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Wednesday, February 5, 2020

血栓、癌症最怕這道菜!國家級中醫50年抗癌秘方,首次公開,簡單又便宜

豪康分享
國家級中醫50年抗癌秘方,今天他給大家帶來了一件自己臨床常用的抗癌法寶;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來拌涼菜的。。。

本文專家


郁仁存,「首都國醫名師」,我國中西醫結合腫瘤學科的奠基人和帶頭人之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腫瘤中心創始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

名老中醫郁仁存71歲時,

患結腸癌,病理出現淋巴結轉移,

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後,

83歲時,依舊每周四天工作,精神矍鑠。

人人談癌色變,

而社會上有對癌症的說法也太多了,

魚目混珠,

先來看看身患癌症的名老中醫郁仁存是如何說的。

關於癌症的發生

在中醫看來,不外乎「外因與內因」,外因是誘導的條件,內因才是決定因素。郁老稱之為內虛學說,即身體不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外因:傳統中醫的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淫者,過也,稱之為外邪。外感六淫而內生五邪,則是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外因也呈現複雜性,環境輻射,大氣污染,農藥殘留,添加劑超標,化學工業品橫行,尤其是塑料製品用於熱食等等。

內因:七情過而傷身(喜、怒、憂、思、恐、悲、驚);遺傳,不良的生活習慣(爆飲爆食、生活長期沒規律、煙不離手、酒不離口、睡不好、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等等),氣血不暢,五臟失調,以致陰陽失衡,氣滯血瘀,正氣不足,抵抗力與免疫力低就容易得病。


作為國家級名老中醫、抗癌名醫,

郁仁存在臨床上跟腫瘤鬥爭了50多年,

對於癌症也有著非常獨到的看法,

今天他給大家帶來了一件自己臨床常用的抗癌法寶。

令人震驚的是,

這個法寶竟然就是日常生活中

經常用來拌涼菜的海藻!

血栓、癌症怕這種菜——海藻

「海藻」是海帶、紫菜、裙帶菜、石花菜等海洋藻類的總稱。郁老表示,海藻實際上也是一味中藥。


古籍中就有用它治療癌症的方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軟堅散結,能夠調理一種可以引起癌症的邪毒。

而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海藻中的多種成分都具有提高免疫力、抑制腫瘤等非常好的抗癌作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藻素有「海洋蔬菜」的美譽,其低熱量、低脂肪的特點一直很令營養學家關注。海帶等褐藻含有豐富的膠體纖維,能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


而藻類含有植物多糖等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抑制腫瘤、抗感染、降低膽固醇、延緩衰老等多種生理功能。

1 抗腫瘤

經常食用海藻的中老年人很少患癌。日本科學家研究證實,日本婦女乳腺癌發病率較低,與其食用海藻的飲食習慣有關。

海藻中的海藻多糖具有增強免疫力及抗癌的功效。

海藻還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稱為親糖蛋白,研究陸續發現有些海藻親糖蛋白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

2 抗血栓

海藻能為人們提供維生素、鐵、鋅、鈣和蛋白質等,同時,海藻還能提供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中性脂肪以及預防血栓的功能。

另外,海藻富含膳食纖維,能阻礙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吸收,幫助抗擊血栓。

3 保護心血管

紫菜、海帶、海白菜等,對心血管系統疾病有益。

海藻類食物中含有的海藻氨酸,具有降壓作用,含有的可溶性海藻纖維具有降脂功效。褐藻多酚PTs的抗氧化活性則能防止脂類過氧化,在血管中沉積。建議攝入量為每天50~100克。

4 降壓、降低血脂

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室教授張湖德介紹說,海帶生長在海水中,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海藻。海帶還含有豐富的粗蛋白、糖、鈣等,含量是菠菜、油菜的好幾倍。

張湖德指出,海帶中的褐藻酸鈉具有降壓作用,對預防白血病和骨痛病也有一定作用;海帶澱粉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能幫助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涼拌和做湯都是常見的吃法,不過脾胃虛寒者和孕婦不宜吃太多。」

5 幫助肝臟解毒


海帶、紫菜等海藻類能幫助肝臟解毒,防止人體吸收鎘等有毒重金屬及其他環境毒素。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研究發現,褐藻所含的化合物能減少骨骼對放射性粒子的吸收。

海藻這樣吃,簡單又營養

海藻有這好的功效,怎麼吃才是最好的呢?

郁老經常吃海藻的方法,可以做成一道「防癌菜」:涼拌海藻。只不過,郁老這道菜裡,除了海藻,還添加了非常適合在秋冬食物的白蘿蔔。


材料:海藻、白蘿蔔適量

做法:將海藻用水煮熟,白蘿蔔切絲煮熟,添加適量的蒜末、鹽、油、生抽、白糖等調料,拌勻即可食用。

我們最經常吃的一種海藻類食物是海帶,按照上面的方法做一道涼拌海帶,就是非常簡單而居家的營養防癌菜。


海藻是「海洋蔬菜」,

血栓、癌症怕這種菜,

每天吃一點,血管幹凈、癌癥不近身,

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涼拌,

太有用了,發給身邊的人,

讓更多人知道吧!

來源:脈脈養生整理自《中華醫藥》、《養生堂》、人民網健康、新浪健康、《大河健康報》等

圖文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