因為上好的白粥,以絲苗白米明火煮數小時而成,再加入腐竹等食材,令其更軟滑,有時亦會加白果調味。油炸鬼是一種長條形的油炸麵食,口感鬆脆有韌勁。油炸鬼在廣東、福建又稱炸麵,潮汕等地的方言又稱油炸粿,而 北方亦稱餜子。
中國南宋時期,奸臣秦檜殺害抗金將領岳飛。相傳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西湖一所燒餅鋪內,一位叫王小二的夥計收到此消息後深感不忿,遂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製到麵團上,並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麵團背靠背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邊炸邊大叫:「大家快看油炸檜啦!」吸引到不少人上前湊熱鬧和購買。油炸檜很快便傳遍整座臨安城,後來油炸檜的製作工序簡化,直接把兩條麵團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熟,成為現今常見的油炸鬼。
中國南宋時期,奸臣秦檜殺害抗金將領岳飛。相傳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西湖一所燒餅鋪內,一位叫王小二的夥計收到此消息後深感不忿,遂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製到麵團上,並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麵團背靠背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邊炸邊大叫:「大家快看油炸檜啦!」吸引到不少人上前湊熱鬧和購買。油炸檜很快便傳遍整座臨安城,後來油炸檜的製作工序簡化,直接把兩條麵團粘著並放在滾油鍋裏炸熟,成為現今常見的油炸鬼。
砵仔糕
砵仔糕是一種傳統廣東小吃糕點,也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砵仔糕放在小砵內蒸熟,吃的時候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串起來吃。常見的砵仔糕以黃糖及粘米粉為主要材料,亦有砵仔糕以白砂糖代替黃糖,有的砵仔糕更加入紅豆。剛蒸好的砵仔糕,香軟暖滑,味道極佳。
叮叮糖
正寫為啄啄糖,一般被誤寫作叮叮糖或丁丁糖,是香港的一種傳統特色糖果,由芝麻、薑及麥芽糖製成。街邊小販在售賣啄啄糖時,需要從鋅盆中鑿碎,即啄碎,啄啄糖因而得名。
飛機欖
甘草欖又稱飛機欖(英語:Aeroplane Olive),最先出現於廣州,之後在香港亦有發售。甘草欖形如橄欖,用鹽及甘草等藥材醃製而成,甘草味濃,酸中帶甜,不易變壞。在1950年代至 1970年代,甘草欖的流動小販斜背著欖型的容器,在民居街上沿途叫賣。因當時的唐樓只得數層,買家從陽台扔錢給街上的小販,而小販則向上將甘草欖扔給買家,訓練有素,如放紙飛機一樣,因此有飛機欖的別稱。
細蓉 (雲吞麵)
廣東地區的雲吞麵在行內稱為「蓉」(粵音「湧」),再按份量分為「細蓉」、「中蓉」和「大蓉」:「細蓉」為1個1両重的乾麵餅配以4顆餛飩。香港受歡迎的麵店有中環麥奀雲吞麵世家、中環黃枝記及銅鑼灣何洪記等。
飛沙走奶 (齋啡)
「沙」即「砂糖」;「奶」即「牛奶」或「淡奶」,一杯咖啡飛沙走奶,就是不加糖不加奶的熱齋啡。推而廣之,「飛沙走奶添石」即是凍齋啡,「石」英文是「Rock」,英文「On the rocks」即加冰,「添石」就是加冰的意思。
【職業】
睇相佬
五、六十年代,在廟街及大笪地等地方,擺地攤替客人占卜風水命相的均稱為「睇相佬」。睇相佬會向着路過閒逛的途人招手,接著會用火水燈照明,幫客人預測運程。
擦鞋小鬼隊
從前舊香港的街道上經常有一群專門幫人清潔皮鞋(擦鞋)的小孩,他們會用不同方法令路人光顧他們的服務。其中一個故事是:當一名美國士兵拒絕接受服務時,他們會將白色的鞋劑倒落他的黑色靴子上,然後快速逃去並消失在附近的小巷裡。士兵因避免遭長官責罵,只好無奈付費光顧擦鞋服務。現在中環戲院里附近仍然有提供擦鞋的師傅,不過已經沒有「擦鞋小鬼隊」了。
打小人
每逢驚蟄(約每年三月初),香港銅鑼灣鵝頸橋一帶會聚集一班婦女打小人。打小人是香港地道的習俗,還可以看作是一種減壓的渠道。婦女們會燃點香燭、坐在木椅上,於一個小小的攤子,祭剪紙白虎,拿出拖鞋或木履把小人打走。打小人時口中亦會唸唸有詞。
【俗語】
擔櫈仔,排頭位
「擔櫈仔,排頭位」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潮流用語,這句潮語其實出自街頭的「公仔書檔」。五十年代,在香港的橫街窄 巷,以出租連環圖為主的公仔書檔開得成行成市,當年小孩沒有太多娛樂,一本精彩的連環圖足以令他們看得津津有味。有些公仔書檔的旁邊擺放了一列長櫈,方便小孩租看,當然,要看得舒適一點,就要多付點錢了。當年,只需一毛錢,便可以租4本連環圖慢慢細閱。不少小孩就是這樣一排一排的聚在街頭看得入神,度過了 許多個下午。
金叵羅
唐代詩人李白有《對酒》詩雲:「葡萄酒,金叵羅。」就是說以金杯盛載葡萄酒。《北史•祖珽傳》記載神武皇帝宴請群臣,席上失去金叵羅,於是下令飲酒的人脫帽索查,結果在祖珽的髻上找回失物。從這個故事中,可知「金叵羅」是一件非常珍貴的飲酒器具,不然不會引人貪念,把它竊取。現代人常用「金叵羅」一詞形容家中受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孩子。
俾貼士
小費的英文名為tips,粵語直接翻譯為「貼士」。它源於18世紀的英國倫敦。當時酒店的餐桌上常放着一隻碗,碗上寫着 「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迅速服務)」,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將會得到迅速而周到的服務。tips取自4個英文字的開頭,而「俾tips」就是付予服務小費。
朱義盛
「朱義盛」為香港一家歷史悠久的平民化仿金飾物、銀器及中式婚嫁用品店舖 - 老實公司的招牌名字「朱義盛」在香港俗語有假貨的意思,老實讓顧客知道貨品為仿金故名。一九二六年開業的朱義盛,位於油麻地新填地街,以售賣廉價鍍金「朱義盛」首飾及令頭髮光滑的刨花油聞名。
大笪地
大笪地是指一大塊空地。香港第一個大笪地是在現時的荷里活道大笪地公園,其後以上環大笪地較為人熟悉。當時的大笪地,與今天的廟街相似,早上一片寧靜,晚上即變得熱鬧。大笪地充斥不同的賣藝者,還有賣武的、耍雜技的,而不同的熟食和小販攤檔,亦教人流連忘返,形成了當年的「平民夜總會」。
食夜粥
話説當年廣東一帶的武館晚飯後還要練功,每晚師母都會準備一煲粥和點心,讓師傅徒弟練功後享用。後來「食夜粥」就用來形容那些學過武功的人。
金漆招牌
20年代前,香港店鋪的招牌是典型的黑色牌板,上面用金色漆油寫上品牌名字或創業者名字。招牌是誠信的象徵,店主會以招牌作擔保,向客人說︰「如果你不滿意,回來擲壞我的招牌吧!」。其後隨著文化變遷,店舖的招牌由掛於門上的黑色木牌,變成伸展出街道上方的彩色燈牌。
朝行晚拆
「朝行晚拆」原為「晚行朝拆」,是形容戰爭中的難民於晚上把床鋪架設起來,早上拆掉。後來,這詞引申至排檔朝早搭架擺檔,晚上便拆掉排檔的經營模式,旺角通菜街(俗稱女人街)排檔正是「朝行晚拆」的例子。
網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