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September 7, 2018

她出身於中國顯赫的世家,被稱為美國未來的領袖

國成分享
她出身中國最顯赫的世家:

曾祖父叱詫政壇,祖父是教育翹楚,

姑姑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而她比姑姑更牛,

大學沒畢業就征服了全世界,

還在美國掀起一場風暴,

如今,

她更是獲得美國最高國家榮譽,

還被稱為:美國未來的領袖!

她,就是林瓔。


1959105日,

她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阿森斯,

父親是陶瓷專家,母親是英語文學教授,

在這個充滿了藝術和書香氣的家庭裡,

她很小就表現出了藝術方面的天賦,

特別喜歡制作各種流蘇花邊、蠟模鑄銀,

而這大多源於她父親的熏陶。

父親對藝術的執著和敏感,

充滿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

他們在遠離喧囂的樹林深處定居,

靜謐安然;

使用的是明凈素雅的木質家具;

喝水吃飯的陶瓷彩釉,

也都是由他精心坯制......


家的地方幾乎與世隔絕,

可她們全家人卻樂在其中,

屋後的山林是她的王國,

奔跑在起起伏伏的小山脊間,

那是她命名的“巫師的後山”,

她的夥伴是小兔子、小松鼠、

花栗鼠和浣熊......


在母親的影響下,

她的功課門門皆優,

自小就是班上的學霸,

中學一畢業,

就被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錄取,

她的無敵人生,就從這一刻開啟了。

1980年的秋天,有人提出,

要為越戰戰死的士兵修一座紀念碑,

美國國會同意了這個要求,

並在全國征集紀念碑設計方案。

而當時,

她正打算做一個有關“墓地建築”的作業,

偶然發現了征集越戰紀念碑設計的海報,

於是她想:何不把它作為畢業設計呢?


她來到了將要修建紀念碑的地點:

華盛頓,

當她站在空曠的草地上,

她腦海中不停閃現的就是:

到底建越戰紀念碑的意義在哪裡?

特別它還將是一座20世紀的紀念碑。

最後她有了自己的答案:

寶貴的生命成了戰爭的代價,

那麼紀念碑的意義,

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

於是在設計時,

她刻意不去查閱越南史和越戰史,

也不從亞裔的觀點去思考,

同時也不把越戰當成一場悲劇,

而是從“死亡也是一種榮耀”的角度出發,

只有接受“死亡”的痛苦,

才能走出陰影,甚至超越死亡。

她跑去查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紀念物,

她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關於戰士的雜誌,漸漸地,

一個清晰的設計方案躍然紙上:

兩面鏡子一樣的黑色花崗巖墻體,

像打開的書向兩面延伸,

兩墻相交處約有3米高,

底線逐漸向兩端升起,直到與地面相交,

一邊指向林肯紀念碑,另一邊指向華盛頓,

墻面上刻滿陣亡者的名字。

當你沿著斜坡而下,

望著兩面黑得發光的墻體,

猶如在閱讀一本敘述越南戰爭歷史的書。”

沒錯,正是這樣的一座紀念碑!


兩個星期以後,她做出了模型,

老師將她的設計評為B

但鼓勵她說:

“孩子,你仍可以將設計寄去國會。”

沒想到的是,

她因此創造了一個夢想成真的傳奇!

這個設計在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

她擊敗了1421件參賽作品,

在專業設計師雲集的競賽中,

竟奪得第一名!

而她當時還只是一名21歲大三的學生。


然而,擁有這樣傲人成績的她,

之後迎來的卻不是鮮花和掌聲,

而是排山倒海般的反對聲浪!

有人質疑:

那麼多身價不菲的建築大師,

作品都被淘汰了,

一個尚未大學畢業的女孩子的作品,

怎麼會好?

有人嘲諷:你可真幸運,

只在紙上畫一道黑線,就拿了冠軍。

有人詆毀:這是地面上的一個黑洞,

是麻煩的象征,

它像澳洲土著民用的回飛鏢,

而回飛鏢意味著災難必將重演。


之後這樣的評論還上升到了,

人身攻擊以及政治攻擊,

在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

一位記者質問:

“你不覺得這很可笑嗎?

越戰發生在亞洲,而你正好是個亞裔!”

她再三解釋:

“種族主義問題,與我的設計毫不相關。”


直到華盛頓郵報上出現了一篇題為:

“一座獻給亞洲戰爭的亞洲紀念碑”的文章時,

她才終於明白,人們真的不能接受,

一個“亞洲人”去設計這樣一座紀念碑。

接下來,頑固的保守派群起圍攻,

說什麼“丟臉的破墻”、

“令人羞辱的陰溝”、“黑色傷疤”等等,

還有人罵她:“骯臟的亞洲佬!”

大賽第三名設計師菲特烈·哈特,

甚至帶著老婆沖她咆哮。

一個憤怒的美國大富翁,

自己掏錢給那些氣憤的越戰老兵買機票,

鼓勵他們去華盛頓抗議。

還有人提出由政府撥款,

請一位白人雕塑家,

設計一個包括三個美國軍人、

和一面美國國旗的雕塑,

建在她紀念碑的正前方......

一個簡單的設計,

竟引來了如此軒然大波,

美國建築界與藝術界為了平息爭論,

決定再度審閱這次大賽作品,

然而最終的表決結果依然是:

林瓔的作品是最好的!

但是輿論批判之聲太過猛烈,

主管方不得不妥協,

提出要在紀念碑中間加三個越戰軍人雕像。

她堅決不同意這一方案,

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

那些附加的東西,

對於原作無異於一種,

造成缺陷的入侵行為!”

最終,

為了讓這樣一個天才的作品能夠問世,

美國國會采取了折中的辦法:

在紀念碑附近,

再建一個“三個戰士銅塑”以及一面美國國旗。

而在分配設計大賽的獎金方面,

在她設計的紀念碑旁設計軍人雕像的,

菲特烈·哈特獲得了30萬元的酬勞,

而她的酬勞僅有2萬元。


就這樣風浪過去,1982年的10月,

她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終於竣工了,

當人們看到眼前的實物,

一時間曾經所有對她的嘲諷反對,

都化為了嘖嘖的贊嘆聲,

紀念碑絲毫沒有破壞周圍自然環境,

而是向地下延伸,

如同大地開裂般去接納逝者,

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世界上所有的建築與藝術評論家,

都一致稱贊:這位華裔女子創造了,

前無古人的紀念碑設計風格,

而這將是世界上其他建築師,

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她曾說過:

“當人們觸摸到紀念碑上每個名字的瞬間,

每個人的悲傷和痛苦會立刻滲透出來,

而我的確希望人們會為之哭泣,

並從此主宰著自己回歸光明與現實。”


時間證明,她成功了!

今天,越戰紀念碑,

所蘊含的對戰爭的反思,

和對逝者的追念,打動所有人的心,

戰爭的是非已不顯重要,

人們更在乎的,是珍惜當下,祈願和平。

每年數以千萬的人來到華盛頓,

第一件事就是造訪這座越戰紀念碑,

他們走到碑前,

撫摸那些逝去的人的名字,

悲從中來泣不成聲,

這座紀念碑,

因此被稱為“美國人的哭墻”。

人們紛紛贊嘆: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作品就應該具有這樣的力量,

感動世人,超越時代!



著名的越戰時期記者,阿諾德•伊薩克,

在其1997年《越戰的陰影》一書中寫到:

“沒有人在華盛頓特區其他的紀念館那兒,

寫下留言或擺下供品。”

只有,

這個華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

成為了真正世界藝術史上不朽的標誌!


1984年,她獲得了美國建築權威獎項:

美國建築學院設計獎。

沒有人會再想起,

曾經她一個人面對全美國的指責,

那是一場何等艱難的戰鬥,

而她從容走過了那段時光。

也沒有人在意,

當爭論的熱潮還未平靜,

她已悄然選擇離開華盛頓,

開始了繼續新的求學之路。


而在這寵辱不驚、踏實努力的品性背後,

就連她自己都不知道,

她的血脈來源於中國顯赫的世家,

她的作品裡是古老東方藝術精神的延續!

就在她21歲生日那天,

她收到了這樣一份大禮。

父親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在大洋彼岸的中國,

才是她真正的家,是她真正的根,

而這時她才知道,

自己出身在一個怎樣顯赫的家族!

曾祖父林孝恂叱詫中華政壇,

是國民革命的先驅;

祖父林長民是中國教育界翹楚,

曾是民國司法總長;

而她的姑姑,就是中國頂尖建築大師,

大名鼎鼎的林徽因!

(林長民和林徽因)

之前,

由於家族在大陸政治動蕩中的遭遇,

所以父母極少和她提起中國,

更少提起他們曾顯赫的門第。

而今父親第一次提起,

說到她的姑姑林徽因時,

滿眼裡都是欽慕的光彩,

父親一直都想她也是林徽因那樣:

一個集美貌與才情於一身的女子,

一個充滿魄力和智慧的巾幗英雄!

父親語重心長對她說: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

才華橫溢而心想事成。”

而今她在設計上的才華與成就,

就是對父親嘔心瀝血栽培最好的回報,

更令人驚奇的是,

她和青年時期的林徽因長得極為相似!


懷著對家族的好奇,

1985年,26歲的她,

第一次回到既陌生又熟悉的中國,

經歷了一場“心靈頓悟的旅程”。

來到福州林家祖屋,

古色古香的建築讓她情不自禁驚呼:

“一個俯瞰小河的房子,還有兩到三個院子,

房間被分隔成各自獨立的部分,

微風在滑動的屏風間流動,

將建築作為一個通道……它太神奇了!”

正是這次中國的尋根之旅,

讓她心裡真正有了一份華夏子孫的情懷,

中華民族精神在她心裡覺醒,

而之後的她,絕對沒有辜負,

父親和林氏家族的期望!


1986年,

她獲得了耶魯大學碩士學位,

接下來又獲得了,

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1989年,

繼設計“越南紀念碑”成功後,

她又再一次震撼了全美:

她在馬丁•路德•金,

發起民權運動的亞拉巴馬州,

再一起挑起了,

設計公民權利紀念碑的重擔。


而最後完成時,

她所設計的民權運動紀念碑,

造型又是非常獨特:

在一個傾斜的圓盤上,

泉水如同井水一般湧出,

這一傑作被賦予,

自由、公平、正義的象征,

在全世界又一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前來參觀的人們都嘖嘖驚嘆,

無數黑人撫摸著紀念碑流下眼淚。


她的創作之路越走越遠,

1993年,她又設計了,

美國康乃狄卡州新天堂的《女性之桌》,

橢圓的桌面上刻著一個數字組成的漩渦,

記錄著耶魯大學每年入學女生的人數,

20世紀初開始直到現在。



在設計這些傑作的過程中,

她逐漸意識到,

人類的破壞造成生態的嚴重失衡,

而對環境的保護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

之後她成為了一名堅定的環境主義者,

在她接下來的設計作品裡,

聚焦著生物多樣性銳減的危機,

她建立起一個,

遍布世界各地的環保主義創作王國:

新西蘭 吉布斯農場

1993年,俄亥俄州立大學威斯納爾藝術中心的《地井》

1995年,紐約長島火車站賓州站天花板上《隕蝕的時間》

1995年,密西根大學一萬平方英尺的《波浪草坪》


不砍掉一棵樹:是“什麼在消逝·空屋”系列中的一件作品,陳列在美國加州科學博物館外。是一件巨大的圓錐體雕塑,由青銅鑄造,內部用回收來的紅杉打造。


1998年,俄亥俄州克萊弗蘭公共圖書館設計:《閱讀一個花園》

2004年,橫跨瑞典克尼斯林大草原的《11分鐘土線》


公益建築物:美國紐約非洲美術館

2006年,林瓔設計作品《2 x 4 風景》

2006年,林瓔設計作品《藍湖通道》

2013年,林瓔設計作品《消失的水域:鹹海》


林瓔作品《針河》



她的作品在世界上引起了,

一次又一次的轟動,

她收獲了世界上大多數設計師,

一輩子都望塵莫及的成就,

迎來了數不清的盛譽:

1994年,以她為藍本的紀錄片,

《林馬婭:堅定清晰的洞見 》問世,

並一舉奪得1995年,

6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1999年,

她被美國《亞裔雜誌》評選為: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亞裔人士。


2002年,530日,

她又以贏得了41,575張選票,

83.3%的支持率,

躋身進入耶魯大學校董之列。

在就任校董的儀式上,

她飽含深情地說:

“我的父母移民來到這個國家時,

一無所有,

但作為教育家,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我知道,如果我的父親在世,

他一定會同我的母親一樣為我而驕傲。”


2005417日,

她又獲美國百人會年會獎,

同年714日,

她和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頓,

一同入選全美婦女名人堂。

而她從沒有忘記,

自己是以華裔的身份,

走在世界的舞臺上,

20033月,她加入,

由華人在美各界精英組成的“百人會”,

大提琴家馬友友 、作曲家譚盾、

雅虎創辦人楊致遠、艾滋病專家何大一,

以及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都是其中成員。

2009年,

她又接手了美國華人博物館項目,

這座博物館連接起了,

傳統中國城與當代藝術界之間的文化鴻溝。


2009225日,美國白宮東廳,

她再次獲得給予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獎:

美國國家藝術獎章。

此時已譽滿全球的她,

卻為人極其低調,

不喜和媒體接觸,

更是甚少參加社交活動。

一名美國記者說:

46歲的林瓔平時穿著,

就像一個匆匆趕去上課,

而又害怕遲到的大學生。


如今華裔在全美的各行各業中,

都大放異彩:

名人追思會一定找馬友友拉大提琴;

女星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

選購禮服一定找王薇薇;

而世界各國找人設計紀念碑、花園和景觀,

第一人選就是她。

20161123日,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任期內,

最後一次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

這是美國的最高榮譽,

曾經獲得總統自由勛章的,

NBA球星邁克爾•喬丹、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

而她,

就是此次獲獎的唯一一位華裔!


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設計師,

在她的每一個作品裡,

更飽含著獨一無二的人性光輝:

對自由平等的向往,

對和平正義的呼籲,

對美好生態環境的期盼。

憑借才華縱橫天下的她,

不僅是她的父母,

她的家族的驕傲,

中華民族亦會因,

這樣一位優秀的華裔而驕傲!

當她站在領獎臺上,

她遙遠的故國,同樣為她而喝彩!

當你讀完有倆個選擇

1、把他傳播出去

2、就當沒看過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謝謝!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優選(IDToGermany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