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October 10, 2019

紀小龍:脂肪肝不是病擔心煩惱均多餘

桂康分享
| 紀小龍

紀小龍醫生認為:脂肪肝不能稱為一個疾病,不是人體肝臟的一個病變。


20多年前,當“脂肪肝”引起人們害怕並關注的時候,我曾不宵一顧,認為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脂肪肝不是一個疾病,對人體無大礙的。

可是,近年來,在媒體宣傳和人們的談論話題中,脂肪肝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大有“得了脂肪肝,生命就要結束”之勢,以至我不得不深入了解一下,人們到底怎麽啦?我們的肝臟怎麽啦?脂肪肝怎麽啦?這已經成了一個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首先我要提醒給大家一個事實,如果你翻開80年代以前的醫學書籍,不管是內科學、傳染病學、肝臟病學等學科的書籍,會發現一個現象:在這些眾多的專業書籍列出的肝臟幾百種疾病中,沒有“脂肪肝”這樣一個病名,也就是說脂肪肝不是人體的一個疾病,而八十年代以後的醫學書籍中,脂肪肝這個名稱大量出現。

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難道人類在二十多年前沒有脂肪肝嗎?如果有脂肪肝,它們都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為什麽二十多年前的書上沒有這個名詞呢?而現在有這麽多人談論脂肪肝的這種危害、那種危害,談“脂”色變?難道這二十多年來肝臟發生了什麽特別大的變化嗎?

事實證明:沒有。這是為什麽?

人類歷史上有醫學記載以來,只要有人類、有人體,不管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肝臟裡面含有脂肪這個事實是一直存在的,不會是最近二十多年來肝臟才有脂肪,二十多年前肝臟沒有脂肪。

同樣你可以想到:既然有人有肝臟就有脂肪肝,那為什麽長期以來醫學對這個問題卻沒有關注呢?難道是醫學不發達嗎?難道是醫生們都熟視無睹嗎?

不是!如果真是一個疾病導致了人體的異常,損害了機體的健康,出現病態,醫學不可能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去發現它、重視它。最後只有一個解釋:脂肪肝不能稱為一個疾病,不是人體肝臟的一個病變。

脂肪肝是最近二十多年來把一個原本不該那麽“危重”的問題人為地給予了過多的“關注”,不適當的給予了過多的“討論。”

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八十年代以後,一種新型人體檢查設備――B型超聲儀的出現了。

在醫院裡,超聲檢查廣泛應用,這時脂肪肝這個名詞的普遍頻繁出現了。人們對脂肪肝的關注開始了,可是,在關注過程中忽略了一些以前存在的基本問題,過多的誇大的對脂肪肝予以宣傳,予以了報導和不適當的描述,逐漸引起了人們不必要的恐慌。

這是問題的所在。因此可以說:都是B超惹的禍!

那麽到底肝臟裡面有沒有脂肪呢?

這一點醫學早就證實:人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肝臟也是由一個一個肝細胞構建起來的,在每一個細胞裡,都含有必不可少的構成細胞的基本成份或者是物質、材料,那就是蛋白質、脂肪、糖,所以每個肝細胞都會有脂肪存在,只是因人而宜,脂肪在肝細胞裡的含量多少不同而已。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而言。正常人每100克肝臟濕重約含45克脂質。

目前醫學上確定的標準是:肝細胞裡含有的脂肪在5%以下,被列為正常;如果含量在30%以上,可以稱為肝的脂肪變性,或者是脂肪堆積,才稱為脂肪肝。

那麽脂肪肝的證實、明確,不是靠超聲、CT、核磁,不是靠這些影像學的方法來判斷肝細胞裡有多少脂肪,僅靠影像學的所見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就拿超聲檢查來說,正常肝與脂肪肝的區別不是那麽可靠的。(圖12

1 正常肝臟的超聲圖像

2 脂肪肝的超聲圖像


只有獲得了肝細胞,用針穿一塊、吸一塊,把細胞取到後,在顯微鏡下真正的看到細胞裡有多少脂肪,有多少個細胞有脂肪,才能做出脂肪肝的判斷。(圖34

3 正常肝的細胞圖像,肝細胞裡無脂肪堆積

4 脂肪肝的細胞圖像,肝細胞裡出現大大小小的脂肪空泡


病理學上脂肪肝的表現為:大體看上去,脂肪肝的肝臟外觀呈彌漫性腫大,邊緣鈍而厚,質如面團,壓迫時可出現凹陷,表面色澤蒼白或帶灰黃色,切面呈黃紅或淡黃色,有油膩感。(圖56

5 正常肝呈深紅色,柔軟

6 脂肪肝呈紅黃色,有油膩感

肝組織切片示肝細胞腫大,胞質內含有數量不等及大小不一的脂滴或脂肪空泡。


起初肝細胞內蓄積的脂質呈多個無膜包繞的微球狀,直徑小至13μm,位於肝細胞漿無結構區域,胞核居中。
當脂滴數量變多、直徑增大至5μm時,光鏡下可見脂滴呈串珠狀聚集在肝細胞竇面,進而細胞質內充滿這些微小脂滴,此即小泡性脂肪變。

隨著肝內脂肪含量增加,微小脂滴大小可保持不變或迅速融合成單個或多個直徑大於25μm的大脂滴,將細胞核和細胞器擠壓至細胞邊緣,此即大泡性脂肪變。大泡性脂肪變在吸收消散時往往先變成多個小的脂滴。

這些變化可以逐漸加重,也可以逐漸消退,主要取決於血脂含量的多少。(圖78910

7 個別肝細胞裡脂肪空泡

8 肝細胞裡脂肪空泡增多

9 肝細胞裡脂肪空泡越來越多

10 多數肝細胞裡出現脂肪空泡

二十多年前我就做過這麽一個實驗性的工作,那時,我跟超聲科的主任設計了一個實驗性的工作,就是在我每次做屍體解剖之前,給超聲科打電話,他們就推一個輕便的B超機到解剖室來,然後先用B超看看我要解剖的這個屍體的肝臟有沒有脂肪肝,他們做一個記錄。

然後我打開屍體的腹腔,把肝臟取出來,先用眼睛看看有沒有脂肪肝,接下來再從肝臟上切幾片組織做成切片,到顯微鏡下看看肝細胞裡有沒有脂肪,有多少脂肪。

做了十多例以後,我們初步進行了一個比較,結果是:超聲看到有脂肪肝的例子,而在我們打開腹腔不一定看到有脂肪肝,做成切片在顯微鏡下看肝細胞也不一定有脂肪肝;而超聲認為沒有脂肪肝的例子,我們有時反而看到肝細胞裡面有較多的脂肪。

所以這個工作做了十多例後,超聲科的醫生一看並不能夠拿出他們在超聲下診斷脂肪肝的可靠指征,下次我再打電話叫他們,他們就推脫說忙,來不了,實驗也就中途而廢了。

這實際上也證明了超聲檢查在判斷脂肪肝上是不那麽可靠的。

這樣一來,事實是:與生俱來的人類肝臟細胞裡面有脂肪的,不是近20年才有的。只是由於B超的出現,大量B超檢查過多地使用了脂肪肝的名稱,診斷標準放的過寬了。僅靠B超診斷脂肪肝是不準確的。

那有脂肪肝和無脂肪肝到底對人體有什麽危害呢?這個問題醫學上早在五十多年前,甚至更早已經有大量的事實證明了。

記得我在當醫生的時候,還是七十年代末期,肝臟穿刺活檢就普遍開展起來了。在大量的肝臟穿刺中就曾遇到過肝臟細胞顯著脂肪變性的病例。

當時剛剛做醫生不久,看到肝臟裡面有這麽多的脂肪,就很擔心及好奇:有這樣多脂肪的肝臟,肝功能正常嗎?肝臟能不出問題嗎?病人能生活嗎?以後發展會怎麽樣呢?

尤其是對我認識的病人,我就仔細關注了這個問題,一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到現在快四十年了,當初肝臟裡出現大量脂肪病人,到現在依然健康的生活著,沒有發生對肝臟、對機體損害的證據。

同樣的道理,在西方社會,營養過剩、肥胖早已很普遍,肝臟裡脂肪增多的現象普遍存在著,可是幾十年、上百年了,沒有得到肝臟脂肪增多導致人體肝臟損害充分的證據。

這麽來分析,我想人們應該清楚,脂肪肝並不可怕,並不要總在擔心你肝臟裡的脂肪在損害著你的肝臟。

另外經過對脂肪肝病例的動態隨診發現,肝臟裡脂肪的多少是可以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你身體裡的脂肪多了,肝臟裡的脂肪也就多;你身體裡的脂肪少了,肝臟裡的脂肪也會減少。

肝臟是人體內脂質代謝最為活躍的器官,肝細胞在體內脂質的攝取、轉運、代謝及排泄中起著重要作用。

所以出現脂肪肝後,並不是說它就不會逆轉,不會恢複,只要你減少了脂肪的攝入,血脂降低,那麽肝臟的脂肪也會減少,也會從含脂肪多的狀態恢複到含脂肪少的狀態。

也就是說,即使出現了脂肪肝,也不必憂心重重,只要減少體內的脂肪,脂肪肝是可以從明顯到不明顯的。

這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對脂肪肝應有的認識。

- 作者簡介 -

紀小龍,著名病理學家,從醫40餘年。原解放軍總醫院、武警總醫院教授與主任醫師。

來源:紀小龍醫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