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June 1, 2020

向水學習+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深度好文)!

慧嫻分享
我們做人應該向水學習,因為水具備人類值得學習的十一種特質,分別為清凈、透明、恒順、原則、謙遜、包容、調和、毅力、勇氣、利生和平等。


()、清凈:

水的本質是清凈,人的本質也是清凈的。水猶如我們的清凈心,煩惱污垢的沙石本來就未曾污染過水的本身。


()、透明:

水具備透明的特質,心的本質也是透明與光明。猶如鏡面能映照萬物,水晶能折射各色光芒。


()、恒順:

水隨順不同的器皿顯現為不同的形態,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修證道德的人也如此,遇到善人時以善的方法來引導,遇到惡人時以惡人接受的方式來度化。


()、原則:

水雖然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但卻不會變成器皿,不會改變水自身的本質。同樣的道理,修證道德的人能恒順一切眾生,但絕不會改變自己的原則;無論水處於任何形態:固體、氣體或液體,水的本質絕不會被改變,同樣的,無論我們處於順境還是逆境,永遠不變的是佛法的真理。


()、謙遜:

水雖然是生命之根,諸寶之源,但經常往低處流,在最低處匯集。同樣的道理,具有修證道德的人也常常會低調和謙遜。越有修養之人,越會低調;越有內涵之人,越會謙虛。因謙虛好學而成為有內涵的人。就像成熟的麥穗低著頭,而空麥穗卻昂著首。


()、包容:

水遇到阻擋物並不會爭鋒相對,而是繞道而流。包容和寬恕的人就像水一樣,既不計較,也不爭論。以善巧智慧,不傷害眾生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的目標。


()、調和:

萬物因水的存在而匯聚融合。譬如石灰石、粘土和鐵礦粉是三種不同的事物,因為水的調和而融合為水泥。由於水的存在,它們三種才有可能按比例調和而成。同樣的道理,由於愛心的存在,才有可能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充滿和平。


()、毅力:

水具備非常大的毅力,每一個滴水滴到堅毅的石頭上的時候,久而久之連石頭都穿透,這就是所謂的滴水穿石。我們人類也應該有毅力,做任何事情時候,無論如何,要做到堅持,並成功為止。


()、勇氣:

無論前方是懸崖還是坎坷,水都毫無猶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與大海。人也應該具備勇氣,在人生的路途上無論遇到挫折還是逆緣,都應該毅然決然地面對、挑戰、接受以及轉化,最終就像流水融入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緣和障礙轉化為順緣,並戰勝一切。


()、利生:

水的存在就是利益。沒有水,人和動物無法生存; 沒有水,花草樹木無法生長、發芽、結果。人、動物、一切生命,大自然的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養。


(十一)、平等:

無分美醜善惡,云云眾生都平等得到水的滋潤。無分高低凹凸,自然環境都平等得到水的滋養。所以水對云云眾生和自然環境的利益是平等的。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


做人如水,你高,

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點

做人如水,你低,

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

做人如水,你動,

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


做人如水,你熱,我便沸騰,

決不妨礙你的熱情

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

決不漠視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

如水人生,隨緣從眾。

總是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

說明你正在往高處走

總是看到比自己差的人,

說明你正在走下坡路。


一個人的心裡存什麼念頭,

他就會看到什麼東西

他所看到的那個東西,

最後會變成他的現實。


臨事須替別人想,

論人先將自己想。

當脾氣來的時候,

福氣就走了

人的優雅關鍵在於控制自己的情緒。

用嘴傷人是最愚蠢的一種行為。

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

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強大。


我們花了時間學說話,

卻要花數十年的時間學會閉嘴。

說,是一種能力

不說,是一種智慧。

每一個在你的生命裡出現的人,

都有原因。

喜歡你的人,

給了你溫暖和勇氣。

你喜歡的人,

讓你學會了愛和自持。


你不喜歡的人,

教會你寬容與尊重。

不喜歡你的人,

讓你自省與成長。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修的就是一顆心。


心柔順了,一切就完美了

心清凈了,處境就美好了

心快樂了,人生就幸福了。

多點淡然,少點虛榮,

活得真實才能自在。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

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

當我們抓起泥巴

拋向別人的時候,

首先弄髒的也是自己的手。

人經常往上看,就會長高

老是低頭撿便宜,就會駝背。


只要腳還在地上,

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

只要還活在地球上,

就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生命不在於活得長與短,

而在於頓悟的早與晚。


做人處事,

待人接物:

重師者王,

重友者霸,

重己者亡。

沒有目標的人

永遠為有目標的人去努力。

內容轉載僅作公益性分享,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