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July 24, 2014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

山泰提供!

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日語:日清戦爭/にっしんせんそう Nisshin sensō ?),國際通稱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清朝和大日本帝國在朝鮮半島、遼東、山東半島及黃海等地進行的一場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按照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豐島海戰是戰爭爆發的標誌。最終清朝政府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歷史背景

參見: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及東學黨起事

1863年底,朝鮮哲宗逝世,神貞王後立宗室興宣君李昰應之子李命福即位,改名李熙,是為高宗。當時高宗還年幼,奉生父李昰應為興宣大院君(華人稱之為「雲峴君」),攝朝政。李昰應為人極為反日,下令:「凡與日本交涉者,處死刑」。1873年大院君下臺,閔妃(即明成皇後)掌政。

18681214日木戶孝允提出“征韓論”為出兵朝鮮找到合適借口,實現“大陸政策”的一項重要戰略途徑,就是吞並朝鮮並以此為跳板,進而侵占中國。 他在日記中寫道:“向朝鮮派遣使節,責其無禮,若其不服,則興問罪之師,以伸張神州之威。”木戶的這一觀點使日本政府上層勢力達成了共識,很快出兵朝鮮的鼓噪便甚囂塵上。如佐田白茅在其給明治天皇的奏折中,認為征服朝鮮是“富國強兵之策”,而且“不惟一舉而屠朝鮮,亦可大耀皇威於海外,豈可不神速伐之也”。但由於當時日本忌憚中朝藩屬關系,並且不具備戰勝中國的條件,不得不將其暫時擱置。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有艘日本軍艦“雲揚號”,停泊在朝鮮江華島沿海附近號稱進行海域測量,卻在傍晚以補充淡水為由,未經提前通知朝鮮守軍企圖上陸。江華島砲臺守軍發砲攻擊。日艦“雲揚號”全力反擊,摧毀江華島砲臺並攻陷永宗城。(此事件又稱為朝鮮的黑船事件)

事後,1876226日,日本與朝鮮在江華島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又稱《丙子修好條約》、《日朝修好條約》),朝鮮給與日本貿易特權並互相承認為自主獨立的國家。

關於此事件的來龍去脈,羅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書中,詳細記載:「光緒元年秋,日本以兵艦突入朝鮮江華島,毀其砲臺,焚永宗城,殺朝鮮兵,掠軍械以去。復以兵艦駐釜山,要盟。方副島種而之來議也,乘間語總署,朝鮮是否我屬國,若為屬國,則由我主朝鮮通商事。總署答以朝鮮雖我藩屬,而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向不與聞……至是,日本以兵脅朝鮮,而遣開拓使黑田清隆為全權大臣,議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鮮議約。二年春,約定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互派使臣,並開仁川、元山兩埠通商,日艦得隨時測量朝鮮海岸,中國視之漠然也。」

此條約在朝鮮造成保守黨與維新派的鬥爭。保守黨想維持「事大交小」傳統的外交方式,維新派想因此脫離與大清國的冊封關系,與歐美結交來發展朝鮮。但大清國仍控制著朝鮮朝廷保守的官員與貴族。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新舊黨之爭。朝鮮自江華島事件後,國內維新派組開化黨,是為新黨;舊黨則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因王妃閔氏一族與李昰應不睦,李昰應遂唆使兵變,焚日本使館,殺日本中尉堀本禮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鮮,清廷亦派兵朝鮮。敉平叛亂後,清朝與日本皆駐軍漢城。清朝將李昰應逮捕,囚禁於中國保定,1885年獲釋。

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正酣,日本密令其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策劃朝鮮維新派開化黨人發動政變。竹添進一郎對金玉均、洪英植等開化黨首鼓動「清法開戰,清國將亡,貴國有誌於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機……」,還主動幫開化黨制定政變計畫。124日洪英植等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在王宮放火,引日軍入宮。在朝鮮大臣奔向清軍軍營,「匍匐轅門,撫告哀衷」請求援助下,袁世凱率領二千名清軍進入漢城,擊敗日軍後攻入王宮,救出朝鮮高宗。高宗獲救後,立即下令將擒獲的洪英植等七人處死,並追捕樸永孝等人。

事件過後,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日兩國代表李鴻章、伊藤博文於天津簽訂《中日天津條約》,中日兩國均自朝鮮撤兵,並約定:「將來朝鮮如有事,清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行文知會;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刘公岛上的甲午海战纪念馆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鮮東學黨黨魁崔時亨、全琫準等人,於全羅道聚眾號召農民起義,發檄征討日寇、驅逐權奸,史稱東學黨起事。朝鮮高宗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隸提督葉誌超奉令率軍馳赴朝鮮,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東學黨亂兵聞中日軍隊已至,不戰而潰。五月,袁世凱以東學黨潰散、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高宗,命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李昰應為報囚禁中國保定之恨,不經思考,答應為日本效力,下令驅逐在朝鮮所有華人出境。[來源請求]後日本發現大院君曾寫信要求東學黨徒北上與平壤清軍一起驅逐日軍。

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馬玉崑率軍火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

723日,濟遠和廣乙兩艦抵達牙山,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在朝鮮牙山登陸。
725日拂曉,兩艦離牙山返航。早晨720分,在朝鮮豐島海面,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艦。日軍不宣而戰,發砲攻擊濟遠和廣乙(日方稱濟遠先開火)。經過一番激烈砲戰纏鬥後,福建船政局自製砲艦廣乙企圖逼近日艦發射魚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壓倒性的火力打擊下受重創,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無力再戰。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1200餘人、並懸掛英國國旗的英國高陞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日艦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昇及操江。廣乙於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戰鬥,最後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沈。濟遠則懸掛白旗,然後更掛上日本軍旗,向西棄二艦而走,日艦吉野在後追擊,濟遠以尾炮向吉野還擊,後得脫。

915分,日艦浪速發出信號,勒令高陞號停船,英籍船長被迫停駛。浪速派代表乘小艇登船檢查,詢問船長:「高陞號隨浪速走,同意嗎?」,英國船長 回答:「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在抗議下,服從」。人員回母艦後,浪速掛起信號旗命令高陞號起錨,隨其前進。船上官兵拒不投降,在高繼善的領導下,接管高陞號並禁止英人離船,英籍船長要求浪速再派代表前來。小艇接近高陞號,船長與日方交涉要求駛回大連或旅順,但日方未做回覆。正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刻,日軍掛出旗號,要求船上洋員離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英船長用信號告訴浪速此狀況並請其再派小艇來,浪速拒絕。

隨後開動繞高陞號一周,下午一時發射一枚魚雷,但魚雷失效未擊中。又用艦砲轟擊,十數發之後高陞號緩緩下沈,清軍亦以步槍向 敵艦開火,並向落水的歐洲人甚至是臨陣脫逃的同胞射擊。浪速派出小艇營救出英籍船長,大副及另一名英國水手,法艦Le Lion號營救出43人,德艦Iltis號救上150人,英艦Porpoise號救起87人,德國籍北洋水師教習漢納根自行遊回岸上,其餘八百餘名清兵與中外船員罹難。下午2時操江艦被秋津洲追上俘虜,此即豐島海戰。此戰後英國社會為之震動,但英國官方最後作出擊沈高升符合國際法結論而不譴責日本。

7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81日(陰歷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此時相當多的西方人認為中國將會獲勝。

交戰雙方

大清帝國
中國旗艦定遠
鎮遠艦
挪用军费修建頣和園的慈禧皇太后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

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在此期間,重修頤和園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即十幾艘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奏 準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只3年。因此在開戰時的北洋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1894年中日對比是20CM以上火 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機關炮244/294,魚雷管39/43,航速11.48/12.84,裝甲巡洋艦3/1,防護巡 洋艦3/8

1894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 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 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並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艦隊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戰力不容小覷。

後期因李鴻章解雇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瑯威理,引致北洋艦隊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鬥竹牌也。「每北洋封凍,海軍歲例巡南洋,率淫賭於香港、上海,識者早憂之」。1888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不足,北洋海軍只購入了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李鴻章全集》: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穢汙狼藉,業已無可駛用。至於領導丁汝昌孤寄群閩人之上,遂為閩黨所制,威令不行。劉步蟾則被人們稱為實際上之提督者

大日本帝國
日本旗艦松島
1882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劃,意圖超過北洋海軍。1886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受雇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防護巡洋艦」和「嚴島號防護巡洋艦」。
日本福岡元寇史料館所藏,北洋水師軍艦定遠號神龕,奉祀海神媽祖神位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年度財政收入僅八千萬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多數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1880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清帝國平時可征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189410月,日本發佈由日本中國通宗方小太郎撰寫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清國治下中國人實行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宣傳策略以進行戰爭準備,以至於有民眾追崇日軍。

文中提到:

...滿清氏元()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雖然,我國之所懲伐 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 可失,機不複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過程

甲午戰爭始於1894725日的豐島海戰,至81日清朝政府對日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18954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

參見:豐島海戰、成歡之戰、平壤之戰及黃海海戰

1894黃海海戰
第一階段,從1894725日到9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海軍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九千五百餘人,日軍也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崑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
法國Le Petit雜誌:法國砲艦Le Lion号救援沉沒的高升号中國人員(1894725)
日本聯合艦隊黃海擊潰清朝北洋水師浮世繪畫師小林清親井上吉次郎繪)

日軍在攻擊清軍
日軍攻克平壤清軍
朝鮮士兵和大清士兵俘虜
在中日戰爭的日軍士兵 1895
日本士兵斬首中國士兵的插圖
同時農曆八月十八日(陽曆917日)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大東溝」合擊北洋水師艦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現代鋼鐵軍艦海戰。售出軍艦給清日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註此場海戰。

海戰在 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15分和1130分發現敵方。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 隊以一字形排開,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遊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一字陣。12時清軍下令變 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時間不久,艦隊中央成凹陷形。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座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觀看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戰後左手臂打石膏直到次年2月右手拔槍自裁)。

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14時松島號即中彈甚至是艦長室中彈,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爆炸(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沒有沈沒,日艦後退,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座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拉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沈沒,日軍頻呼:「不可思議!」)。

戰鬥中致遠艦沖出隊列試圖撞擊日艦浪速號,卻傷勢過重而沈沒,管帶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以身殉國(致遠252人中245陣亡)。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沈定、鎮兩艦,下令撤退。裴利曼特說:“日軍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艦兩大艘也。”靖遠升旗召集各艦追擊,1730分日艦遠去,清軍下令停止追擊;日方的說法是清軍遁去,伊東的旗艦松島號由於損壞嚴重,升起不再履行旗艦職務的旗號,日艦紛紛回護松島,反失去全殲北洋水師的機會。

此大東溝海戰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昇戰死,經遠沈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沈殉國;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濟遠管帶方伯謙因此被處決,雖是罪有應得,但廣甲艦長吳敬榮由於隸屬廣東水師,僅以革職論處。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9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陣亡,隨後玄武門失守,葉誌超下令撤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9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1888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實際一直被中央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

第二階段

參見:九連城之戰及旅順口之戰

第二階段,從1894917日到11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9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其他清軍各部不戰而逃,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0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25日旅順陷落。日軍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4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奸,大批平民死亡。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

第三階段

參見:威海衛海戰、營口之戰及澎湖之役

威海卫陷落丁汝昌献降图(实为北洋水师管带薩鎮冰献降)
第三階段,從18941122日到18954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沈,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1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臺。營官周家恩陣亡,炮臺被日軍攻佔。2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沈,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1日,丁汝昌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在海軍配合下,一路攻陷鳳凰、海城、營口、田莊臺,提督宋慶揚言再戰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簽署馬關條約


主條目:馬關條約

1895417日,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後續事件

主條目:乙未廣州起義和戊戌變法

甲午戰爭後期,身處海外的孫中山開始革命嘗試。18952月抵達香港後,孫中山開始在日本商人梅屋莊吉幫助下,與日本駐香港領事館領事中川恒次郎聯絡,請求武器及資金援助,並與同儕策劃在廣州起義。

结果結果及影響及影响
日本軍隊登陸澎湖群島
清朝戰敗,只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1895年間,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條約指明,清方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條約又要求清方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慶、蘇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後所簽訂的《馬關條約》是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簽訂後,臺灣和澎湖淪為日本殖民地,巨額賠款亦加重中國人民負擔及增強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力量。允許在華設廠、增辟通商口岸便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弱點有了更深認識,促使後來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

分析

海軍差距

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兩次遭遇日本聯合艦隊,北洋艦隊被擊沈多艘大型艦艇,但未能擊沈一艘日艦,福龍號僅有的一次魚雷攻擊也未收戰果。據傳是丁汝昌 “只識弓馬”,一幹管帶也全用錯了炮彈,不用海戰時的開花爆破彈,用了穿甲彈甚至訓練彈。

北洋海軍的炮彈主要有開花彈(榴彈)和實心彈(穿甲彈)。開花彈產自天津機器局,仍使用黑火藥填充。發射後,黑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殘渣會附著在膛線, 還有大量白煙,需要重新清潔膛線及等待白煙散去才能再次開火。實心彈(穿甲彈)不使用火藥,只用重力攻擊敵方。而日軍早已使用化學品黃火藥制作的炮彈。而 且天津機器局制作的炮彈質量粗糙,大小不一,鐵質差。

豐島海戰中,日本吉野號被一枚濟遠艦150毫米口徑火炮擊中右舷,擊毀舢板數只,穿透鋼甲,擊壞發電機,墜入機艙的防護鋼板上,然後又轉入機艙里。 可是由於彈頭里面未裝炸藥,所以擊中而不爆炸,使吉野僥幸免於報廢。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發射的炮彈有的彈藥中“實有泥沙”,有的引信中“僅實煤灰,故彈 中敵船而不能裂”。當時在鎮遠艦上協助作戰的美國人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畢業)認為,“吉野”號能逃脫,是因為所中炮彈只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據統計,在定遠和鎮遠發射的19712英寸(305毫米)口徑炮彈中,半數是固體彈頭的穿甲彈,而不是爆破彈頭的開花彈。

在直隸候補道徐建寅的 《上督辦軍務處查驗北洋海軍稟》之後附有《北洋海軍各員優劣單》、《北洋海軍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種彈子數目清折》、《北洋海軍存庫備用各種大炮彈子數目清 折》中統計,參加過黃海大戰的定遠、鎮遠、靖遠、來遠、濟遠、廣丙7艦的存艦存庫炮彈,僅開花爆破彈一項即達3431枚。其中,供305毫米口徑炮使用的 炮彈有403枚,210毫米口徑炮彈952枚,150毫米口徑炮彈1237枚,120毫米口徑炮彈362枚,6英寸口徑炮彈477枚。黃海海戰後,又撥給 北洋海軍360枚開花彈,其中305毫米口徑炮彈160枚,210150毫米口徑炮彈各100枚。在3431枚開花彈中,有3071枚早在黃海海戰前就 已撥給北洋海軍。蘇小東《甲午年徐建寅奉旨查驗北洋海軍考察》猜測:“至於這批開花彈為什麽沒有用於黃海海戰,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當時根本不在艦上,而是 一直被存放在旅順、威海基地的彈藥庫里。由此可見,造成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彈藥不足的責任不在機器局,也不在軍械局,而在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身上。”在 中日雙方開戰後,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消極避戰,“仍心存僥幸,出海護航時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致使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與日本 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

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進攻火力對比如下,北洋水師艦速略遜一籌,但噸位、火力、裝甲、重炮均占優勢,如果炮彈配備到位必然可重創日艦。海戰結束後,定 遠號、鎮遠號的護甲無一處被擊穿。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師較慢,為15.5節,聯合艦隊的本隊15.6節也不快,但包括吉野號在內的第一遊擊編隊為 19.4節,大大高於北洋水師。戚本章認為遠東英艦隊司令裴利特曼說的“是役也,無論員兵素質、艦速或火炮射速、新式艦,實以日本艦隊為優”是正確的。

此外,北洋海軍各主力艦都設有魚雷管3-4具,但是,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未曾實施魚雷攻擊,只有福龍號對西京丸號攻擊未成。各艦炮彈數量未帶足,海戰時炮彈在五個小時內用盡。



軍艦(炮艦)總數
30厘米重炮
20-30厘米大炮
15-20厘米輕炮
15厘米速射炮
艦艇排水量
12
8
16
149
0
3.5萬噸
10
3
8
160
97
4.1萬噸


陸軍差距

清軍配備大量的德式武器,但標準並不統一,一旦一個武器對應的子彈用完,則無法使用其他武器的子彈。清軍的彈藥消耗數量也很大而且很不合理。如清軍 出發前往朝鮮,每支槍配有子彈150發,每炮配有炮彈50顆;後又從國內運送炮彈子彈,但僅擊斃日軍180人。日軍人均僅消耗子彈8發。

清軍的編制極為簡單,日軍則已有工兵與輜重兵的區別。清軍士兵普遍訓練不足,只會喊一聲就往前沖,不考慮利用地形地物,從不用跪射、臥射,一律站著射擊,開炮前還要先搖動大旗。

甲午戰爭中,日軍因戰鬥死傷人數僅為964人,1658人死於疾病,25人死於自殺。但日軍在條約簽署後進入臺灣,面對以獵槍、木炮為武器的民軍,戰鬥死傷人數達4600人以上。

管理素質及工業基礎差距

北洋海軍將領大多數是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班早期畢業生,由於早期辦學水平不足,他們在船政學堂僅接受簡單的英文、算法、駕駛、測算、槍炮操法培訓。1877年春,清政府在福建船政學堂第一、二屆畢業生中選出12人的海軍留學生,打算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培訓。但其中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三人到英國後僅上艦實習就結束訓練。黃建勛、林穎啟、江懋祉三人未通過入學考試,也只參與上艦實習,只有包括嚴複的六人入校。而留學生監督官李鳳苞向朝廷稟報,成績排名卻是“甲等:劉步蟾、林泰曾、嚴複、蔣超英;乙等:薩鎮冰、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丙等:林永升、林穎啟、江懋祉、黃建勛。”劉步蟾、林泰曾日後成為北洋海軍的主要將領。

進入北洋水師後,以劉步蟾為首的北洋“福建幫”管帶群體,將對北洋水師嚴加訓練的英國教官瑯威理逼走。而在戰爭之中,光緒帝又給李鴻章壓力,對軍事行動胡亂指揮。

對比清朝大量外購裝備,日本的軍械生產已經開始走向成熟。這也導致了清軍在作戰時彈藥制式的不一致(日軍自制槍械口徑一致)。而面對原材料如鐵礦的短缺,日本采用了自行改進的意大利青銅式火炮技術,解決了材料短缺問題。
1895(明治28年)威海衛海战战勝祝賀慶應義塾大学炬火行列大運動会(灯笼游行)


日期:
189481 - 1895417日(260天)
地点:
結果:
領土變更:
朝鮮從清朝獨立,日本控制及後兼併朝鮮半島
清方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
參戰方
指揮官和领导者
兵力
630000
钦差大臣刘坤一统一指挥奉军、吉林靖边军、黑龙江镇边军、毅军淮軍湘军各营,依克唐阿长顺 (清朝官员)盛京方向,宋庆山海关方向
北洋水师
240616
伤亡与损失
11,864人陣亡
6,840
人受傷
除镇远、济远被俘获,北洋水师全部沉沒
1,132人陣亡
3,758
人受傷
11,894
人病死
鱼雷艇沉没若干





轉自維基百科



                               底下點擊  Older Posts  看前一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