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Sunday, September 23, 2018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花好月圓慶中秋

心印分享
花好月圓慶中秋

遙祝各位  中秋節快樂!

心印敬賀


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敬請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花好月圓慶中秋



        銀波千頃照神州,此夕人間別是秋。“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按照我國古代歷法解釋,農歷八月在秋季當中,而十五又是這月中間的一天,故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早在魏晉時,就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到唐代初年,為了慶祝皇帝的生日,恰巧這一天與現在的中秋節相離甚近,普天歡慶,喜氣洋洋——中秋節的日子也在此時逐漸固定了下來。

        在古代的中國, 中秋節還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已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因此,中秋節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另外,中秋節的起源還有一個說法:農歷八月十五這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候,各家都拜土地神。這個節日可能也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話習俗

月圓人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中秋是一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以及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在中國人的心中,中秋這個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組成的。人們盡可能在這一天和家人團聚,凝視天空中的滿月,吃著香甜的月餅,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

        月圓中秋夜,情圓團聚時。無論是寄托給滿月的願望,還是中秋夜各種有趣的風俗,最終都在家人的笑臉中凝成永恒的快樂。

祭月、賞月、玩月

        祭拜月神。早在《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的。紅燭高燃,供奉著月亮神像,全家人依次拜祭。 
 
        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中秋節賞月其樂融融。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闔家歡聚,把酒臨風,共同祝願……此情此景多麼美妙。

        在古代的中秋夜也頗為盛行“玩月”。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們紛紛外出遊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也叫“走月亮”。上海的玩月習俗還要求外出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

吃月餅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或寄托思念之情。同時,民間以月餅相贈,是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月餅的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就有專供男士食用的月牙月餅,有只限於女士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為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等等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合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是我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甜甜的餅,濃濃的情。

觀潮

        “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的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燃燈以助月色,幸福吉祥。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亦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紮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這樣看來,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賞桂花、飲桂花酒、遊湖、燒鬥香、舞火龍……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一個文化的節日,滿滿的中國味道,情滿天涯。


一輪明月萬千詩情

        古詩雲:“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鬥避光彩,風露助清幽。”此時,碧空如洗,月象既圓且亮,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的這一份思念則更為深切,尤其是在那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國人的月亮情結剪不斷,理還亂:人間天上,佳期勝賞,今夜中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話賞讀: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筆下的中秋月色沈靜、清麗、寂寥……纖塵不染。明明是自己在懷人,然而,詩人卻並沒有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反而詢問“秋思落誰家”:委婉動人,蘊藉深沉,愈顯癡情。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時,“落”字作“在”,顯得平淡寡味,遜色多了。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亁。

        詩話賞讀:明明是自己在長安,望月遙想遠在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的親人,詩人卻從對方的角度著筆,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距離隔不斷真摯的情。這種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讀來情真意切,令人感動莫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詩話賞讀:明月千里寄相思。這首詩作於被貶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之際。還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地方卻不是往年那個地方,自然,身邊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流年似水,物是人非,故鄉不見,——尺幅之間時空轉換,百感交集。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詩話賞讀:作者蘇軾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之月。如此賞心樂事,卻讓作者想到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這首詩語言清麗,境界高遠,意味深長。

念奴嬌·中秋

宋·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詩話賞讀: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的黃州,是一篇內容奇幻、情感深沈的不朽經典。詩人融合了前代的神話傳說,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采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描寫登高望遠時,幻想中的月宮美妙神奇的景象。詩境灑脫飄逸,超凡脫俗,令人神往。


木蘭花慢

宋·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詩話賞讀:這首詞創造性地采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詩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人雖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可是通篇發問,豪縱激宕,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王國維贊嘆說:“直悟月輪繞地之理……可謂神悟。”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詩話賞讀:時序中秋。碧空萬里,水波不興,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長江之水為酒,把北鬥星當酒杯,再請天上的星辰萬象作為賓客,一起細斟慢酌。此情此境,沒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這種壯闊、這種豪情,遍觀宋詞,無以複加。


折桂令·中秋

元·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詩話賞讀:這首散曲著力描寫了月光的澄徹。通過反複渲染,創造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異常寧靜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詩人不禁情從中來,引吭高歌,並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樸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


中秋月

明·徐有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潔。

        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

        且喜人間好時節。

        好時節。

        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詩話賞讀:中秋明月,珠圓玉潤,散發著清涼的光澤。它照亮了孤寂的夜空,也照亮了迷離的眼睛,平靜了驛動的心。這首《中秋月》,寄托了人月兩團圓的美好祝福和隨遇而安的情懷。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複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複回環,有如回文,頗見匠心。


念奴嬌·中秋對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詩話賞讀: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的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沉醉”,又顯感傷,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中秋

明·王陽明

去年中秋陰複晴,今年中秋陰複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詩話賞讀:陽明啟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趕上中秋,與諸生會聚,即興賦詩,其中一首詩曰:“萬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應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影響猶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月圓月缺的諸多情愫,被詩人輕鬆化解了,賞月賞心,悠然釋然,人心明亮,何處不清輝?



寄情明月圓夢中秋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月是故鄉圓,情是故人濃。

        醉美中秋,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花好月圓,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間天上兩團圓。

        圓圓的月,圓圓的餅,圓圓的夢想,圓圓滿滿都實現。

        歲月悠悠情如酒,祝您中秋節快樂!

雲帆詩友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