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May 8, 2015

李惠堂:被遺忘的中國足球“球王”

振邦提供
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中國足球水平曾在亞洲睥睨他國。對此,李惠堂可說居功至偉。


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中國足球水平曾在亞洲睥睨他國。對此,李惠堂可說居功至偉。他不但是當時中國足球風氣的帶領者,也是開啟中國甚至亞洲足球運動的主要功臣之一,代表了中國足球的“黃金時代”。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旗手正是中國足球隊隊長李惠堂。

                       李惠堂和他獲得的獎杯。

差一點加盟歐洲頂級聯賽
 
1936822日,在一場90分鐘的友誼賽後,法甲聯賽傳統強隊紅星隊的主教練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準備把對方球隊的一名前鋒買下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前鋒雖然沒有進球,卻讓紅星隊的球員大吃苦頭。

這名球員並不是體格強壯的歐洲球員,也並非來自傳統足球強國,甚至他連一名職業球員都算不上。他叫李惠堂,是一位中國人。這次他是以中國足球隊隊長身份,率隊從中國千里迢迢來到德國柏林參加奧運會。可惜首場就以02輸給英格蘭隊,止步首輪。完成奧運使命後,李惠堂和隊友們開始在歐洲巡回比賽,同時掙一點路費回家。

跟紅星隊的比賽是此行第五場友誼賽。上半場,紅星隊就以1:0領先。下半場風雲突變,在李惠堂的帶領下,國足由楊水益、馮景祥兩名前鋒連入兩球,以 2:1反超。李惠堂在比賽中策動多次反擊攻勢,給對方造成了很大威脅。可惜終場前10分鐘,被紅星隊再進一球扳成2:2,國足錯過了又一次戰勝歐洲職業隊的機會。

比賽結束後,紅星隊主教練在更衣室找到李惠堂,希望他加盟紅星隊。來看看紅星隊為這名中國球星開出的條件吧:月薪2500法郎,簽約費25000法郎。但出人意料的是,加盟歐洲頂級聯賽的誘惑和優裕的待遇,沒能打動李惠堂。他婉言謝絕球隊好意,說自己年齡太大了,馬上就要退役。

這樁讓中國球迷至今扼腕的轉會買賣,最終沒能達成協議。這可能是中國球員在民國時期最接近加盟歐洲頂級聯賽的機會。如果李惠堂當時答應,中國足球的留洋史將推前幾十年。

看戲要看梅蘭芳,睇波要睇李惠堂 

李惠堂在歐洲一戰成名。事實上,在當時的亞洲足球界,他早已聲名斐然。在不少中國球迷心目中,他是如神一般的存在。在他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被球迷奉為“球王”級的人物,“看戲要看梅蘭芳,睇波要睇李惠堂”就是從那時流傳開來的。

李惠堂出生於香港銅鑼灣大坑村,自幼喜歡足球。1921年夏天,他代表大坑村童子會參加了由香港南華隊主辦的足球賽並被選拔出來。他第一次亮相國足 是在1923年,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並贏得了冠軍。自此,李惠堂場場首發,直到他退役為止,國足主力位置從未旁落過。

李惠堂的世界成名作,是在同年7月隨國足首度遠征澳大利亞時完成的。在澳洲進行的全部24場比賽中,李惠堂全部首發,個人獨進30球,幾乎占了全隊總進球數的一半。818日,他對澳大利亞國家隊上半場比賽的進球,令他成為國足史上A級賽進球最年輕的球員。

坊間一直傳言說李球王在職業生涯中共出賽1000多場,射進1860多球。這恐怕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去證實的神話。但從已有的資料中仍然可以確認,他的得分能力在中國足球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足球場上的“抗日先鋒” 

1934年最後一屆遠東運動會,李惠堂以隊長身份出征。當時中國的東三省已經落入日寇魔爪,而足球的決賽恰好在中日之間進行,李惠堂在比賽結束前打 進關鍵進球,幫助中國隊以4:3擊敗日本隊,國足連續第九次捧起冠軍獎杯。李惠堂後來回憶說,這是他足球生涯中最重要的進球。他也因此被球迷們視為足球場上的“抗日先鋒”。

1936年國足首度參加奧運會,李惠堂當仁不讓出任隊長。因為舟車勞頓,柏林奧運第一輪,國足遭遇足球勁旅英國隊,國足也以兩球敗北,無緣進入下一輪。 

1941年香港淪陷。李惠堂拒絕為日本人踢球。次年春天,偽滿政權成立10周年,汪精衛特命宣傳部長林柏生致電李惠堂,特派專機邀請他和南華足球隊 去南京義演,並懇求李惠堂留在南京主持教務工作。李惠堂當即回絕,並在友人的幫助下逃離香港回到老家廣東五華。他組織了一支“老柴”足球隊,在廣東各地巡回表演,宣傳抗日,為抗戰募捐。

1943年,李惠堂和一批球友參加了廣東航空建設協會足球隊,兩年時間內在廣西、重慶甚至越南等地舉辦足球義賽共計138場,所得款項全部捐出作賑災及勞軍之用。在另一條戰線上體育救國,李惠堂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首個華人國際足聯副主席
 
退役後的李惠堂依然活躍在足球圈,他是中國第一位足球評述員,自194110月起就為香港電臺主持每周五晚的足球節目。

除了評球外,李惠堂也是國內第一位著書立說的球員,著有《足球經》《球圃菜根集》《香港足球五十年》《足球技術》《足球規則詮釋》《雜果盤》《足球登龍術》《足球讀本》等,可謂相當高產。此外,他還積極著文在報刊上闡釋教育理論、宣傳體育運動,在香港、上海多份報紙雜誌上還有他的文章和專欄。

他是華人中最早提出“足球即國球”概念的人,在公開演講和著書立說中,他不但指出足球可以促進中國體育風氣,還認為中國人的體型絕對適合於發展足球這項世界主流運動。

1947年,李惠堂創立香港華人足球裁判會,並連任六屆主席。1948年,李惠堂再度出任國足主帥,率隊參加倫敦奧運會。奧運會後他並未與球隊一同回國,留在英國參加高級教練研修班及國際裁判考試,考出了90分的最高分,成為第一位獲得國際裁判資格的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後,賀龍曾邀請李惠堂做中國國家隊主教練,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

1954年亞運會期間,亞洲足球聯合會宣告成立,李惠堂獲選為首任秘書長,一直任職到1965年。1966年,他當選為國際足聯及亞足聯副主席。

1979年的一天淩晨,晚年一直被糖尿病、腎病、癌癥等多種疾病折磨的李惠堂,病逝於香港聖德肋撒醫院。

李惠堂育有53女。次子李育德綽號“太子”和“拉車佬”,也是上世紀50年代香港首屈一指的中鋒,他和其他前鋒組成的南華鋒線,是當時亞洲最頂級的配置。六子李炳德則是上世紀60年代香港著名的後衛。真可謂,將門虎子,一門三傑。 

(本文轉載自今日《解放日報》,原文摘自《看歷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