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March 23, 2020

林忌:是中國令華人與亞裔被歧視

直言分享
作者: 林忌

林忌:中國令海外華人與亞裔被歧視,是因中國政府隱瞞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所引起。

「中國」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式信仰,簡單而言就是千錯萬錯,都不是中國的錯;中國錯連累他們,當別人把「中國」的帳算到他們的頭上,就又忽然變成了別人歧視、不包容、排外的錯;這種平日無事天天拿中國紅利,有事就拿出外國護照,變回「非中國人」的雙重標準,當然是令人討厭之極。


在中共外交部公然說謊,把病毒責任推給美軍,被美國反駁,升級到侵侵(川普)一再把武漢肺炎,稱作「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之後,海外華人以至一眾香港本地的「大中華膠」,就再一次「左毒發作」,加入聲討美國總統的行列,紛紛指責美國總統這叫法,令華人以至亞裔人士在全球會「更被歧視」,令華人與亞裔不敢上街,彷佛好似一連串的被歧視與襲擊,是因為美國總統的說法引起,而不是中國政府隱瞞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所引起,完全是荒謬之極。

首先這種說法,以一貫左翼常強調的「科學標準」而言,完全經不起考驗;全球針對亞裔人士的暴力行為,在這兩個月暴升,是由於幾個不同的因素所組成,而最當前的因素,就是中國隱瞞疫情,所造成武漢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以周一(323日)計算,最少三十幾萬人被感染,萬多人死亡,當全球經濟受到如此大的衝擊,各國股票市場暴跌,親朋戚友的生病以至死亡,失去工作等經濟損失,甚至失去收入要捱餓捱凍的慘況,當然會引發仇恨。

而當中國製造了這種仇恨,有些人無法找中國復仇,因此轉移視線,遷怒凡見「黃皮膚、黑眼睛、黑頭髮」──這種所謂華人自稱屬於「中國」的特徵來仇恨,原則上當然是錯誤之極;然而這種仇恨,是純粹的種族主義嗎?反過來看,中國人仇視日本以至日本人,這種「國讎家恨」,又可以叫作種族主義嗎?為何從未見華人質疑「仇日」「種族主義」?甚至事隔82年,都仍然要不斷強化呢?反過來問,為何當年日本教科書把「南京大屠殺」改稱「南京事件」,要避中國人示威抗議,甚至引發反日的暴力「歧視」行為呢?為免82年前的舊事令中國人「歧視」日本人,為何中國人從不把「屠殺」改名,如改作「新型死亡事件」,或者「死亡事件19371209」呢?

其次「黃皮黑眼黑髮」即「中國人」的印象,又是否純粹是西人的「誤會」?還是華人自己有份製造出來的「種族神話」呢?當你自稱「黃皮黑眼黑髮」就是中國人時,你又有沒有想過日本人、韓國人與越南人,以至各地的華人面孔者?如今別人連累其他人,究竟華人自己又有沒有責任?

種族主義當然是錯,甚至把對中共的憤怒,遷怒到普通的亞裔人口身上,也當然是不應該;但如果純粹討論歐美各國內種族歧視,或亞裔的問題,卻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不止是白人,連黑人或南亞人,也和東亞裔常有衝突;近日所發生的衡突,其源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身的所作所為,而不在於「武漢肺炎」或「中國病毒」的名稱;記得疫情初起之時,全球都把病毒叫作武漢肺炎,當時是沒有華裔被針對的新聞;然而當中國改了名之後,當全球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等改名後,為何反而類似的歧視個案,卻急劇上升?這現象正說明,引起歧視的,由始至終都和病毒名稱無關,而是疫情的嚴重與否。一些人基於自己的想像,幻想病毒改了名,就可以減少亞裔被歧視;幻想美國總統叫兩次「中國病毒」,就會令亞裔更被歧視,這完全是自行想像,完全沒有任何數據支持。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為何這些人對中國隱瞞疫情沒有批判,對中國竄改病毒來源地,胡亂指控美軍沒有批判,對後來中國又發動民宣,說病毒來自義大利,也沒有批判,卻只針對反駁中國所作所為,而用口還擊的侵侵呢?這種態度正說明有些人是非不分,不分輕重,對製造出病毒疫情,隱瞞疫情令全球流行,甚至因此加劇歧視的罪魁禍首,避而不談,卻走去譴責說出真相,踢爆「皇帝的新衣」的美國總統,把過去所有歧視的責任,推到事後美國總統的一句「中國病毒」上去,這是完全的邏輯混亂,更是顛倒是非黑白。

「中國」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式信仰,簡單而言就是千錯萬錯,都不是中國的錯;中國錯連累他們,當別人把「中國」的帳算到他們的頭上,就又忽然變成了別人歧視、不包容、排外的錯;這種平日無事天天拿中國紅利,有事就拿出外國護照,變回「非中國人」的雙重標準,當然是令人討厭之極。

更何況長期以來,在歐美各地的華人,有更多是拿了歐美的公民身份,或者永久居留權後,卻仍然以中國人自居,聲稱自己只是「旅美」;平日「中國」有榮耀,他們沾沾自喜之餘,甚至拿出五星紅旗,在別國的土地上揮舞,甚至以此打擊其他被中國政府欺壓的族裔,如台灣人、藏人、維吾爾人以至香港人;到今日中國自己得罪全球,變成了有辱無榮,就忽然不認是中國人,認為自己是被「歧視」的美國公民、加拿大公民、英國公民、歐洲公民了、澳洲公民!這種雙重標準,令人「刮目相看」!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視頻/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