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Thursday, June 26, 2014

中華民國史

百目人提供!

自十九世紀開始,滿清政府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光緒201894)年,因朝鮮問題爭端,引起甲午戰爭,訂立馬關條約,清廷將臺灣與澎湖列島割讓日本;261900)年,義和團的排外運動導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訂立辛丑條約,致使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
 
清廷雖經自強運動、維新變法,到立憲運動,然而有識之士對清廷改革逐漸失望,轉而嚮往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運動。清宣統31911)年819日(西曆1010日),革命軍起義於武昌,全國響應,終於推翻滿清;同年1110日(西曆12 29日)各省代表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政府大總統,翌年11日孫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於焉誕生。

中華民國歷史自民國元年到38年,為中華民國在大陸的階段,可分五個時期。

民國元年到5年為第1時期,是由袁世凱掌政。武昌起義為中國帶來新氣象:言論自由、政黨勢力崛起、有限制的選舉和代議政治、由代議機構選出國家元首等。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南北統一,元年3月於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7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因宋教仁被刺,發動二次革命,僅2個多月即為袁世凱所敗。袁世凱10月於北京就任正式大總統,即明令解散國民黨,破壞國會,復修改「臨時約法」,另定新約法,又改大總統為終身制。45月, 承認日本「二十一條」要求,8月成立籌安會,推動帝制;12月參政院召集國民代表會議,推戴袁為「皇帝」,袁宣告翌年改為「洪憲元年」。袁世凱帝制自為,引起全國性的反抗,護國軍在雲南起義討袁。5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6月憂憤而死,此後進入軍閥割據奪權的時期。
 
2時期為民國5年至17年,軍閥據地稱雄,先後主導中央政府,汲汲於武力擴張,忽略國家建設,但對學術自由極少干涉。此時西方各種思想,紛紛傳入中國,形成「五四時代」,胡適稱之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宣傳共產思想,10年成立中國共產黨於上海。12年孫中山則於廣州建立軍政府,與北京政府相抗衡,13年改組中國國民黨,實行聯俄容共政策,成立黃埔軍校,以蔣中正為校長。143月,孫中山病逝北京;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157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率師北伐,兩年之內,掃除軍閥,統一全國,定都南京。1710月,頒布「國民政府組織法」,設國民政府主席,建立五院制中央政府,中國國民黨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3時期為民國17年至26年,國民政府展布建國理想,有「黃金十年」之稱。軍事上,一面掃除地方軍閥,一面清剿江西等地的共軍,同時應付日本帝國主義的挑釁。政治上,實施訓政,草擬憲法,並準備召開國民大會。經濟及財政上,統一幣制,整理稅務,修築公路和鐵路,發展實業。外交上,與英美廢除不平等 條約,如收回租界、關稅自主等,都頗有成效。在此期間,日軍節節進逼,20年發動九一八事變,進兵占領東北,並建立滿洲國;21年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22年進兵熱河及長城諸口,威脅華北,此後並進行華北特殊化工作。國民政府忍辱負重,維持和平,謀求國家的統一與建設;以武力另建政權的共產黨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號召,鼓動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張學良於2512月發動西安事變後,政府再度容納中共,因抗日戰爭迫在眉睫,不得不團結對外。

4時期從民國26年到34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揭開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序幕。戰爭初期,我以積弱國家,獨力抵禦日軍,沿海各省及華北、華中、華南相繼撤守。直到30年珍珠港事變後太平洋戰爭展開,中國和盟邦並肩作戰,不僅中國戰場的情勢日趨穩定,而且派遣遠征軍支援緬甸戰場,終於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日本統治50年的臺灣、澎湖。八年艱苦抗戰使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民眾在抗日宣傳中獲得國家觀念,強化了民族主義;民眾為逃避戰火,形成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減少省際的隔閡,有助於社會的融合。國民黨一面抗日,一面建國;共產黨一面抗日,一面擴充自身的力 量,雙方衝突日甚。

5時期為民國34年到38年,為戰後國共爭奪中國主導權的內戰。蘇聯全力支援中共奪取中國的統治權,但美國把中共的擴張視為中國內政問題,一再錯失處理時機,甚至以美援之有無,作為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組織聯合政府的交換條件,不斷對政府施加壓力。最後執政的國民黨軍事失利,大陸領土淪陷。這不只是軍事失敗使然,也是各方面因素所造成:長期慘烈的戰爭,斲傷了國家的元氣,經濟破產,農村凋敝,而政治風氣敗壞,嚴重腐蝕人心。勝利來得突然,政府復員準備不及,中共隨時作武裝顛覆的準備。36年國家開始行憲,各黨各派加入政府,但中共拒絕參加。381月總統蔣中正引退後,副總統李宗仁代行職權,與中共議和遭拒,4月共軍渡江,南京失守,是年127日政府播遷臺灣。
              -------------------------------------------

政府遷臺後雖僅控制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但在勵精圖治下,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先是,民國341025日,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接受日本投降。臺灣人民原本熱烈歡迎,但來臺接收的軍警紀律不嚴,官吏貪瀆,特權橫行;抗日的外省族群與日本統治過的本省族群,對於日本質素常起衝突;加以大戰後,百業蕭條,通貨膨脹嚴重,社會秩序混亂,引起民眾不滿,使臺灣人民對政府的期待轉變為失望。36227日晚間,因查緝私菸事件傷及無辜,引發228日的群眾包圍警局的抗爭行動,因政府處置不當,使事態一發而不可收拾,成為震驚全臺的「二二八事件」。陳儀一方面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協商,一方面要求政府派兵鎮壓。38日,國軍抵臺後,逮捕槍決臺灣領導菁英與無辜群眾,其所造成的傷害成為日後反對運動的濫觴。之後,政府裁撤集大權於一體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設臺灣省政府,任命魏道明為省主席,省政府委員及各廳、處、局長亦酌選臺灣人出任,臺灣政局漸趨穩定。

民國38年,大陸局勢急轉直下,為了對抗共產黨,臺灣地區自520日開始實施戒嚴,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被凍結,言論、出版、講學、集會、結社等自由受到限制。是年12月,金門古寧頭一役,來犯共軍被國軍擊潰,臺灣危急的情勢暫時和緩。

民國3931日,蔣中正總統在臺北復行視事,任陳誠為行政院長,重新領導軍民,以臺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625日,北韓在蘇聯的支持下入侵南韓,韓戰爆發,中共政權隨即加入北韓陣營。為了遏阻共產集團勢力的擴張,美國杜魯門(Harry S. Truman)總統實施「圍堵政策」,支持臺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奉命巡弋臺灣海峽,防堵共軍渡海突襲臺灣,並防止東亞其他國家赤化。由於美國的支持,中華民國在臺政局開始轉危為安,也成為冷戰結構下美方陣營之一國家。

韓戰爆發後,美國恢復對我國的軍經援助,並派遣軍事顧問團進駐臺北。民國4098日,日本與美國等48國共同簽署舊金山和約,日本聲明放棄對臺灣及澎湖群島的主權,並要求日本與未簽此約的作戰國家另簽與此約法律效力相同的條約。其後在美國的敦促下,中華民國與日本於41428日舊金山和約生效前7小時在臺北賓館簽訂中日和約,同年85日雙方政府換文生效,以國際條約確立中華民國對臺澎金馬的主權。422月,新任美國總統艾森豪 Dwight Eisenhower)宣布解除臺灣中立化,不再限制中華民國武裝部隊對共軍行動;3月,任命藍欽(Karl L. Rankin)為駐華大使。43122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奠定日後臺、美軍事和經濟合作的基礎,強化中華民國的安全保障,並開始在政治、教 育、交通、經濟等方面進行大幅度的改革與建設。

在政治方面,政府決定推動地方自治,同時調整縣市行政區域。民國394月,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9月調 整行政區域,由戰後的89(省轄)市調整為165(省轄)市。同年7月起辦理第1屆縣市議員及鄉鎮縣轄市區長選舉投票,並於10月起辦理第1屆縣市長選舉投票,全臺21縣市,計分8期辦理,直至隔年7月才陸續辦理完竣。縣市長選舉自第3屆以後,調整為全臺同時改選。486月,正式成立臺灣省議會。至此,臺灣的民意機構已完全建立,自鄉鎮縣轄市民代至省議員,村里長到縣市長,均由各縣市公民直接選舉產生。58年起,臺、閩自由地區開始辦理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

雖然政府在臺灣實施地方自治制度,進行初步的民主化,但政治上仍以維持安定為原則,實施戒嚴,接管戒嚴地區的行政與司法事務,限制人民的法定權利,逮捕異議人士,造成許多政治冤獄,因此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這類政治案件,以民國40年代居多,其中以雷震案最受關注,50年代之後則逐 漸減少。

經濟方面則先實施土地改革,奠定日後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礎。臺灣推動土地改革,分為兩個階段:民國38年開始實施 「三七五減租」,40年實施「公地放領」,與42年開始推行「耕者有其田」,係屬第1階段的農地改革。43年開始實施「都市平均地權」,49年以後又實施 「農地重劃」,可視為第1階段土地改革的延續。至62年時,臺灣地區農民80%是自耕農,10%是半自耕農,只有6%的農家所得繳給地主或放貸者。68 開始,政府推行第2階段的土地改革,加速辦理農地重劃,加強推行農業機械化,達成農業現代化經營的目的。土地改革使臺灣農業大幅成長,農民所得提高,不致因工業化而與其他行業有太大差距;臺灣的所得分配也比第三世界國家平均。

同時,自民國42年起,以尹仲容、嚴家淦、 孫運璿、李國鼎為首的技術官員,陸續執行6期經濟建設4年計畫,並爭取國外技術轉移與吸引國外資金。從早期「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進而推動工業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並積極引進外資,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另外,臺灣以日本商社的技術及美國的行銷網路,成功地開拓了國際市場。臺灣的紡織業在國際分工下迅速成長,玻璃、水泥、造紙、夾板、煉鋁、鋁製品等輕工業也都紛紛崛起,利用「進口加工再出口」生產方式,賺取大量外匯,使臺灣的經濟發展進入黃金時代。20年的持續發展,使臺灣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

在教育方面,政府自民國57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提高人民知識水準。臺灣社會結構也再次轉型:首先是人口都市化,67年都市與鄉村的人口比率,從53年的28.7%比71.3%,成為41.9%比58.1%;其次是農家的農業淨收入大幅降低,55年與69年相比,從66 突降為26.4%,顯示臺灣工商業以及服務業的快速成長,已改變「以農立國」的傳統,並更增強政治民主化的力量。

然在外交方面,則於複雜的國際政局中遭受到嚴重挫折,民國532月,法國承認中共政權,59年加拿大、義大利先後宣布與我國斷交。尤 其在美國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主政後,執行「以談判代替對抗」的外交政策,60年宣布訪問中國大陸,直接影響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同年1025日,我代表退出聯合國。次年,美國和中共政權在華盛頓和北京互設聯絡辦事處。美國政策的轉變,導致原來與我國維持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相繼改變立場而與我國斷交,尤其日本、 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斷交,使我國的國際處境益形孤立。

民國615月,蔣中正、嚴家淦連任行憲後第5任總統、副總統,並任命蔣經國為行政院長。蔣經國受命於國政艱難之際,首先在政府高層人事上表現民主革新的作風,建議總統,任命謝東閔為臺灣省政府主席,張豐緒為臺北市長,在中央各部會也拔擢青年才俊之士。12月,臺澎金馬地區辦理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次年1月,選舉增額監察委員;使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增加新成員,並增進憲政運作效能。

民國6212月,適逢世界能源危機爆發,世界經濟普遍衰退之際,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十項重要建設稱為「十大建設」 的大規模投資建設計畫,主要目標為完成國家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系統,開闢新的能源,為重工業及精密工業奠定基礎,使我國由「開發中國家」進入「開發國家」 的行列。十大建設如期完成後,又陸續推動十二項建設計畫。為了追求產業升級,69年設立以電子工業為重心的新竹工業園區,電子工業迅速發展,成為臺灣最重要的產業。

民國644月,蔣中正總統病逝於臺北,
嚴家淦繼任總統。67年,蔣經國、 謝東閔當選為第6屆總統、副總統,孫運璿出任行政院長。1216日,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宣布自6811日起承認中共政權,同日斷絕與我國的外交關係,蔣經國總統依據憲法臨時條款的授權,16日發布緊急處分令,強調維持經濟穩定及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正在進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則延期舉行,使社會與人民免於混亂與不安。而中美關係改由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美國在臺協會處 理兩國間的商務、文化及其他非官方的交流與合作。美國國會亦制定「臺灣關係法」,作為與我國保持實質關係的法理基礎;並以此法為依據,對我國出售防禦性武器,以維持臺灣海峽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面對橫逆,我國的建設不僅未曾稍懈,國力日漸增強,對外貿易至民國73年時,已躍居全世界第15位。是年5月,蔣經國、李登輝就任第7屆總統、副總統,俞國華為行政院長。政府擴大經濟建設功能,續以十四項重點建設計畫為目標,開展國家建設

另一方面,政治反對勢力於民國60年代逐漸崛起。66年底的5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非國民黨籍人士贏得4席縣市長、21席省議員;67年底,進行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黨外人士組成「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對執政黨產生強烈衝擊。
惟後來選舉因美國宣布與中共政權建交而暫停。66年底的「中壢事件」及68年底的「美麗島事件」雖遭壓制,反對勢力卻因此而逐漸壯大。75年的中央民意代表增額選舉,黨外陣營於928日臨時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自此臺灣進入兩黨政治的階段,是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司法在此時期也發生重大變革。法院的組織法、大法官會議的釋憲功能皆有所調整;政府對行政過失應負賠償責任、更生保護的觀念皆進一步落實為法律;人民得以集會遊行方式,表達反對意見。此外,法院重返四級三審制,重建行政法院系統,使司法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民國697月,司法行政部改制為法務部,同時實施審檢分隸制度,高等法院及其分院與地方法院及其分院改隸司法院。大法官會議亦於該年11月宣布「違警罰法」違憲,進一步保障人權。

民國76715日,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是臺灣邁向民主化、自由化的轉捩點。解嚴後各式抗議活動大增,要求民主的聲浪日漸壯大。781月「動員戡亂時期集會遊行法」公布後,集會遊行活動頻仍,但因政府逐漸採取容忍開放的態度,軍警逐漸保持中立,使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衝突得以化解。

民國771月,蔣經國總統逝世,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793月,李登輝由國民大會選舉為第8任總統,大力推動憲政改革,該年6月邀請朝野各界代表召開「國是會議」,確定「一機關、兩階段」的修憲原則,以及「老民代退職」、「省市長與總統民選」等結論。80422日,國民大會完成第1階段修憲任務,三讀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為了終結「白色恐怖」時代,李登輝總統在推動憲政改革的同時,430日宣布「動員戡亂時期」結束,並廢除「動 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承認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事實,而我國有效統治範圍為臺澎金馬。同年12月,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次年12月,立法委員全面改選,「萬年國會」走入歷史。
 
民國85323日,完成第3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並首次舉行總統直接民選,李登輝、連戰當選為第9任總統、副總統,臺灣自 此邁入民主政治新紀元。李登輝總統以推動政治民主化和重新參與國際社會為政策主軸。79年就任總統後,立即宣布特赦美麗島事件的最後受刑人施明德及許信良,並恢復姚嘉文等人的公民權。接著指示行政院成立專案小組,處理「二二八事件」的平反工作。另推動務實外交,以提高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能見度,84 6月訪問美國,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公開演講。
 
兩岸關係方面,民國824月,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董事長汪道涵於新加坡舉行會談,是自政府遷臺以來,兩岸首度進行的正式會晤。惟887月,李登輝總統提出臺灣與中國大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岸協商機制陷入僵局。

民國89318日,民主進步黨提名的候選人陳水扁 呂秀蓮當選為第10任總統、副總統,打破中國國民黨執政半世紀的政治生態,開啟臺灣政黨輪替的新頁。同年4月,國民大會通過國大虛級化等修憲案,國民大會多數職權移轉至立法院,改變施行五十餘年的憲政體制。90121日,第5屆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躍居立法院第一大黨,中國國民黨退居其次。91 11日,經過十二年的努力,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92126日,臺灣6家航空業者在農曆春節期間以包機方式進行兩岸間接直航,載運臺商 往返兩岸,被視為歷史性通航。

民國93320日,總統大選,陳水扁、呂秀蓮當選連任第11任總統、副總統。823日,立法院臨時會通過國會改革修憲案,自第7 屆立法委員起,席次減半為113席,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廢除任務型國大、公投入憲等。9412月,縣市長、縣市議員和鄉鎮長的三合一選舉,在縣市長部分,國民黨獲14席,民主進步黨獲6席,親民黨、新黨及無黨籍各獲1席。

民國951月,立法院院會通過廢止「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法」,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復通過「法院組織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在最高法院檢察署設特偵組,偵辦總統等高官貪瀆、重大經濟等犯罪;檢察總長改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516日,名列世界已通車公路隧道第四長的雪山隧道正式通車。99日,因陳水扁總統涉國務機要費貪瀆案,「百萬人民反貪腐靜坐活動」在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展開,總召施明德發表「九九運動宣言」。113日,總 統府國務機要費案偵結,陳水扁總統和夫人吳淑珍被起訴,創下我國司法史上現任總統及第一夫人被檢方認定貪污共犯的先例。

民國97112日,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國民黨獲81席,民主進步黨獲27席,國民黨居於明顯優勢。322日,中國國民黨所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當選為第12任總統、副總統。馬英九總統上任以後,積極推動「活路外交」的外交政策,一方面加強與友邦的關係,另一方面與大陸進行外交和解,不再惡性爭取對方的邦交國,一年多來兩岸在國際社會已處於相對和諧穩定狀態,讓我國的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得以齊頭並進。

兩岸方面,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上任前,先於97412日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並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612日,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復談。74日,兩岸週末包機啟航;114日,江丙坤和陳雲林於臺北舉行第2次會談, 簽署海運、空運、郵政和食品安全4項協議;6日,馬英九總統接見陳雲林,提出「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基礎上處理分歧。1215日, 兩岸海、空運直航、通郵實現「大三通」,包機截彎取直直飛,貨輪從兩岸各主要港口對開。胡錦濤1231日發表「胡六點」聲明,98年元旦總統府回應,重 申九二共識、互不否認。425日,江丙坤和陳雲林第3次會談在南京舉行,兩岸兩會簽署空運、金融及司法互助三協議,並發表開放陸資來臺共同聲明。11 14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臺灣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高峰會領袖代表連戰與胡錦濤會面,胡錦濤希望催生兩岸政治談判,連戰則以加快商簽ECFA 回應。1222日,江丙坤和陳雲林第4次會談在臺中舉行,簽署標準檢測認驗證合作、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漁業勞務合作等三項協議。

活路外交方面,民國97812日,馬英九總統上任以後首次出訪中南美洲,出席巴拉奎與多明尼加總統就職典禮。98526日至6 4日,馬英九總統伉儷率團出訪中美洲貝里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等友邦,進行久睦之旅。629日至77日,馬英九總統二度出訪中美洲,進行「經貿、技術合作外交」;71日參加巴拿馬新任總統馬丁內的就職典禮,繼前往尼加拉瓜進行國是訪問。再者,98518日,世界衛生大會(WHA)開幕,衛生署長葉金川代表政府用「中華臺北」名稱,以觀察員身分出席,為退出聯合國以來一大外交進展。

來源:國史館       
                                     底下點擊  Older Posts  看前一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