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November 27, 2020

哈佛研究:那些長大後有成就的人 童年都有這個相似處…

 采良分享

作者千尋麻麻

以下文章來源於東西兒童教育 ,作者千尋麻麻……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如果學習好,將來成就少不了。不過,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成年後的職業成就水平高的人,在童年時有一項相似之處:他們從小就會做瑣碎的家務。

在職場中,最重要的思維是如何解決問題,而家務鍛煉了孩子的踏實負責、不畏麻煩的態度,並逐漸內化為一種思維。在日本,學校裡也會提供機會鍛煉孩子的這種品質。由此可見,“承擔責任、踏實做事”和學習知識一樣重要!

周末天氣不錯,約了兩家人一起戶外野餐。吃完午飯,孩子們一哄而散跑遠處玩去了,面前的野餐墊上一片杯盤狼藉。

千尋也想和小夥伴一起去玩,卻被我拉著一起收拾殘局,把用過的一次性碗碟和剩餘食物用事前準備好的環保袋裝好,再丟到附近的垃圾桶裡。這些是她從小就被要求做的事。在我們家裡,自己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最基本的規範。

千尋4歲半左右,吃完飯後,會興致勃勃地學著我們收拾碗筷,那時候她的精細動作發育還不完善,常常是拿著杯子往廚房走的半途中就把杯裡剩餘的牛奶全灑裡,還打碎過好幾次碗。

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幫倒忙”,也一定要給予肯定的態度。因為我只是希望她從參與家務開始,學會承擔起自己作為家裡一分子的責任。

從家務中獲得“承擔責任、踏實做事”的品質,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

很早前我就看過一份哈佛格蘭特研究,研究人員跟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又引入斯坦福大學教授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試圖尋找一個答案:那些成年後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麼相似處?

其中有一項發現,可能90%的家長都沒想到——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較幸福的人,有個重要的相似處: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

關於這點,斯坦福大學教授朱莉解釋說:那些職場中獲得成就的人,都有一種“擼起袖子踏實幹”的思維,遇到問題,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推卸責任,而是我要盡力去解決。這種思維模式不是天生的,是從小形成的。

當我們給孩子講“承擔責任,踏實做事”,這僅僅是一個道理。只有孩子把垃圾倒掉、衣服疊好,將用完餐的碗筷收拾整理到廚房……實實在在地去做這些點滴的家務瑣事,才是把道理變成日常的踐行,慢慢養成習慣,最終內化成一種思維模式。





觀察身邊的家庭,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做家務對孩子很有意義,但重視程度相比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各種興趣還是弱一些,行動上也還停留在“道理懂但踐行少”的階段。

低齡時期,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那麼嚴格,催促幾句,孩子不配合也就算了。等孩子年齡大些,又覺得做家務還不如看看書學點知識,加上課業繁忙,興趣班也多,孩子就更沒有時間參與家務。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

“行了行了,有點晚了,你去彈琴吧,媽媽來洗碗。”

“書包爸爸幫你收拾,你趕緊去刷牙!”

其實,孩子本身很有做家務的意願。

千尋兩歲時就特別喜歡給我幫廚。當我說:“寶貝,幫媽媽把裝水果的盤子拿過來吧。”她就會跑去廚房找水果盤,踮起腳夠不到,還知道把客廳的小凳子搬到廚房,然後踩著凳子夠盤子,再樂顛顛地拿過來給我。

這樣的感受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好像孩子小的時候挺願意做事,長大後反而變懶了。

其實不是孩子變懶了,而是孩子萌生出承擔責任、踏實做事的主動性時,父母沒有給足他發揮主動性的機會,漸漸地,這種主動性就由強變弱了。



關於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不只鼓勵孩子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學校也是盡量創造機會,讓孩子有機會去踐行“承擔責任,踏實做事”。

Youtube上有部超火的短紀錄片,名叫《日本的學校午餐》,記錄了日本琦玉一所普通小學的日常午餐,短短45分鐘的午餐時間,充分體現了日本對培養孩子責任感和做事能力的重視。

我看完覺得很受震撼,便拉著千尋又看了一遍,她也很受觸動。畢竟親眼看見另一個國家的同齡孩子,在一頓午餐時間裡,要認真、獨立地完成那麼多瑣事,定能感受到一種同伴帶來的榜樣力量。

這個紮著馬尾的小姑娘名叫Yui,是日本琦玉一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也是紀錄片的跟拍對象。


早晨745Yui背著書包出門,攝影師發現她的書包旁掛著一個小布袋,這是什麼呢?

原來是每天都要帶的便當盒。盒子裡裝有餐布、筷子、牙刷、漱口杯和擦嘴巾。學校會提供午餐,但這些用餐物品都需要孩子自行準備。

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食物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廚師們會用孩子自己在學校菜地種的蔬菜來做午飯。


學校的農場

做土豆泥的土豆是學校自己農場生產的,種土豆的是本校六年級的學生。這當然不是因為日本老齡化,沒有勞動力。而是日本政府鼓勵學校建立農場,讓學生參與種植、養殖。

孩子們在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勞作之苦,認識大自然。也培養出孩子們對食物的珍惜和感謝的心。


下課鈴在1225分響起,孩子們取出餐具,將餐布鋪開在課桌上。

飯食呢?需要值日生拿回來。

他們需要系上白圍裙,戴好口罩和餐帽。拿著小本子的同學一一詢問:“有沒有腹瀉、咳嗽或者流鼻涕?有沒有認真洗手?”確認無誤後,由老師領著去取餐。

取走食物前,孩子們會向廚房師傅鞠躬致謝:“我們是5年級2班的學生,謝謝為我們烹制美味的食物。”

然後,大家再齊心協力,推的推、拎的拎,把飯菜帶回教室。


飯菜拿回教室後,班主任對孩子們說:“今年6年級同學為我們種了土豆,來年3月輪到我們,7月就能吃到我們種的土豆了!”孩子們一陣歡喜。

吃完午飯之後,不用老師提醒,同學們自己就會開始整理,第一件事是將牛奶盒壓扁、拆開、攤平,值日生收集到所有人的牛奶盒,清洗乾凈之後,還要曬乾,第二天再送到學校的回收站。

在日本,回收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從娃娃抓起,這些牛奶盒都要回收利用。


第二件事是刷牙。孩子們拿起牙刷,蘸著清水刷牙。班主任也不例外,既是督促,也是示範。


第三件事是打掃,不只是值日生,所有同學都會主動自覺地去清理公共區域,包括教室、樓道、衛生間,還有老師的辦公室,大家沉浸在勞動的快樂中,每天如此。


這一切,都在短短45分鐘午餐時間內完成。孩子們全程參與其中,在勞動與合作中,培養起責任感和實幹精神。

他們會意識到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不只關乎我自己的需要,更關乎我所付出的努力。

視頻只記錄了吃飯這一件事,而日本對孩子責任感和做事能力的培養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從幼稚園開始,日本孩子就要自己整理書包,不論書包多重,父母都不會幫忙背。整理房間、分類垃圾都是孩子的常規習慣。有時,父母還會有意識地讓四、五歲的孩子獨自去樓下便利店,為家裡採購日常用品。

他們有句諺語是:“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的賦予,其餘一切都要通過自己勞動才能獲得。”

事實證明,承擔責任、踏實做事和學習知識一樣重要!

作者千尋麻麻

文章轉載僅作公益性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